环境心理学主讲教师:袁老师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影视与艺术设计学院中国·唐山课程内容绪论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二章:环境知觉第三章:环境认知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七章:城市环境的体验和认知第八章:场所的评价意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第十一章:建筑环境与行为课程内容绪论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二章:环境知觉第三章:环境认知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七章:城市环境的体验和认知第八章:场所的评价意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第十一章:建筑环境与行为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理论第一节唤醒理论第二节环境应激理论第三节适应水平理论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主要内容第一节唤醒理论一、情绪的维度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环境心理学家梅拉比安和拉塞尔提出情绪的“三因子论”:快乐—不快乐、控制—屈从、唤醒—睡眠。情绪的维度第一节唤醒理论一、情绪的维度(一)快乐—不快乐生存的需要使人产生各种欲望,欲望无止境,一个欲望满足,另一个欲望又会促使人进行新的探索,追求新的快乐。人们对于已经得到满足的欲望很容易淡忘,常常是那些未了的心愿唤醒着这种体验。大量研究证明,使人产生快乐情绪的化学物质是脑啡肽,传递欲望的化学物质是多巴胺。第一节唤醒理论一、情绪的维度(二)控制—屈从有研究证实,并非压力、辛苦和劳累让人感觉不快乐,真正让人不开心的是“被迫”的感觉。任何干扰和约束都会引起心理对抗反应,对人身心造成损害,并影响绩效。如果控制感得不到恢复,最终导致“习得性失助”。长期的失助感会导致抑郁症等一系列身心疾病,甚至产生危险的绝望情绪。第一节唤醒理论一、情绪的维度(二)控制—屈从控制感任何时候对人都极为重要。它影响行为主动性,体现生存尊严、信心和勇气,有助于克服面临的挫折与困境,有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环境适应。有研究显示,住在养老院接受全方位照顾的老人反而死亡率上升。第一节唤醒理论一、情绪的维度(二)控制—屈从控制感也直接影响着任务绩效。被父母过分指导和过严监管的孩子往往事与愿违,其原因就在于任何人的能力只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佳水平。第一节唤醒理论一、情绪的维度(三)唤醒—睡眠人本能希望保持好心情,减少不愉快。情绪决定个人对环境的偏爱与选择: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情好时好交往、喜热闹,情绪低落则喜情境处所,甚至进入睡眠状态。第一节唤醒理论一、情绪的维度(三)唤醒—睡眠通过降低唤醒水平可以缓解不愉快的情绪,同时也减少了对身体的损害。没心没肺的人睡眠质量都高!第一节唤醒理论一、情绪的维度(四)广泛探索和特殊探索感觉剥夺实验证明,感觉上的刺激不足和生理上的饥渴同样难以忍受。这种心理上的饥渴状态会驱使个人像饥不择食一样到环境中寻求刺激,提高唤醒水平,称之为广泛探索。当个人被特定刺激唤醒而引起注意时,可能在好奇心驱使下企图通过探索对环境的某种不定性做出解释,此时称之为特殊探索。第一节唤醒理论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一)不定性、唤醒与情感评价研究证实,纯自然环境越是复杂越受偏爱,而过分复杂的人工环境虽然令人好奇,却难以获得较高的审美偏爱。人工要素中恰当的不一致也不会破坏整体环境的美感与和谐。佛山祖庙极其复杂的屋顶陶脊反而降低了审美偏爱。北京北海的白塔,是元朝忽必烈时代尼泊尔建筑大师阿尼哥设计的异族建筑物,在以红墙黄瓦为大背景的环境中,其造型和色彩别具一格,成为远近闻名的醒目标志。第一节唤醒理论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二)复杂性与神秘性复杂性与神秘性刺激增加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刺激观察者的探索欲望。在不定性与确定性达到某种平衡的环境中才能使观察者既不失控制感又支持探索的兴趣,这样的环境也是最受偏爱的环境。中国园林常用的山体、水体、路径、绿化与建筑的巧妙组合所形成的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常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沿途越是神秘,人探索的兴致越浓。付出努力后看到的景致越精彩,人们越感到满足,这便是许多中国园林让人屡游不厌的原因所在。第一节唤醒理论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二)复杂性与神秘性在不同的大环境氛围中,同一个环境也可能引起截然相反的情绪反应。复杂性和神秘性在安全的白天可能令人愉快,但是入夜后反而可能令人毛骨悚然。同样是复杂与神秘性并存的中国园林,入夜后人们视觉受限,宫殿的阴影、低矮的灌木丛、转弯的墙角、假山背后,都可为野兽或歹徒提供藏身之所,稍有风吹草动,便会令人毛骨悚然。神秘性本身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恐怖气氛,轻微的恐怖可能会吸引探索者的好奇心,但过分恐怖则会令人望而却步。风景太美、太神秘的地方只适合观光,不适合居住。而商业和购物环境则更需要视觉通透、信息直观而丰富,这就是购物商场和庙会受欢迎的原因。第一节唤醒理论三、唤醒水平与任务绩效只有在唤醒处于中等水平时(即环境刺激适度时)才能达到最高绩效。在进行不同环境场所设计时,设计者就需要考虑最优唤醒水平和最恰当的环境刺激对照特性。娱乐和观光场所可适当强调复杂性、意外性和神秘性,以达到刺激和唤醒、吸引和探索、愉悦身心和积极休息的目的。机场、车站、大型医院、购物中心等更需要强调秩序和识别性,从而达到减少拥挤、减少焦虑、提高效率的目的。景观比较单调的高速公路,则不宜设计成长距离的笔直大道,这样的道路使司机容易进入困倦状态而发生事故。第一节唤醒理论第二节环境应激理论第三节适应水平理论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主要内容第二节环境应激理论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唤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称为应激源或应激事件。应激是主体应对环境挑战时出现的不平衡:当主体感到面临挑战而应对能力不足时,就会产生应激反应。第二节环境应激理论一、应激反应(一)生理反应1、警戒反应:神经系统自动调节使人全神贯注、瞳孔扩大、肺部扩张等做好迎战准备。2、抗拒(或适应)阶段:短暂、迅速的警戒反应过后,神志稍定,对刺激重新评价,并准备面对可能的危险。3、衰竭阶段:应激反应需消耗大量体能,若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个体承受能力,则会导致感、知觉能力下降,肌肉力量降低,最终体能消耗殆尽而死。第二节环境应激理论一、应激反应(二)心理反应应激开始的瞬间,出于本能,人会忘记无关一切,调动一切体能应对眼前威胁,从而产生极大的勇气,爆发极高的速度,极强的力量。个人有关知识越丰富,控制能力(制止或逃脱的能力)越强,把该刺激评价为威胁的可能性就越小。第二节环境应激理论二、应激源的种类(一)灾变事件即不可阻挡的应激源,如自然灾害、战争、重大技术事故如核事故、火灾、毒气泄漏、空难等。具有强大的冲击力,需要当事人付出极大努力才能有效应对,对人们的安全感和控制感构成极其严重的威胁。第二节环境应激理论二、应激源的种类(二)个人应激源即引起应激的生活事件和一些烦心的日常琐事。虽然刺激强度小,但这些琐事无休无止而又无法摆脱,日久则会使人疲惫不堪,甚至把人彻底拖垮。紧张情绪催人老,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了头即是明证。心理应激和生理应激互为因果,导致严重后果。第二节环境应激理论二、应激源的种类(三)背景应激源即持续重复的日常干扰,如工作压力、上下班通勤、拥挤、噪声、空气污染、缺乏安全感和控制感所引起的恐惧与紧张气氛等。第二节环境应激理论二、应激源的种类(三)背景应激源这些稳定持续的刺激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情绪状态,长期的情绪状态形成了个人的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健康、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长期不良的心境会干扰人的正常思维,损害人体免疫功能,常常构成事故的隐患、重病或大病的诱因。第二节环境应激理论三、适应环境应激的代价和意义应激具有唤醒作用,恰当的唤醒水平可以维持较高的工作绩效,只要应激源最终被控制,就有益于个人更好地应对下一个应激事件。环境设计者应了解应激对人的影响和人类可能遇到的各种应激源,并在设计中加以适当考虑,帮助环境使用者避免、减少或缓解不必要的环境应激,有利于儿童成长、成人健康和工作绩效,也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第一节唤醒理论第二节环境应激理论第三节适应水平理论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主要内容第三节适应水平理论唤醒理论强调客观刺激的特性,而适应水平侧重于主观反应。适中水平的刺激是主观感觉最理想的刺激。每个人基于自身条件和过去经验都形成了自己所习惯的适中刺激。第三节适应水平理论一、刺激过度第三节适应水平理论一、刺激过度复杂的街道、拥堵的交通、拥挤的人流、目不暇接的广告、琳琅满目的商品、嘈杂的声音、各种气味时常令人感到刺激过度。高楼、立交桥让人看不到远景,犹如身处迷津,无法识别环境,不得不时时注意眼前的细节,用以识别环境,这种长时间的注意必然造成信息超载而令人感到疲劳。在知识爆炸和信息泛滥的时代,各种信息常使人应接不暇。人们渐渐形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各方面浅尝辄止。“注意”是个人有限资源,但人们常常来不及做选择就被动、无奈和大量消耗这一宝贵而有限的资源,以至无法主动运用“注意”去思考。这一切使当代人变得越来越焦虑和浮躁。第三节适应水平理论二、刺激不足城市学家帕尔认为,密集的城市环境中,每条街道重复同一模式,住宅彼此相似,沿街摩天大楼等都强加给人一种封闭感。从这一角度讲,城市又是单调乏味的。城市交通的拥堵和人为分割使街道不再适合步行,老年人、残疾人、病弱者和儿童只能被迫在住所附近,这也导致部分城市居民感到刺激不足。第三节适应水平理论二、刺激不足大量研究早已证明:自然元素是最丰富复杂的环境也是最美的环境。田野、森林和远山包含着变化无穷的视觉刺激模式。为什么旅游、亲近大自然对人身心有益?开阔的视野会把人的注意引向远景和重要标志,忽略近处的细节,从而减少认知所付出的努力,使人得到放松。从生态知觉角度,人类是天地大自然孕育的,身体组成与自然相符,成长节律和生理变化与大自然合拍,精神上受到大自然熏陶,必然对大自然最感到愉悦,最容易适应。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第三节适应水平理论二、刺激不足城市中的自然元素及其组合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于因刺激过度而感到疲劳者(以中青年上班族为主),具有恢复注意力和缓解应激的作用;对于因刺激不足而感到孤独寂寞的老年人和儿童(独生子女)具有丰富生活、提高唤醒和增加活力的作用。在我国,中老年人和儿童已成为公园和绿地的使用主体,最主要活动为晨练、跳舞、下棋、钓鱼、聊天、娱乐、旁观等,是不可或缺的城市要素。第三节适应水平理论三、顺应与适应当环境刺激不符合个人适应水平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重新达到与环境的平衡:1、改变或选择环境顺应自己的需求;2、改变自身去适应客观环境。第三节适应水平理论三、顺应与适应(一)顺应在面临两种选择时,人类常优选顺应,因为这不需要付出太多认知的努力和体力的消耗便可以达到个人与环境的平衡。因客观环境常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因此选择一个比较接近自己适应水平的环境是保证生活轻松愉悦的先决条件。例如,1970s美国房地产商为满足人们住房需求以及人以群分的生活习惯,推出各具特色的居民社区。第三节适应水平理论三、顺应与适应(二)适应环境刺激水平与个人适应水平相差越远,个人对环境的反应就越强烈,适应也越困难。个人能否适应新的环境,取决于新旧环境差异大小、个人适应(即学习新事物)能力的高低,以及在新环境中暴露时间的长短。曾有复明的盲人在一段时间后感叹“看不见真的比看得见要轻松”。古人云:“少年处不得顺境,老年处不得逆境”。第三节适应水平理论四、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输入刺激所需刺激理想稳态所需刺激刺激不足广泛探索寻求刺激刺激过度顺应/适应成功理想稳态顺应/适应失败习得性失助效率降低精神障碍第一节唤醒理论第二节环境应激理论第三节适应水平理论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主要内容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一、行为场景的定义特定空间以及其中按一定规则分布的要素共同构成的物质环境,也具有特定生态特性,支持特定行为模式,为需要它的人群提供从事某些活动的场所。场所与其中人们的行为共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