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章节目录1、基本概念城市设计、城市公共空间2、城市设计基本原理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场所理论形式美的原则3、城市设计空间与尺度环境行为心理与空间尺度城市设计常用数据4、制图技法城市公共空间设计·1基本概念城市公共空间设计·1基本概念城市设计是通过城市形体空间进行的;不仅仅是审美显相形态,还包括背后的深层结构。广义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各种物质要素,诸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及绿地等进行综合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1.1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战术性战略性实施性宏观——微观宏观微观设计对象:城市全部空间,把设计对象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以形体环境为主。设计对象:城市发展控制及社会经济环境设计对象:建筑及其周边环境三维:重立体(如功能组织、空间关系、结构、轮廓、流线等)二维平面、指标、战略等强调对城市生活、人的心理、生理与行为的满足,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注重整体性,强调环境的舒适度与便捷性,着重考虑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对城市效率、土地均衡等方面的满足自我表现与形式美注重功能分区从自身的、单一的功能需要出发和自我完善重视生产性与私密性空间设计性质计划性质修建设计层次指导性法定性图纸直接指导施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1基本概念■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总的来看,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及建筑设计有着定位、定量、定形、定调的控制与指导。城市公共空间设计·1基本概念日本难波公园(商业综合体)圣马可广场(政治、宗教、节庆中心)丽江古城街道(生活性街道)扬州瘦西湖(公园)城市公共空间设计·1基本概念1.2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美国学者简•雅各布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1.2.1概念界定城市公共空间设计·1基本概念1.2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美国学者简•雅各布1.2.2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实质:以人为主体■功能复合: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含义、多功能的共生系统,往往集节庆、交往、流通、休息、观演、购物、游乐、健身、餐饮、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社会生活场所: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发生器和舞台,它们的形象和实质直接影响市民大众的心理和行为。■人文信息载体: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诸种信息的物质载体,这里积淀着世世代代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们不时地传达着所蕴含的高价值信息,是人们阅读城市、体验城市的首选场所。■城市形象窗口: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形象建设的重点,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窗口”部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1基本概念1.2城市公共空间1.2.3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与类型1)、自然环境A、景观休闲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园、自然文化遗址保护区、观光农业区B、生态景观区风景林地、滨水生态廊道、自然绿地2)、人工环境A、公园综合性公园、动植物园、街旁绿地、林荫散步道、历史名园、墓地B、街道景观大道、步行街区C、广场市府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D、体育休闲设施体育公园、运动场E、室内化开放空间室内广场F、防护绿地防灾绿地、隔离带绿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1基本概念1.2城市公共空间1.2.4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基地分析区位、经济社会、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建成区现状及问题、历史文脉特色等人性化文化场活力场生态场空间需求满足、无障碍设计等地域特色与文脉延续积极空间与活力持续生态廊道、斑块与基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2城市设计基本原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2城市设计基本原理2.1城市设计三大基本理论2.1.1图底理论是研究城市虚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图”对人的视觉刺激较强,通常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底”则是被模糊的事物。以建筑为图形、空间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称之为图底分析理论。将建筑部分图黑,空间部分留白,这时形成的图形就是图底关系图。将空间图黑,建筑留白,这时形成的图形称为图底关系反转。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图形与背景构成关系的一些规律。埃维加·鲁宾(E.Rubin)发现,一个视知觉通常可以分为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图形通常成为注意的中心,看起来被一个轮廓包围着,具有物体的特性,并被看成一个整体,视野的其余部分则为背景,它缺乏细部,往往处于注意的边缘,背景不表现为一个物体。在知觉场中,图形倾向于轮廓更加分明、更加完整和更好的定位,具有积极、扩展、企图控制和统治整体的强烈倾向,而背景则因缺少组织和结构而显得不那么确定,表现消极、被动,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的态势。图形和背景可以相互转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2城市设计基本原理2.1城市设计三大基本理论2.1.1图底理论■城市空间总体层面1、可以有助于了解城市的空间总体结构和空间等级。2、感知城市肌理特色肌理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城市肌理在历史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经济增长方式及交通方式的影响下形成,它们反映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及社会状态。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是把握城市文脉的最直观的方式之一。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城市公共空间设计·2城市设计基本原理2.1城市设计三大基本理论2.1.1图底理论■城市空间微观层面有助于我们客观、深入的分析城市空间现状,化无为有,可以化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使开敞空间得到完形,并且通过渗透性界面达到化大空间为小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2城市设计基本原理2.1城市设计三大基本理论2.1.2联系理论■定义:联系理论又称“关联耦合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这些线有交通线、线性公共空间、运动的方向流、有组织的轴线、视线,甚至是一幢建筑物的边缘等。■作用:通过对“联系线”的分析来挖掘形态元素的形式组合规律及动因,目的在于组织一种关联系统或一种网络,从而建立空间秩序的综合结构。可以明确城市的空间秩序,建立不同层次的标志性建筑,确定城市中主要的建筑及公共空间的联系走廊,提高城市效率。■意义:为建立城市空间秩序提供了一种主导思路,将“关系”“关联”的重要性置于城市空间构成的首要地位,不仅为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组织提供理论框架与分析原则,同时也为在此基础上恢复、挖掘和创造和谐、统一的空间,并达到新的结构与原有结构、内部结构及外部结构的有机统一提供了思路与手段。城市公共空间设计·2城市设计基本原理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洁律”原理。好的图形应当是组织结构简洁明了的,解除人们因混乱引起的定向丧失,使内在的紧张感得到消除。简洁并不是简单或缺少信息。而是通过简洁的结构特征,以明确的方式,把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序的整体。城市公共空间设计·2城市设计基本原理2.1城市设计三大基本理论2.1.3场所理论所谓“场所”是指包含了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生活环境。只有当物质的实体和空间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历史、人的活动,并使之充满活力时才能称之为场所。广义的场所理论是以建筑及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员为主体,借助于旁系学科,分析不同建筑场所中的历史,文化、人的活动等因素,探求新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狭义的场所论即“行为场所”的概念是以心理学及行为学家为主体,研究具体的微观的场所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试图为广义的场所论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城市公共空间设计·2城市设计基本原理2.1城市设计三大基本理论2.1.3场所理论案例:日本难波公园城市公共空间设计·2城市设计基本原理2.2形式美的原则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调和与对比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多样与统一……城市公共空间设计·3城市设计空间与尺度3.1城市公共空间尺度与心理感受3.1.1环境行为心理基础人的行为特征因人类社会的复杂多样,受其各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文化、社会制度、民族、地区等,因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行为特征。人类的心理空间:人们并不仅仅以生理的尺度去衡量空间范围,对空间的满意程度及使用方式还决定于人们的心理尺度,这就是心理空间。■个人空间■领域性■人际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城市公共空间设计·3城市设计空间与尺度3.1城市公共空间尺度与心理感受3.1.2环境行为心理基础人类的空间分布的定位模式■依托的安全感■私密性与尽端趋向人群流动的特点1.靠右行2.识途性3.走捷径4.不走回头路5.乘兴而行6.人流的暂时停滞7.从众习性与聚集效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3城市设计空间与尺度3.1城市公共空间尺度与心理感受3.1.2城市公共空间尺度人与建筑实体关系——建筑高度、体量与人体关系;人与空间环境关系——外空间平面尺度、人与实体距离;实体与实体的关系——主从、内外;空间与实体的关系——广场大小与周边建筑物。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熟视时成为1°的圆锥1、生理、心理与水平距离两人相处1-2m距离产生亲切感;12m能看清对方的面部表情;25m能认清对方是谁,外部特征;130m能辩认对方身体姿态;1200m能看见对方;芦原义信提出外部空间设计20-25m模数,以每间隔25m为节奏,打破空间单调感。2.生理、心理与高度距离实体高度H、水平距离D、由D∶H比值不同的感觉。(1)D∶H=1,垂直视角45°,一部可看清实体细部;(2)D∶H=2,垂直视角27°,可看清实体整体;(3)D∶H=3,垂直视角18°,可看清实体整体及其背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3城市设计空间与尺度3.1城市公共空间尺度与心理感受3.1.2城市公共空间尺度卢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3城市设计空间与尺度3.2城市设计常用数据要点3.2.1城市五线城市红线----城市主次干道路幅的边界控制线;城市绿线----城市各类绿地的边界控制线;城市蓝线----城市水域的边界控制线;城市紫线----历史文化街区、优秀历史建筑及文保单位的边界控制线;城市黄线——对发展全局有影响、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边界控制线。建筑退线: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建筑不得占压红线、绿线,并进行退让。有绿线的,退让绿线距离不得小于5米;无绿线的,退让红线距离不得小于8米。新建有较大人流、车流集散的商贸、娱乐、体育、展览、办公、学校和大型商场等建筑主要出入口一侧,有绿线的,退绿线距离不得小于10米;无绿线的,退红线距离不得小于15米城市公共空间设计·3城市设计空间与尺度3.2城市设计常用数据要点3.2.2城市道路主干路与主干路的交叉口间距一般应当为600至1000米次干路与主干路、次干路与次干路的交叉口间距一般应当为400至600米支路的交叉口间距一般应当为200至400米。出入口据道路中心线交叉口不小于70米城市公共空间设计·3城市设计空间与尺度3.2城市设计常用数据要点3.2.3建筑选型建筑主体高度大于100米小于或者等于15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3.2︰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1.3︰1。建筑主体高度大于80米小于或者等于10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2.7︰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1.3︰1。建筑主体高度大于50米小于或者等于8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2.0︰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2.0︰1。建筑主体高度大于32米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1.3︰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3.2︰1。建筑主体高度大于24米小于或者等于32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0.8︰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3.2︰1。城市公共空间设计·3城市设计空间与尺度3.2城市设计常用数据要点3.2.1建筑选型居住建筑常见体量:多层一梯两户:进深12米左右,层高2.8-3米小高层、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