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上册致同学们(前言)生物学: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第1单元认识生命考点1形形式式的生物一、生物圈1、定义:①地球表面适合生物生存的一薄层;②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2、厚度:共21千米(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海平面以下约11000米。)3、分层: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4、意义:①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②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③所有生物的家。二、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物种多样性生物中的五大家族:植物、动物、细菌、真菌和病毒。(已发现、命名和记录了20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占70%,植物和真菌22%,单细胞生物如衣藻、草履虫、酵母菌5%)(八大国宝: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麋鹿、扬子鳄、褐马鸡、白鲟、大鲵-娃娃鱼)2、遗传多样性(也叫基因工程多样性)不同生物体内所携带大基因不同;同种生物体内所携带的基因不尽相同。每一种生物就是一个基因库。3、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三、生物的特征(活的、有生命的)1、应激性:生物体在遇到外界刺激时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向光性、向地性、趋光性、趋热性)2、生长:由小到大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3、繁殖:生物体产生后代的过程。4、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特征。考点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生物因素:指的是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捕食关系:如七星瓢虫吃蚜虫竞争关系:如水稻与杂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如北极熊、壁虎普遍性警戒色:如毒箭蛙、夹竹桃拟态:如竹节虫、枯叶蝶相对性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改良环境:如绿色植物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蚯蚓疏松土壤。破坏环境:如蚁穴溃堤;蝗灾、鼠灾。考点3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一、生物学及其发展历程1、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这个名词是19世纪法国学者拉马克首次提出的。2、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重要事件:⑴林奈与生物分类:林奈(被称为“分类学之父”)——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生物分类单位按由大到小的从属关系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⑵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英国的达尔文建立了“进化学说”,用自然选择来解释生命世界的现象及其变化规律。⑶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英国的哈维较早运用实验法,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方法发现了血液循环。⑷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人类基因组计划:破译人体内全部DNA所含的遗传信息。参加国家:美、德、英、中、法、日。二、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命现象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考点4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观察、调查、分类、实验、比较、文献等方法。二、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⑴发现并提出问题;⑵收集与问题相关信息;⑶作出假设;⑷设计实验方案;⑸实施实验并记录;⑹分析实验现象;⑺得出结论。3第2单元生物体的层次考点5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一、显微镜1、构造:a、①目镜(放大物像);②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③转换器(转换物镜);④物镜(放大物像);⑤载物台(放玻片);⑥通光孔(通过光线);⑦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⑧压片夹(固定玻片);⑨粗准焦螺旋(调焦距);⑩反光镜(使光线射入镜筒);⑾细准焦螺旋(调焦距);⑿镜臂(提握镜身);⒀镜柱(支持镜身);⒁镜座(稳定镜身)。b、光学显微镜分为: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压片夹、载物台、通光孔、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和光学部分(遮光器、目镜、物镜、反光镜)。c、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和遮光器是调节部分;反光镜有平面反光镜和凹面反光镜。2、使用⑴取镜与安放:一手托镜座,一手握镜臂,放在实验台离边缘大约5cm处,不能过于倾斜。⑵对光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③转动遮光器,使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④转动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中。4⑶观察①放置玻片标本;②镜筒下降(直到物镜距玻片标本2~3mm)⑷收放3、注意事项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⑵成像规律:倒立放大的像⑶调焦方法:“先粗后细”⑷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⑸显微镜放大倍数越高,视野越小越暗,物象体积越大,数目越少。二、生物分类(根据细胞数量)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如病毒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衣藻、变形虫多细胞生物:如人、水绵三、玻片1、玻片类型盖玻片临时玻片装片切片载玻片永久玻片涂片2、临时装片的制作(课本P36~41)净片→滴液→取材→盖片→染色擦→滴→取→(展)→盖→染→(吸)四、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5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的主要场所并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质:生命活动(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有线粒体等结构。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细胞膜:保护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细胞核:细胞储存遗传物质的主要场所,并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质:细胞生命活动(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有线粒体、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3、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胞壁没有有细胞膜有有细胞质有线粒体,没有液泡和叶绿体有线粒体,有液泡、绿色部分有叶绿体细胞核有有*线粒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是细胞呼吸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里面储存糖分、色素等多种物质。考点6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1、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细胞膜;2、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线粒体;3、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核。二、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创立了细胞学说: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考点7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一、组织:细胞分裂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它是细胞分化的结果。6二、动物体和人的基本组织(课本P59)(见下表)类型主要结构特征主要分布位置功能举例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体表或体内管腔的内表面保护、分泌皮肤上皮、小肠腺上皮气管内表面结缔组织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质发达广乏分布于全身各处支持、连接、保护、营养骨、软骨、血液、淋巴、肌腱、韧带、脂肪等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附着在骨骼上,心脏及内脏器官收缩、舒张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脑、脊髓以及神经中枢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脑、脊髓的神经组成三、植物体的主要组织1、分生组织:有强的分生能力,如根尖、茎尖、芽中都有分生组织。2、营养组织:细胞液泡大,能储存营养,如叶肉细胞。3、输导组织:运输功能(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4、保护组织:覆盖在植物体表面如洋葱表皮、番茄表皮。考点8生物体有器官和系统组成一、不同组织形成器官1、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定功能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的结构。2、动物体的器官:如眼、耳、胃、皮肤。3、植物体六大器官: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营养器官:根、茎、叶。二、不同器官构成系统1、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2、人体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植物体: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2、动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包括动物体和人)7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考点9光合作用一、叶片的结构(P77~79)(1)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徒手切片法(2)叶片的结构(课本P78)由表皮、叶肉、叶脉构成(下图)①表皮:角质层:表皮外,有保护作用。透明而不易透水,既透光又防止水分的散失。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是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②叶肉:栅栏组织:靠近上表皮,细胞圆拄形,含叶绿体最多,排列比较紧密和整齐。海绵组织:靠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含叶绿体较少,排列疏松。③叶脉:由导管和筛管组成,属于输导组织。对叶片还有支持作用。叶脉分平行叶脉和网状叶脉两种。8(3)叶中与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的结构有:叶片阔而扁平,吸收阳光的表面积大;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含有叶绿体和叶绿素多,利于吸收阳光和进行光合作用;海面组织叶肉细胞排列疏松,利于气体在叶内自由移动;保卫细胞控制气孔开闭,当环境适合光合作用时,气孔开启,容许气体进出叶片;叶脉有效地运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叶表面的角质层防止水分流失。二、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P71)活动目标:1、知道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原理;2、检验绿叶在光下是否能合成淀粉。材料器具:盆栽的天竺葵(或小白菜、马铃薯、甘薯、等绿色植物)、不透光纸(如黑纸、锡箔纸)、回形针、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镊子、酒精、碘液、清水。方法步骤:1、实验前2~3天,把盆栽的天竺葵或其他绿色植物防于暗处。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实验材料上选1~2片健壮的叶片,用不透光纸从上下两9面遮盖住叶片的一部分。3、将上述实验材料放置于阳光下,使部分遮光的叶片接受光照2~3小时。4、摘取一片部分遮光的叶片,除去不透光纸,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里(酒精要浸没叶片)。将小烧杯置于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水浴加热。在用酒精脱色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叶片和酒精溶液的颜色变化。5、待叶片由绿色变为黄白色后,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6、将漂洗干净的叶片平铺在培养皿中,滴加几滴碘液。片刻后,再用清水洗去碘液,观察叶色的变化。实验步骤概括急目的说明:1、暗处理:让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2、选叶遮光:设置对照实验。3、光照:让绿叶进行光合作用。4、隔水加热:酒精脱色。5、清水漂洗:洗去酒精。6、加碘染色:淀粉遇碘变蓝,证明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三、颜料:二氧化碳和水四、产物:淀粉和氧气五、条件:光和叶绿体六、场所:叶绿体七、反应式:光二氧化碳+水——→淀粉(储存能量)+氧气叶绿体八、定义: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九、实质:1、物质转变:简单无机物(水和二氧化碳)变成复杂的有机物(淀粉);2、能量转化: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十、意义:1、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2、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能量来源;3、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十一、原理的应用: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方法:增大单位空间的叶总面积。如:立体高效种植考点10呼吸作用一、实验:植物呼吸现象(3个)1、植物呼吸时吸收氧气(P83)2、植物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P84)3、植物呼吸时释放能量(P85)二、原料:有机物和氧气三、产物:二氧化碳和水10四、条件:有光无光均可五、场所:线粒体(所有活细胞)六、反应式: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线粒体七、定义: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八、意义:为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动力)。九、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的去向:1、各种生命活动;2、转化为热量散失。考点1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绿色植物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二、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与呼吸作用相反。三、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蒸腾作用)11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生物圈中的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