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1.积累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记录的孔子的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3.深切感受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和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孔子的第六代祖先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他在孔子三岁时去世,从此孔子跟随母亲过着贫穷的生活。孔子曾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牧牛羊、记账和图书管理。孔子53岁时晋升为大司寇。由于鲁国诸侯沉溺于安逸享乐,孔子在鲁国任职两年后辞去职务,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长途之旅,宣扬自己的政治信仰,68岁时回到家乡整理文献,教书育人,收了很多弟子。1.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自我核对]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简要介绍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第二部分(第3~5段):叙述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事迹。第三部分(第6~11段):叙述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的经过。第四部分(第12~19段):介绍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第五部分(第20~22段):写孔子的去世和他死后的影响。2.翻译下列句子。(1)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2)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自我核对]做孩子就要一切为了父母不考虑自己,做臣子就要一切为了国君不考虑自己。[自我核对]后人要了解我就要依据《春秋》,要怪罪我也会因为《春秋》。①兕.()②陬.邑()③圩.顶()④稼穑.()⑤翕.如()⑥畜.蕃息()⑦军于城父.()⑧子路愠.见()⑨语.鲁大师()⑩几.然而长()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sìzōuxīchùfǔyùnyùqíwéisè(1)由是反鲁(2)齐,战,疾(3)然心乡往之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乡,同“向”,向往。齐,同“斋”,古代祭祀前的身心整洁工作。反,同“返”,返回。(4)几然而长(5)约其文辞而指博(6)孔子长九尺有六寸(7)匪兕匪虎几,同“颀”,长,高。指,同“旨”,意旨。有,同“又”,连词,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匪,同“非”,不是。(8)周监二代(9)夫子盖少贬焉(10)意者吾未知邪监,同“鉴”,借鉴。盖,同“盍”,何不。知,同“智”,智慧。(1)微①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③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④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⑤动刀甚微.⑥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⑦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衰败,没落表否定,没有,(如果)没有偷偷地,悄悄地小,微小轻微,轻稍微,略微常喻指细小的事情3.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的意思。(2)数①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②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④蒙冲斗舰乃以千数.⑤数.吕师孟叔侄为逆⑥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技艺几,几个命运计算列举数目,数量(3)穷①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③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④穷.山恶水⑤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困厄,困窘不得志,不显贵穷尽僻、荒严寒(4)如①始作翕如.②风雨不动安如.山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④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⑤沛公起如.厕容词词尾,……的样子像如果或者到……去(5)绳①推此类以绳.当世②王道有绳.③木直中绳.(6)病①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③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按一定的标准衡量,规范标准,法则木工用的墨线担心,忧虑困苦,困乏疾病4.古今异义词。古义:取正,作为准则。今义:对几种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古义:太师,即乐官之长。今义: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古义:不能实行。今义:不被允许等。(1)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2)孔子语鲁大师..(3)吾道不行..矣5.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弹奏。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宗。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形容词作名词,丑的行为。名词作动词,书写、记载。(1)孔子学鼓.琴师襄子(2)学者宗.之(3)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4)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5)笔.则笔,削则削(1)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2)予一以贯之(3)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余室(4)天王狩于河阳(5)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6)孔子葬鲁城北泗上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判断句省略句6.特殊句式。7.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1)韦编三绝:(2)三月不知肉味: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三个月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他事情。(3)不赞一词:(4)道大莫容:(5)心向往之: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后指正确的道理不为世间所接受。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1.课文第2段主要概括介绍了孔子一生的从政情况,在这段简短的介绍中,体现出作者对孔子怎样的评价?【与你交流】(1)孔子出身贫贱,但才学绝伦。(2)孔子有为政之才,施政效果显著。(3)孔子一生谋求从政为政,但仕途坎坷,屡遭“斥”“逐”,不能如愿。作者把自己的认识评价与客观的叙述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2.课文第5段写孔子在鲁学琴的经历,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学习过程?【与你交流】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这段叙述,一是表现孔子的乐学、好学,学琴十日不进,仍乐此不疲,勤奋钻研;二是表现孔子的善学、会学,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由浅入深,深思善悟,扎实有序。这段文字有对话描写,也有情态描写,有对孔子的直接描述,也有师襄子的侧面映衬,写得十分传神。3.课文第6、7两段写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作者描述孔子与身边弟子们的不同表现,有何作用?【与你交流】孔子困于陈蔡之间,情况危急,身边的弟子们都“病”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这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贡的话,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为人做事的准则,也含有教育弟子之意。4.课文第8~10段写了孔子与三个高徒的对话。三个高徒对孔子的“吾道”分别有怎样的看法?他们的对话能够反映各人怎样的性格特征?【与你交流】(1)子路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众叛亲离;子贡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只有颜回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和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孔子之道,决不改变,决不动摇。(2)这三段对话反映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直言相诲;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子贡:小心谨慎、讲究务实;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5.作者在文末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读了课文,你认为文中突出了孔子“为人”的哪些品格?【与你交流】①敏而好学,深思善悟;②信念坚定,穷且益坚;③循循善诱,因材施教;④著述垂文,见于后世。6.简要分析《孔子世家》一文的写作特点。【与你交流】(1)叙事明晰,重点突出。《孔子世家》详细记述了孔子一生中的活动和各方面的成就,虽然事迹很多,头绪也繁乱,但司马迁却写得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章简单介绍了孔子的身世、从政经历等,侧重选取四个方面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形象: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周游列国,被困陈蔡;整理文献;致力于教育事业。全文有选择地安排情节,既做到了语言简洁、脉络清晰,又有助于鲜明地表现主题。(2)言谈举止,见人见性。被困陈蔡之时,孔子和他的三位弟子就《诗经》中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诗句谈论他“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的疑问,谈话的神态、语言极具个性,这些描写很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7.作者在文末借《诗经》中的诗句引出自己的议论,表达了他对孔子人格的高度敬仰,你是否同意他的评价?【与你交流】观点一:同意。孔子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古代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的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远。因此,司马迁这样评价他是完全有道理的。观点二:不同意。孔子的学说经过发展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影响。但孔子学说始终脱离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其思想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他有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而我们不能过高地评价孔子。鲁迅说:“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凡有文人学士,道士和尚,大抵以‘无特操’为特色的。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虽标榜儒、释、道合流,其实是多了几个“玩意”而已。自称“信徒”“教徒”者是从来不信的,只是利用。因此鲁迅说,“吃教”两个字“真是提出了教徒的‘精神’,也可以移用于许多‘吃革命饭’的老英雄”,于是笔锋转向当代:“‘教’之在中国,何尝不如此。讲革命,彼一时也;讲忠孝,又一时也。”这已经是把批判矛头指向国民党政府当局了。鲁迅眼中的儒家和孔子在鲁迅看来,这又是一个“做戏的虚无党”与“伪士”猖獗的时代,无论政界还是学界,都没有了真正的信念与信仰。两年以后的1935年,鲁迅还写了一篇“故事新编”《采薇》,讲的就是儒家的假信徒“华山强盗小穷奇”(这是鲁迅创造的一个人物,具有很大的象征性)如何横行于世,而儒家真信徒伯夷、叔齐却成了不合时宜的“笨牛”。假信徒都是“吃教者”。在鲁迅看来,三十年代在政府的主导下,学界或宣扬独尊儒家,或鼓吹三教合流,无非都是“吃教”,只是“有宜于专吃的时代,则指归定于一尊,有宜合吃的时代,则诸教亦本非异致,不过一盘是全鸭,一盘是杂拌儿而已”。最引人注目、影响也最大的自然是鲁迅写于1935年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文章一开头就说自己在年轻时候到孔子的家乡山东旅行,“一想起那具有俨然道貌的圣人,先前便是坐着简陋的车子,颠颠簸簸,在这些地方奔忙的事来,颇有滑稽之感”。鲁迅说,“这种感想,自然是不好的,要而言之,颇近于不敬,倘是孔子之徒,恐怕是决不应该发生的”。鲁迅引用孟子的话,说他是“圣之时者也”,即所谓“摩登圣人”,而且强调“孔夫子的做定了‘摩登圣人’是死后的事,活着的时候却是颇吃苦头的”。证据是他曾经失业,“为野人所嘲弄,甚至于为暴民所包围,饿扁了肚子”,“弟子虽然收了三千名,中用的却只有七十二,然而真可以相信的又只有一个人”,而且这个人最后也被砍成肉酱。鲁迅由此谈到了孔子的命运:“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举出的例子有近代史上几个军阀袁世凯、孙传芳、张宗昌对孔子的利用。在鲁迅看来,正是这样的利用,“带累孔子也更加陷入了悲境”,即所谓“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即使是孔夫子,缺点总也有的,在平时谁也不会理会,因为圣人也是人,本是可以原谅的”,但“圣人之徒出来胡说一通”,引起人们反感,人们就会倒过来嘲笑孔子,甚至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