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省编教材简版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powerpoint制作:谭燕泉中医学是怎样一门学科?是实践+理论综合性应用学科中医学涵概了一些什么内容?•内容:中国医学史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导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中医基础学病因病机学说中医诊法学中医辩证学中医防治学医古文(各家学说:内经、金匮、伤寒----)中医临床学: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针灸、推拿、五官、皮肤---新兴学科:中医心理学、中医时间学、中医方法学----第1章绪论第一节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一、中医护理学的起源二、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夏-春秋时期)商:甲骨文载有“疾、医、疥、龋、浴、沫”。周:产生了医学分科。三、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三国时期)战国:医疗经验颇具水平。《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之作。名医扁鹊:“以脉象定生死”。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世界药学史上药物治病的最早记载。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华佗--创立“五禽戏”;首创“麻沸散”。三国时期:名医董奉:深居庐山,为人义诊。四、中医护理学发展(魏晋南北朝-五代时期)晋:王叔和《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我国现存最早病因病机专著。唐:苏敬《新修本草》世界最早的国家级颁布的药典。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五、中医护理的充实(宋金元时期)产生活版印刷术。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病因病机。崔嘉彦《崔氏脉决》施发《察病指南》脉诊诊断学。杜本《敖氏验舌法》《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王惟一:针灸铜人,世界最早的医学模型。《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钱乙《小儿药症直诀》。宋慈《洗怨集录》,世界最早的较完整的法医专著。陈自明《外科精要》,《妇科大全良方》。宋廷《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圣济总录》,载方20000余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国家药局配方,载788方。金元时期:张元素:发展了脏腑辨证和药物归经理论。四大家:刘河间(刘完素)寒凉派代表,“治以降火”。李东垣,补土派代表,“补益脾土为治病之要”张子和,攻邪派,弘扬“汗、吐、泻”三法。朱丹溪,滋阴派,“病多阴亏”。公元11世纪:“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世界免疫学先驱。六、中医护理学的成熟(明清时期)明:吴有性《瘟病论》首提“戾气”学说。叶桂《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薛雪完善“温热病”的证治。吴瑭创立“三焦辨证”。李时珍,东方巨典《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录方11096首,插图1109幅,世界影响最大、最早的药学专著。朱棣《普济方》载61000余方,今存最早的古代方书张仲景《景岳全书》、《类经》。陈实功《外科正宗》。傅青山《傅青主女科》。陈复正《幼幼集成》等。清:清政府《医宗金鉴》《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四大家叶天士吴鞠通完善温病学、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薛生白“温病四大家”王孟英七、中医护理学科的独立和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八、中医发展前景:自然疗法,无毒副作用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国际前景……经济简便,易于推广二、中医护理学的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连属。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四季气候--疾病人--昼夜阴阳消长“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人--地域差异地理环境(海陆)生活习惯(南北)2、辨证施护:望闻问切病史、症状、体征证辨证施护同病异护(治)异病同护(治)(1)辨证施护(治)的概念(2)“症”、“证”、“病”的概念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证:证候,是对疾病病因、病机、部位、性质、邪正盛衰情况的概括。病:疾病,是对病史或临床表现共性的概括。如中风、消渴、痢疾等。a.同病异护(治):同一疾病由于表现的证候不同给予不同的护理(或治疗)方法。b.异病同护(治):不同的疾病由于出现了相同证候而采取同种护理(或治疗)方法。三、独特的护理技术和方法针灸、推拿、拔罐、刮痧、埋线、放血、熏洗、导引。。。。。第三节中医护理学学习方法一、学好中医理论二、注重中医操作实践第2章:中医护理基本理论1.知识目标:1.1了解阴阳的基本概念1.2熟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生克关系2.技能目标:2.1能运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结构2.2能运用五行学说说明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整体观念”,树立“天人合一”的中医学理念第一节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世界一切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阴:静止的、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向内的、物质的、抑制的、功能减退的。阳:活动的、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向外的、功能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如四时之阴阳、人体之阴阳。(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对立,但不孤立。阴阳互根---以对方存在为依据。阴阳消长---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1、阴阳的相互对立阴阳----对立的、矛盾的两层含义阴阳----相互制约如寒---热;昼---夜;水---火;动---静。2、阴阳的互根:又称阴阳依存。如寒---热;内---外;男---女。3、阴阳的相互消长阴阳在一定的限度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以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见下图)阴阳平衡阴盛阳盛阴虚阳虚生理状态实证病理状态虚证阴阳失调示意图生理调节平衡点热寒热寒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4、阴阳的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夏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春秋阴消阳长阳消阴长冬(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护理归纳药物的性能指导养生防病二、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二)五行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2、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见P13:表2-2)3、五行的生克乘侮生理相生——相互促进、资生、助长。“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相克——相互克制、制约。“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病理相乘——乘虚侵入过度相克。相侮——恃强凌弱,即反克。木水火金土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生理病理(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如“母病传子”“子病及母”-3、用于诊断和治疗:诊断:根据五脏与五色关系赤--心青--肝治疗: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木(肝)(肾)水火(心)(肺)金土(脾)作业:1、中医护理学的特点。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五行的基本概念。4、概念:相生、相克5、五行的生克关系。第二节藏象1.知识目标:1.1了解了解藏象学说的特点1.2熟悉脏腑分类、名称1.3掌握心的生理功能1.4掌握肺的生理功能2.技能目标:能运用心、肺的生理功能判断病理变化3.情感目标:从脏象学说出发,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职业意识,树立中医护理的理念一、藏象的概念:藏,“脏也”内脏。象,“征象也”脏腑显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二、脏腑的内容及生理功能:五脏:心-肝-脾-肺-肾.化生和储藏精气---“藏而不泻”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受盛和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功能似脏“藏而不泻”形态似腑而中空三、脏象学说的特点(一)以五行学说为指导的五脏中心论(二)五脏与形体各组织及器官联结成一个整体(三)五脏的生理活动与人的精神情志密切相关目筋爪怒泪胆耳、二阴肝舌骨膀胱(木)小肠脉发肾(水)(火)心面恐喜唾(金)(土)汗肺脾大肠胃鼻皮毛忧涕口肉唇思涎一、五脏(一)心概述1、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主血主脉+心气推动血液周流不息、循环无穷。生理上:心气充足--血脉充盈--脉和缓有力。病理上:心气不足--血脉空虚--脉细弱无力心气衰竭--血行停止--心跳与脉动消失生命终结。(2)心主神(心藏神)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是指心主管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生理上:心血充足—精神充沛、思维敏捷、神志清晰。病理上心血不足—心烦、失眠、多梦、健忘。血热扰心—神昏、谵语。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关系心血滋养心神。心神调节心血。2、心的生理联系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二)肺概述1、肺的生理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主气呼吸之气---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一身之气---主持、调节全身之气。司呼吸:肺的呼吸功能。生理上:肺主气、司呼吸--呼吸平稳、均匀;气道通畅。病理上:肺气虚---呼吸微弱、气短懒言,语音低微、体倦乏力,全身功能下降。(2)朝百脉:百脉入心汇于肺。(3)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宣发—呼+布精。肃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肃降—吸+布精。(4)通调水道:输布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进行运行---------“肺为水之上源”。排泄生理上:呼吸顺畅、精微布散、水液排泄。病理上:咳呛、喘息,小便不利(水肿)。2、肺的生理联系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作业:1、藏象的概念。2、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3、肺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1.知识目标:1.1掌握脾的生理功能1.2掌握肝的生理功能1.3掌握肾的生理功能2.技能目标:能运用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判断病理变化3.情感目标:从脏象学说出发,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职业意识,树立中医护理的理念(三)脾概述脾为消化器官,中医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1、脾的生理功能(1)主运化指脾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输布全身的生理功能。生理上运化水谷:消化吸收精微物质,输布全身。运化水液:水液经脾、肺输布,而多余水液经肾下注膀胱。在病理上运化水谷方面--出现消化功能减退:腹胀、便溏、纳呆。运化水液方面水停肠道腹泻。水停肌肤水肿。(2)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生理上:脾主统血,统摄血液循脉道而行。病理上:脾不统血:便血、尿血、崩漏等。2、脾的生理联系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四)肝概述1、肝的生理功能(1)主疏泄是指肝具有调畅人体气机的功能。1)协调气血运行:生理: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脏腑功能正常。病理:疏泄异常肝气郁结:胸胁、乳房胀痛。肝气上逆: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吐血。2)调节精神情志精神情志与肝的疏泄密切相关肝所调节的情志主要为郁和怒。生理: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心平气和,心情舒畅。病理:疏泄不及--沉闷、抑郁、胸闷等。疏泄太过--急躁易怒,失眠多梦。3)促进消化吸收:助脾胃升降①生理调节胆汁分泌与排泄助消化。②病理:脾胃升降失常:出现腹胀、纳呆、泻泄、肝失疏泄呕吐、嗳气。胆汁失于排泄:出现口苦、黄疸。4)调理冲任二脉---对男子排精和女子月经的影响。生理:疏泄正常排精正常。月经周期规律,经行通畅。病理:疏泄功能失常排精不畅。月经周期紊乱、痛经、带下、不孕。(2)肝藏血肝脏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功能生理: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病理:肝不藏血肝血亏虚:头昏目眩,两目干涩,月经量少。2、肝的生理联系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五)肾概述:“腰为肾之府”;中医称肾为“先天之本”。1、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对精的封藏、储存功能。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是生身之本,又称生殖之精。(肾藏“先天之精”为生命之源,故称“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源于脾胃的水谷精微。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关系:互相滋养化生的关系---相互为用。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包括肾阴、肾阳两方面:肾阴:肾精对人体各脏腑组织有滋养

1 / 27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