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25题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配套练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5题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1.(2016·全国Ⅲ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2017·全国Ⅰ卷,25)下面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3.(2015·全国Ⅱ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4.(2015·全国Ⅰ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5.(2017·海南卷,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6.(2015·海南卷,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7.(2017·全国Ⅲ卷,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8.(2018·全国Ⅱ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9.(2014·全国Ⅱ卷,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10.(2017·全国Ⅱ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11.(2016·海南卷,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12.(2014·海南卷,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抑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1.B从题干来看,西汉通过掌握秦的国家档案文献成功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可见是对秦的统治方式有所继承,从所学知识来看,西汉初年基本继承了秦的制度,故B为正确选项。A项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C项与题意相反,排除,D项只表达出题干的部分内容,故排除。2.C通过表格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的直接辖区,发生这一变化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期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逐渐缓和,故A、D两项错误。中央直辖郡、国是地方体制的调整,故B项错误。随着内部分裂问题的逐步解决,到汉武帝时可以全力以赴解决边疆问题,故C项正确。3.A首先应当理解汉宣帝称与其“共治天下”的是优秀的地方长官,意在强调地方长官为政好坏,对于维持一方安宁,进而实现国家政治安宁的重要意义。后来统治者沿用这种说法,意义相同,并非学习汉宣帝的治国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变化,汉代制度并没有被沿用,所有制度变化都是为中央集权服务,而非地方分权,所以答案是A。4.C材料中提到外戚干政的一种情况是发生在皇帝幼小的情况下,外戚干政的方式往往就是担任丞相等高级官僚,而根据所学知识,在汉代抑制相权的主要方式是皇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人参与决策,使丞相成为外朝官,故A项错误。B项所说的“家天下”的观念,指的是帝王将国家当作私产,世代传承的观念,外戚干政反而不利于皇权的集中,所以B项不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在武帝之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被削减,故D项不对。A、B、D三项被排除,故C项正确。5.B察举制主要实行于汉代,从题干可知,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依据儒学修养和道德声望,由地方向中央推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经形成了儒学独尊的局面,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可知,由地方根据儒学修养和道德声望推荐人才的制度有很多弊端,在汉代儒学知识往往由一些重要的家族掌握,故儒学修养高的人才往往就出自于一些家族,所以东汉以后就形成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地方推荐的人才固定地出自于一些家族的现象,必然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郡县制实行的基础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地方推荐人才与郡县制本身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6.A题目以西汉马匹数量的变化为切入点,探讨西汉前期马匹大量增加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对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解。C项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与西汉前期的历史实际不符,所以是错误项;B项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可以改进马的质量,但不能大量增加马匹的数量,所以不是正确项;D项战马消耗减少,不是马匹数量增加的直接原因,也不是正确选项。A项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是当时马匹数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正确答案。7.C本题材料展现了西汉前期出现大量富庶的工商业者的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通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逐步恢复与发展的社会现实,故正确项为C项。A项描述的现象与汉初的实际情况不符,故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重农抑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较低,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工商业者势力很大,并非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故D项错误。8.B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货币形式),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结果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即自耕农成为佃农,甚至流民,自耕农减少,故B项正确。自商鞅变法后,历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只是程度有所不同,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国家收取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对自耕农产生的影响,与农民的生产热情无关,C项错误。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国家税收由政府掌控,D项错误。9.D秦朝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实行严密的法律制度,不注重亲情伦理与上下尊卑,汉代儒学独尊后,亲情伦理与上下尊卑越来越受到强调,这应是学生已有知识,就此可以得出“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的结论。给定材料只说明父亲(养父、亲父)的权益,并没说明养子、亲子权益有何变化,因而A项不正确。材料并没涉及“宗族利益”,因而C项可以排除。题目利用西晋法律将“父”对养子、亲子享有同样的财产索取权利,设置了“血缘亲情逐渐淡化”这一干扰较强的B项,但学生如能从儒家影响深入、血缘亲情得到强化这一基本的事实,是可以加以排除的。正确项为D。10.C从古代史书的官修性质,可见史书修撰主要为皇帝的统治服务,有掩盖历史真相或故意美化等问题存在,故A项错误。官修史书必然带有官方立场,故而在评价历史事件时一定是从统治阶级的需要出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史书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和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故B、D两项错误。朝廷重视修撰史书,主要目的是为其统治服务,故C项正确。11.A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齐民要术》是公元6世纪黄河流域生产经验的总结,题干中所说的“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强调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在单位面积上精耕细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正符合精耕细作的内涵,故A正确。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技术,不能遏止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排除B项。精耕细作是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产生的,其特点就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故C项排除。从题干与所学知识可知,耕作模式并未改变,故D排除。12.C本题立意是通过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揭示政府增加财税收入的目的。抑制土地兼并只是均田制的目的之一,A项以偏概全,排除;降低婚龄当然可以促进人口增长,但只是均田制的目的之一,B项以偏概全,排除;依照均田制小农可占有一定耕地,有稳定个体小农的作用,但也只是均田制的作用之一,D项以偏概全,排除;题干中的按户缴纳赋税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降低婚龄促进人口增长也可增加财税收入,所以,增加财税收入能全面反映均田制的目的,故C项正确。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