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一)教育观察研究概述1.教育观察的含义教育观察是研究者在日常教学条件下通过直接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并描述教育活动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更适合于研究微观教育问题,如: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学生行为表现的问题等。2.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1)目的性。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因此,观察前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并确定了观察的范围、形式和方法。(2)客观性。它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不干预研究对象的活动,确保客观性、真实性。(3)能动性。教育观察是从大量的教育现象中选择典型对象、典型条件,力求全面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并用科学理论去分析、判断和理解观察结果,这就体现了其能动性。观察法方便易行,是教育研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其优点表现在:第一,观察可以获得对教育活动比较全面、客观的真实材料。第二,观察研究也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应用性的重要途径。第三,观察有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观察方法的本质也规定了它的局限性:第一,它只能说明“是什么”的问题,不能判断“为什么”之类因果关系的问题。第二,在观察对象较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为困难。第三,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观察项目归类推论困难。第四,观察对象往往单一,结论的普遍性程度不高。(二)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观察(1)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的环境是在自然状态下,即事件自然发生,对观察环境不加改变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观察。自然观察法可分为隐蔽观察和公开观察两种。在隐蔽观察中,被观察者不知道正在被观察。在公开观察中,被观察者能见到观察人员,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公开观察则是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其行为表现很可能有反应性变化,从而不再完全是自然的、真实的表现。(2)实验观察法。实验观察法是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的系统的观察,通过观察控制因素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的影响,从而发现影响因素与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周密的实施计划,精确观测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对影响被观察者行为表现的因素进行控制等。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1)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指通过观察者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和描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获得直接、具体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观察者主动性强,能根据观察目的及时间调整观察内容,能抓住许多重要细节。(2)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的方法。典型的间接观察法有“腐蚀测量”和“累积测量”。“腐蚀测量”是指从一些物品用旧的程度进行测量,如研究学生的阅读兴趣时,可以通过观察学校图书室或阅览室各种书籍、刊物的破损程度来推测那些书籍和刊物较受学生们喜爱,从而间接地观察到学生的阅读兴趣。“累积测量”是指对物品积存的程度进行测量,如通过对学校外文图书室阅读人次的累积测量来了解学生们对外文资料的兴趣高低。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1)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是指观察者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中,通过与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观察对象共同进行的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以参与程度的不同,其又表现为“参与者的观察”和“观察者的参与”等不同情况。“参与者的观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观察水平,即观察者成了被观察者所接纳的成员,被观察者不会因为观察者在场而改变其典型的行为表现。“观察者的参与”是指观察者虽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但不被观察对象接纳,仍被观察对象视为局外人,观察者虽参与了被观察者的活动,但他们的行为表现与平时不同,从而影响了观察结果的真实性。一个观察研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多方努力后,可使其观察水平提高,接近“参与者的观察”。(2)非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不参加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法应用较为普遍。非参与观察在获得事实方面比较客观、公正,然而由于观察者未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他对所观察到的情况难以作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或误导。同时,由于被观察者的戒心和防御,被观察者的行为有可能因为观察者在场而受到影响,观察到的情况有可能因此而失常。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1)结构式观察法。结构式观察法是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与合理设计的可控性观察,能获得翔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时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构式观察不但有明确的观察项目,也有具体的记录表格,观察后的分析可以量化,较适于验证性研究,借观察资料验证研究假设或既有理论。但它对观察设计人员和观察者的理论和技术要求较高,同时观察过程比较严格,缺乏灵活性。(2)非结构式观察法。非结构式观察是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取弹性态度,不预先确定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该方法较灵活、适应性强、操作简单,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往往借助于观察资料探讨一些复杂、所知有限的行为和活动,以作为进一步形成研究假设或建立相关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理论的基础,多用于探索性研究,适宜做质的研究分析。教育工作上大多是非结构式观察,而教育研究上大多是结构式观察。(三)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1.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观察目的决定了所需搜集资料的内容和用途。一般来说,在选定研究问题时,也就基本上确定了观察的对象和观察的目的,因为观察是针对研究的待答问题和研究假设决定的。(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观察提纲的内容一般以研究的变量为基本框架,所有研究的待答问题和研究假设中所涉及的变量,除可使用问卷、访谈等其他方法获得信息之外的变量均要转换为观察项目,才不致发生遗漏。观察行为按性质可分为高推论行为和低推论行为。制定观察提纲时,必须将高推论行为按照合理的标准转换为低推论行为的观察项目。(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观察的实施可以说是观察设计的实际化。但是,由于观察实施是在具体的环境下进行观察、记录乃至分析,而观察情景是具体、变化的,可能存在许多设计时未考虑的问题,因此,观察实施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把观察设计转化为现实,它往往需要观察者在实施时不断修改、补充、灵活处理。(4)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观察告一段落后,要把所有记录的材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准备下一步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写作。要详细检查所有记录材料,看分类是否恰当,如有遗漏和错误要及时更正。当材料整理完毕后,要对观察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者要根据观察资料提出自己的认识,并加以理论概括,得出研究结论。2.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1)描述记录①日记描述法。日记描述法即用日记的方法进行详细描述。例如,达尔文对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其儿子Doddy行为发展的观察日记,从Doddy最初的反射活动、恐惧和愤怒开始记录直到推理和道德等复杂的行为发展,并且与动物进行了比较。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用日记方式记录了儿子陈一鸣自出生起的发展,一共观察了808天,于1925年发表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②轶事记录法。指随时记录感兴趣的问题或有价值的行为,不受任何时间和条件限制,事先也不需要做特别的编码分类。轶事记录法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探讨对不同学生的发展起作用的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干预。这种轶事记录资料还可以长久保存,与以后接任的老师或相关人员分享信息资料,为他们进行后续观察和记录提供方便。③连续记录法。连续记录法是对学生行为做更详细、更完善的记录,要求观察者在较长的时间内做持续不断的记录。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巴甫雷什中学任职的30年间,善于观察,不断进行研究和积累,写出了40多本教育专著,600多篇论文和1000多篇供学生阅读的文艺作品。苏霍姆林斯基追踪研究了1000多名学生,著作中大量生动事例均来自观察,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2)取样记录①时间取样。时间取样法是指以时间为取样标准,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呈现与否、呈现频率及持续时间。运用时间取样纪录法,需要预先规定所要观察行为的详细操作定义和系统的行为记录表格。观察者应该熟记操作定义和行为分类标准,以及各种行为的代号,以便迅速有效地对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记录。②事件取样。事件取样法是指以特定事件为取样标准,对某些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完整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事件取样法既可以作预先的安排和准备,获取特定事件的行为样本,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行为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且还可以获得关于事件的环境、背景以及前因后果等详细资料。事件取样法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其可能缺乏测量的稳定性。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③行为检核表行为核对表主要是用来核对重要行为的呈现与否,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预先列出表格,当出现此行为时,就在该项上划“√”。表格上要列出一些具体要求,项目应有一定的顺序性。采用行为核对表法进行记录,需要预先制定表格,列出需要观察的项目,然后才能观察。这种方法只能判断行为是否出现,不能提供关于行为性质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