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有感,读后感-《史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读《史记》有感----------------------------------------------------------------------------读《史记》有感朱文涛(工贸杯读后感征文)近日,重读史记,这是一部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史记作者司马迁以其爱憎分明的情感和严谨的历史观为我们记叙了从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至汉武帝之间三千年的历史事件,其间有多少王朝更迭、多少英雄奋起又或辉煌或悲壮地落幕,如非史记,这些都将埋没于历史尘埃中,今天的我们无法知晓。史记虽然写了三千年的历史,但我觉得最精彩、最能代表司马迁历史观及爱憎情感、也最能给我们后人以启迪的是对两个人、七年时间的描写。这两个人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七年时间是秦末农民起义三年加上楚汉相争四年。先讲项羽和刘邦的共同点:一是他们都很仇视暴秦的统治,所以他们先后举义旗反对秦朝;二是他们都不好读书,项羽是“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刘邦是“好酒及色”,但他们都是不学有术,项羽擅长行军打仗,刘邦擅长用人,最终他们分别凭此成就霸业与帝业;第三点也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有强烈的征服天下、主宰天下的欲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们有很强的事业心,所以他们第一次见到秦始皇的车队时,项羽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叹,因此他们并肩作战先后成为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并终因一山不容二虎而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生死搏杀。再看他们两人的不同点:一是出身不同,项羽出身名门,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因为楚怀王冤死于秦,天下人都很同情楚国,时人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项燕作为楚国抵抗秦军的最后一个统帅,兵败被杀后,楚国的百姓都很同情他。所以陈胜、吴广起义时,“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意指他们是扶苏、项燕部下,借扶苏、项燕的旗号来笼络天下人心,同时称其政权为张楚,意指张大楚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楚国、项氏的影响力,当项梁、项羽叔侄二人举义师时,响应者众,当时实力强于项氏叔侄的陈婴也率众前来投奔。因此项羽崛起相当迅速,短短三年时间就从默默无闻成为了西楚霸王,天下实际的主宰者。但也正因为出身高贵,项羽不屑于使用阴谋诡计,只喜欢大开大阖的厮杀攻伐;同时也喜欢别人奉承,鸿门宴上刘邦一服软,他就忘记了要杀刘邦的初衷而放掉了刘邦,终致养虎遗患;还有就是他不能受辱,项羽“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但垓下一败,他觉得“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因此自刎于乌江。一代英雄就此悲壮落幕,为后人留下了“霸王之后,世无英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评论。反观刘邦,“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他父母均没有名字,他也只是有一个小名,出身实在不好。因此,刘邦的帝王之路是相当坎坷的,在此过程中多次遇险,因为他出身卑微,所以特别能忍受屈辱,项羽有一次跟刘邦说再不投降就烹其父亲,刘邦说出了如下最无赖的话:“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其忍辱负重的能力估计只有越王勾践能与之相提并论。因此,刘邦在与项羽的争斗中总是处于下风,但他总能苟全性命,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帝业。二是能力不同,项羽是“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同时其军事才能无人能望其项背,生前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即使死后几年,也是威名犹在。彭越造反,刘邦率军亲征,看到彭越布的军阵与项羽生前所布相似,刘邦以为是霸王复生,吓得肝胆俱裂,这时项羽已经去世好几年了,而且刘邦是亲眼见过其尸首的,尚且如此惧怕,可见项羽生前对刘邦造成了多大的压力,也可以想见项羽的武功之盛达到了何等地步。而刘邦则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也就是说刘邦个人能力非但比不上项羽,连他自己的手下也多有不如,但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会用人,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因此他的麾下聚集了各式各样的人才,比如运筹帷幄的张良、极善阴谋的陈平、不世出的名将韩信等等,而且这其中很多人是曾是项羽的部下。而项羽个人能力极强,但他不会用人,最终再强的个人能力也败给了集体智慧。三是有无自知之明,项羽缺乏对自身错误的认识,“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而刘邦就很有自知之明,手下多次问刘邦与项羽相比如何,刘邦都是“默然良久,曰‘吾不如也,为之奈何?’”刘邦是很有自知之明的。结果自然也不出意外,对自身清醒的认识战胜了盲目的狂妄。四是听取别人意见的态度不同,项羽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范增建议他在鸿门宴上杀刘邦他不听,别人劝他定都关中他也不听,最终唯一谋士范增含恨而终,大部分人都离他而去。而刘邦就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刘邦本是“好酒及色”之人,进咸阳后他本想享乐,但手下劝他不可沉迷于酒色,否则难以争天下,他马上“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还有就是韩信攻下齐地后派人跟刘邦说想封为假齐王,此时刘邦与项羽正处于胶着状态,久盼韩信不至,听到这话十分愤怒,直接想攻打韩信,但张良劝他此时不宜得罪韩信,避免韩信倒向项羽,刘邦马上听从了,而且马上封韩信为齐王。正因为刘邦能够从善如流,所以人人乐而效命,楚汉相争刘邦笑到了最后。五是对人的态度不同,对部下项羽是“仁而爱人,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也就是对部下项羽是给小恩小惠,但关键问题上却不给人好处,久而久之部下就会心生怨怼。对其他人,项羽则是残忍好杀,《史记》中经常可以见到对项羽这样的描写:“已拔,尽屠之”。也就是项羽每攻下一个地方,经常是屠城,项羽本意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使别人不敢抵抗他,但他这种做法却极不得民心,遭到了最强烈的抵抗,他实力远强于刘邦却后于刘邦入关就是明证。同时项羽还经常杀降,巨鹿之战后坑杀秦降卒二十万,进咸阳后杀子婴,烧秦宫室,所谓杀降不详,《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将军问别人为什么他不得封侯,别人问他平生有什么憾事,他说曾经杀降八百余人,别人对他说:“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因此项羽如此杀降,极不得人心,最终众叛亲离。而刘邦则是“慢而侮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刘邦是不拘小节的,对人也不尊重,但他在大事上能给人便利,所以部下也能够为其效命。对待百姓,刘邦是相当仁爱的,在攻打秦朝时,刘邦多采用说服别人投降,而不是一味强攻,因此他能够第一个入关,进入关中后,又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尽收关中人心,因此后来刘邦反攻关中时,关中百姓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项羽是众叛亲离,刘邦则尽得民心,此消彼长下,刘项之间的实力逐渐逆转,楚汉战争的天平最终倒向了刘邦这一边。读《史记》,给我的启迪是:不管我们出身富贵还是贫穷,我们都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要时刻正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这样,我们的事业、人生才能越走越顺,否则,即使有霸王之能,最后也只能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的悲叹。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史记》,但由于篇幅太长,我先读了汉武帝篇,读完之后,我有一些感想:我先说说汉武帝生命里发生的一些事吧.史实证明,最终致使太子刘据死亡的是巫蛊之祸。武帝晚年疑神疑鬼,巫蛊之祸就是这时瞬然爆发的。这似乎是历代皇帝的并发症,他们为何如此深信不疑?在我看来有五个原因:1—历史记录:在一些史书上记载着一些在故事,如:周文王遇西王母;楚王遇乌山神女……给人造成误解。2—自然现象:在那时科学技术还不发达,有些自然现象世人无法用当时的科学方法来解释。比如看见海市蜃楼以为是神仙住的地方;出现了日食,认为上天在惩罚自己,在武帝朝的许多丞相就是因为它而死。(我们现在知道是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一般18多年才会遇到一个。)3—众人复议:由于帝王相信,所以奸人投其所好,为了获取圣心,编造了一个又一个逼真,荒唐的谎言,帝王耳濡目染,信以为真。4—自负:身为国君要处理好很多事,尤其是战事,武帝认为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只有自己才行,要统治好国家,只有自己才能完成,对自己的太子都太不放心,认为他们才学不够,治理不好国家,怕他们会给自己丢脸。5—自私:古时候的帝王都很贪心,总是想让自己长生不老,永保青春,独自享受荣华富贵。当可怕的巫蛊瞬然爆发时,刘据被他的亲生父亲逼死,这个结果在历史上来说并不少见。因为争权夺势,觊觎皇位,兄弟手足相残,父子顷刻反目。巫蛊其实只是一根导火线,在武帝时期,置放它的是汉武帝晚年最信任的人江充,触到它的最大受害者是太子刘据,最大受益人是皇六子刘弗陵,因为巫蛊使刘据无法判断父亲还是否相信自己,万般无奈之下,发生了兵变但被武帝一举平息,之后,次子刘弗陵顺利登上了太子的宝座。但武帝的这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汉朝的灭亡,俗话说国赖长君,如果武帝在天有灵,如果他看到了三分天下,会有什么想法?我不知道没有这场巫蛊,刘据登上了皇位,天下又将如何?但我知道,威震四海,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千秋之后,堂堂大汉王朝的运势逐渐走了下坡路,“国富民强”成了可欲而不可及的词,“民不聊生”成了它的替代词巫蛊不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能使一个朝代灭亡!我十分同情刘据为他感到惋惜,伴君如伴虎说得真不错!以前我总是羡慕皇宫中山珍海味,锦衣玉食的日子,可现在我恍然大悟,即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有身不由己,也有无可奈何,古往今来政治斗争总是相当残酷的。汉武帝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有明君的风范,又有昏君的残酷,每次读他都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于他,项羽不过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正义”二字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