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康复训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十六病室龙建华概述偏瘫(hemiplegia):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名称而是个综合征。依脑损伤的部位,临床上可以表现为双侧瘫或单瘫。偏瘫民间又叫半身不遂,中医称脑中风、脑卒中,由于脑卒中、脑外伤等颅内神经损伤、脑肿瘤、脑炎等脑内病变导致大脑皮层运动区或椎体束受损引起的对策肢体瘫痪,又称中枢性瘫痪。概述/临床分类脑卒中出血性缺血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最多见)脑栓塞本病主要有两个特点:一.脑受损症状的局灶性。二.起病急骤。引起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意识、运动、知觉、认知、语言、精神情绪方面。易发因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脏病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病糖尿病不良饮食习惯等概述康复:就是运用各种积极的手段,对残疾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使患者的残存功能和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来提高生存质量,使患者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一般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3天就可以进行康复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则需在发病1周左右进行康复治疗。概述重视治疗,不重视康复,其后果造成废用综合征偏瘫患者由于持久卧床或长期被迫采取坐位,不活动或活动减少,床和椅子的支撑抵消了重力对机体的作用,人体因此出现以生理功能衰退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叫废用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废用性肌肉萎缩、废用性骨质疏松、关节挛缩畸形、体位性低血压、压疮、便秘,大小便失禁以及异位骨折,骨化,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和消化功能减退等。概述使用不科学的康复治疗方法,造成误用综合征偏瘫患者因接受了不正确的治疗所造成的人为的症候群。表现为发病半年后出现手挛缩、足内翻,足下垂,走路时表现划圈步态等。偏瘫的评价1.偏瘫的痉挛模式1)联合反应(associatedreaction):是指若用力使身体的一部分肌肉收缩时,可以诱发其他部位的肌肉收缩。联合运动(associatedmovement):不是联合反应,是正常人两侧肢体的完全相同的运动,即一侧肢体的活动加强了对侧,肢体相同的活动,是伴随随意运动的、自动的姿势调整。2)共同运动(synergymovement):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活动时引发的一种随意运动。它们是定型的,无论从事那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3)紧张性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TLR)颈紧张性反射(TNR)紧张性腰反射(TWR)阳性支撑反射(PSR)对侧伸肌反射及抓握反射(graspreflex)4)异常肌张力:肌张力在临床上是以被动运动肌体的某部分时所感受到的抗阻力量来表示的。痉挛表现为肌群肌张力增高、协调异常的特定模式,并不是某块肌肉的肌张力增高所致。是肌肉牵张反射控制紊乱所致。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特征之一,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侧各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痉挛,因此患者的姿势和运动都是僵硬而典型的,上肢表现为典型的屈肌模式(或称屈肌优势),下肢表现为典型的伸肌模式(或称伸肌优势)。充分了解偏瘫患者的痉挛模式对于这些患者的评价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偏瘫的痉挛模式头部:头部旋转,向患侧屈曲使面朝向健侧上肢:肩胛骨回缩,肩带下降,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伴前臂旋后(某些病例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并向尺侧偏斜手指屈曲、内收拇指屈曲内收躯干:向患侧侧屈并后旋下肢:患侧骨盆旋后、上提髋关节伸展,内收、内旋膝关节伸展足跖屈、内翻足跖屈曲、内收(偶有大趾伸展表现出明显的Babinski征者)2.偏瘫的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1)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的本质: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使运动系统失去其高位中枢的控制,从而原始的、被抑制的、皮层以下中枢的运动反射释放、引起运动模式异常。(2)偏瘫恢复的过程:Brunnstrom提出偏瘫恢复六阶段的理论,阶段Ⅰ驰缓期阶段Ⅱ痉挛期阶段Ⅲ联带运动期阶段Ⅳ部分分离运动期阶段Ⅴ分离运动期阶段Ⅵ运动大致正常。脑卒中偏瘫的运动功能评估:1.常采用Brunnstorm评价法;2.Bobath评价法;3.上田敏法及Fugl-meyer评价法.不宜用肌力评价法Brunnstrom运动评价表(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分期)上肢手下肢1级弛缓,无随意运动弛缓,无随意运动弛缓,无随意运动2级开始出现共同运动或其成份,不一定引起关节运动无主动手指屈曲最小限度的随意运动,并开始出现共同运动或其成分3级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并有一定的关节运动能全指屈曲,勾状抓握,但不能伸展,有时可由反射引起伸展1、随意引起共同运动或其成分2、坐位和立位时,髋、膝、踝可屈曲4级痉挛开始减弱,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运动;1.手能置于腰后。2.上肢前屈90°(肘伸展)。3.屈肘90°,前臂能旋前、旋后能侧方抓握及拇指带动松开,手指能半随意的、小范围的伸展1、开始脱离共同运动的运动。2、坐位,足跟触地,踝能背屈3、坐位,足可向后滑动,使屈膝大于90°5级痉挛减弱,基本脱离共同运动,出现分离运动。1、上肢外展90º(肘伸展,前臂旋前)。2、上肢前平举及上举过头(肘伸展)。3、肘伸展位,前臂能旋前、旋后。1、用手掌抓握,能握住圆柱及球形物,但不熟练2、能随意全指伸开,但范围大小不等。从共同运动到分离运动:1、立位,髋伸展位能屈膝。2、立位,膝伸直,足稍向前踏出,踝能背屈。6级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正常或接近正常。1、能进行各种抓握;2、全范围的伸指;3、可进行单个指活动但比健侧稍差。协调运动大致正常。1、立位髋能外展超过骨盆上提的范围。2、立位,髋可交替地内、外旋,并伴有踝内、外翻。脑卒中后,最常见的表现是在三方面:1、运动障碍2、感觉障碍3、植物神经功能障碍1、脑卒中后运动障碍的表现运动障碍:其运动障碍可以偏瘫、双侧瘫或单瘫的形式表现,但以偏瘫为多见。偏瘫是锥体束损害所致的中枢性瘫痪。表现形式为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上肢表现为曲肌模式,下肢表现为伸肌模式。其功能恢复的过程是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的逐渐减少,皮层控制的分离运动逐渐增多。back2、感觉障碍的表现感觉障碍:有多种类型。其中肌肉关节的本体感觉障碍,大脑高级神经功能障碍直接影响康复预后。后者表现为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健忘、失用、失认等。如定向力不完整、计算不能、注意力不集中、推理判断能力障碍、语言表达和感受障碍等。一般来说感觉障碍的康复难度较大。back3、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偏瘫时,由于血管运动障碍导致皮肤血管收缩或扩张,常出现患侧躯干及上下肢的出汗异常。重要的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可导致排尿、排便障碍,其影响患者的康复预后。直肠障碍以便秘为多,膀胱障碍则以尿失禁为常见。脑卒中后的膀胱障碍表现为无抑制性膀胱,为神经原性膀胱的一种,即膀胱的感觉正常,容量小,无残余尿,排尿突然,甚至尿失禁。偏瘫的康复治疗偏瘫功能训练治疗技术神经发育方法(Bobath)、中枢性促通技术(Brunnstrom)、皮肤感觉输入促通技术(Rood)、关节松动术、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易化技术(PNF)等。它们的主要共同特点是:(1)感觉输入应用(2)反射利用(3)人类正常发育顺序应用运动训练大体按照运动发育的顺序和不同姿势反射水平进行:翻身→坐→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位平衡→步行来进行。(1)Bobath方法:又称神经发育方法。特点是利用正常的自动性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来调节肌张力和诱发正确的动作。用肌肉牵拉和轻轻拍打肌腹、将患者置于某一体位、控制关键点、通过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机制来促进抑制活动。(2)Brunnstrom方法:在最初应用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和反射活动,来促发恢复进程的开始,然后不断修正运动模式,使之成为更复杂的功能性运动,同时也应用本体感受性刺激和皮肤刺激以辅助促通神经和肌肉。(3)Rood方法:又称多种感觉刺激疗法,其核心是利用多种感觉(冷、温、刷、振动、扣打、牵张、压迫等)对于不同种类的神经纤维(A、B、C三类,A类又分为α、β、γ、δ群)可以产生不同的促通效果。(4)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法(PNF):是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来促使某些特定共同运动模式中肌群的收缩。可施加阻力,利用拮抗肌之间的交互抑制和相继诱导配合外感受器刺激,如听觉、视觉、触觉。偏瘫的康复治疗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措施应早期介入,但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康复治疗主要以良肢位摆放、按摩、关节被动运动和预防并发症为主。仰卧位时,病人头下垫枕,患侧肩胛下放一枕头,使肩上抬前挺,肩关节外展外旋,肘与腕均伸直,手指伸直并分开,整个上肢放在枕头上。患侧臀部、大腿外侧下放一枕头,其长度要足以支撑整个大腿外侧,以防下肢外旋。足底不放任何东西,以防止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该体位易引起压疮及增强异常反射活动,应尽量少用。或与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交替使用。良肢位摆放——仰卧位良肢位摆放——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用高度适中的枕头支撑,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部用枕头支撑。患肩前伸,避免其后缩和受压,肘关节前伸,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患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身后的枕头上,避免放在身前,防止肩胛骨回缩。健腿的髋、膝关节屈曲,其下方放一长枕支撑。良肢位摆放——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病人头部垫枕,胸前放一枕头,后背置一枕头以支撑。患侧上肢向前伸出,肩关节屈曲90°,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上。患侧下肢髋、膝关节自然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另一枕上。健侧肢体自然放置。变换体位的护理•主要目的是预防褥疮和肺感染,另外由于仰卧位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卧位强化患侧伸肌优势,因此应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一般每60分钟到120分钟变换体位一次。Bobath式握手向健侧翻身向健侧翻身病人仰卧位双手交叉,患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之上(临床上称Bobath式握手,见上图),或健手握住患手手腕,屈膝,健腿插入患腿下方。交叉的双手伸直举向上方,做左右侧方摆动,借助摆动的惯性,让双上肢和躯干一起翻向健侧。向患侧翻身向患侧翻身病人仰卧位,双手呈Bobath式握手,向上伸展上肢,健侧下肢屈曲。双上肢左右侧方摆动,当摆向患侧时,顺势将身体翻向患侧。按摩及关节的被动运动对患肢进行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减轻甚至防止浮肿,同时也是一种运动感觉刺激,有利于运动功能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不宜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推摩。对肌张力低的肌群则予以按摩和揉捏。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既可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又可有效地预防关节肿胀、肌肉萎缩,从而促进患侧肢体主动运动的出现。如病人病情稳定,在病后第3~4天起患肢所有的关节(包括健侧肢体)都应做全范围的关节被动活动,每天2~3次,以防关节痉挛。活动顺序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切忌粗暴,直到主动运动恢复为止。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恢复期一般可分为软瘫期、痉挛期和改善期。运动训练大体按照运动发育的顺序和不同姿势反射水平进行;抗痉挛训练卧位抗痉挛训练采用Bobath式握手,用健手带动患手向前上方举过头顶,并停留片刻再缓慢地返回胸前,每次10~20个,每天数次。仰卧位时双腿屈曲,Bobath式握手抱住双膝,将头抬起,前后摆动使下肢更加屈曲。但在进行训练时要特别注意:打破左右侧和上下肢之间联合反应,即下肢用力时患侧上肢应伸展,上肢用力时下肢应屈曲。被动活动肩关节和肩胛带病人仰卧,以Bobath式握手用健手带动患手上举,伸直和加压患臂,可帮助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预防肩痛和肩关节挛缩。抗痉挛训练髋、膝屈曲训练病人仰卧位,腿屈曲,家属用手握住其患足,使之背屈旋外,并保持髋关节不外展、外旋。待对此动作阻力消失后再指导病人缓慢地伸展下肢,伸腿时应防止内收、内旋。在下肢完全伸展过程中,患足始终不离开床面,保持屈膝而髋关节适度微屈。以后可将患肢摆放成屈髋、屈膝、足支撑在床上,并保持这一体位。随着控制能力的改善,指导病人将患肢从健侧膝旁移开,并保持稳定。抗痉挛训练踝背屈训练当病人可以控制一定角度的屈膝动作后,以脚踏住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