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人民政府2005年度规划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之子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的策略研究”是经遂宁市教育局批准立项的省政府2005年度规划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的子课题。课题实施一年来,我校严格按照总课题组的计划和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显著的成效。现在,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态势正日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走上科学、健康的轨道。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人作为身心的统一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在21世纪的今天,心理的健康日益受到人们高度的重视。开展心育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如何开展心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架起心育与德育的桥梁,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我校在一千二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教育文化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以德树人、和谐育人”的德育模式便是遂中人在总结前人办学经验和贯彻党中央“以德治国”的方针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提炼、发展、完善的成果。德育工作历来就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多年的德育工作使学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方法,取得了许多的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受的信息量的增加,以及学生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学校传统的德育方式、方法难以适应新时期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的解决,从而使德育工作的效率降低、德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甚至在德育教育后,不仅没有出现正面效应,反而出现了负面效应。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心理素质欠缺。具体表现在:自我表现意识不清,自高不能得志,自卑不能自拨,“眼高手低”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普遍情况,他们因实现不了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行为放荡。2、缺乏目标意识和学习动力,有个别学生对学校的学习存在无奈、混日子、不满意等心理倾向。3、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初中转入高中后,面对知识内容难度突然加深、知识容量突然加大,不能很快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造成学习障碍,产生失落感。4、情绪水平不高。少数学生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一说就激动”、“一劝就动手”的事件时有发生。25、人际交往障碍。缺乏主动的人际交往意识,不能妥善处理交往中的矛盾。6、生活困难问题压力大,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山区,学费、生活费要靠借款或资助。7、青春期烦恼和升学困惑。正是由于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在对学生的具体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常发现某些学生由此而产生了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如,我们从小学起就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而今,部分学生却出现了个人意识过强,索取和亨乐思想有余,责任感及奉献精神欠缺等症状;我们在焕发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的同时,却伴随着见利忘义、自私自利、我行我素、说慌欺骗等非道德行为的产生。这些现象与学校德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究其原因,除社会的消极因素影响外,或多或少与学校德育的内容有关。正如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在《青少年心理学》卷首所言:“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深陷于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就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认为,如何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应是学校德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有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架起心育与德育教育的桥梁,才是促使人追求自我完善,获得综合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学校德育除了坚持以往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从客观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我国的心育起步晚,培养时间短,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缺乏,因而不能一下子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这使得德育与心育的有机整合成为必然。由此,我们提出了“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二、课题界定与支撑理论1.课题界定心育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有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德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等的教育,使其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立场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人。策略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它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学校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策略研究”是把心育当成是学校德育的有效补充,通过心育的参与和促进,最终达到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中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之目的。2.研究目标通过研究,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心育观;掌握中学生心育的内容和目标;掌握中学生心理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掌握中学生心育的方法与途径。通过研究,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与生理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问题;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解决中学生由不健康心理引发的一系列偏差行为;使中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道德观,从而能健康和谐成长。33.支撑理论本课题研究将以心理学、教育学有关理论作为支撑,具体有:和谐发展教育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爱克克生——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克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其它有关教育理论——主要应用教育中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循序渐进原则、正面启发原则、适时适度的原则、个体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相互渗透性原则等。三、课题研究思路1.课题研究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和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谋求当前问题的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中确定研究问题,研究既立足解决实践问题,又引领实践不断发展;研究主要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开展,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在“教育中研究”,在“教育中改进”,在“教育中发展”。文献法就是通过查阅有关心育方面的文献资料,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充实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2.开展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德育与心育的有效实施,必须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教育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们确立了“全程培训、全员培训”的思路,对我校教师进行培训,其目的是:在使每位教师具有科学的学生心育理念和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及能力。3.加强管理,保证实验工作科学化运作在总课题领导小组、课题实验组的基础上,我们还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子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和子课题实验组,要求实验组成员以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并明确了每级组织机构和课题组成员的相关责任。同时还加强了课题研究材料的管理等,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和心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人员和制度保障四、课题研究实施(一)、关于德育与心育的关系问题1.德育与心育的区别一是理论基础不同。心育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德育主要以辨证唯物主义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二是工作任务不同。德育工作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通过解决每个人的方向问题,使每个人都能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向某一目标发展,它更强调社会价值。心育的核心问题是“发展”,通过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塑造完善人格,4达到自我完善,强调的是个人价值。三是工作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规范及法制等;心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指导、生活指导、人际交往、择业指导、健康指导和障碍矫治等。四是工作原则不同。德育工作者有明确的政治倾向,往往要求旗帜鲜明;心育工作者不代替学生做价值判断,而是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念体系中的矛盾,培养其抉择的能力,使学生自己进行合理的判断。五是工作方法不同。德育工作强调教育和灌输,注重说服与言传身教;心育则强调宣泄与疏导,主要通过心理训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解决问题。正因为德育与心育之间有如上的差异,所以二者不能互相替代;正因为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并列关系,才使德育与心育的有机整合成为可能。2.德育与心育的联系德育与心育虽然存在明显的区别,但二者不是“水与火”那种互不相融的关系,而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体现在:一是二者有着共同的教育目的。德育与心育的对象都是学生,都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宗旨的。二是心育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育。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学生正处于心理不成熟到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在中学期间面临诸如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人际关系、生理变化等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这些都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形成良好政治、道德品质的基础。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于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其能否顺利成才和全面发展。显然,心育应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内容。三是心育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德育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在深层次上体现在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中,表现为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对于学生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育的实施为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内在发展的环境,从而提高了德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由此可见,德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而心育则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品德的基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心育对德育来说,是教育手段的依据,是教育目的的根基。德育对心育来说,是人格的发展,是精神的升华。(二)、关于德育与心育的结合课题组认为:心育与德育虽然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有区别,但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心育还是德育视野中的心育,是德育的组成内容,在开展中大多也是依附于德育工作来具体“操作”和”实施”的。因此,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要求上看,实现心育与德育的结合,是必然的选择。1.心育与德育的结合是必需的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化”倾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等同于思想政5治教育,这种德育忽视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过于说教和灌输,致使德育效果欠佳。德育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德育的绩效取决于道德内化的程度,而道德内化是道德教育信息通过个体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分化、融合、顺应的过程。因此,将新的道德要求变成主体品德和行为,还得靠心理素质的调节才能完成。这种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育,不是靠德育自身,而是由心育来承担的。可见,心育为德育的有效实施准备了基础。同时,心育扩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扩充和完善的目标和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如对于“如何做人”、“如何适应”、“如何调控自己”等这些困扰学生心灵的问题,德育很少过问,而这些问题正是心育所关心的。对于这些通过传统德育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只能通过心育进行解决,这就要求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增设心育,而心育正是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2.心育与德育的结合是可行的德育与心育能不能结合的问题,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课题组认为,德育与心育的结合不仅是必需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行的。因为,德育与心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目标、内容及方式、方法上都有着某种一致性或交叉重叠性。德育需要心育,心育也需要德育。这种内在的联系就为德育与心育的结合提供了理论的可能性。无论是德育工作中渗透心育的改革实践,还是《思想政治》课中实现的德育与心育结合的课程实践,都已表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德育与心育的结合是可行的,也是富有成效的。3.心育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