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育目标的内涵(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即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二)德育目标的作用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归宿、评价标准(二)德育目标的类型:1、从德育目标的抽象程度上分类:观念性目标和指标性目标如:“学雷锋——做好事”(观念)(指标)存在问题:重指标性指标轻观念性指标(三)德育目标的类型2、按德育目标实现的时间分类:远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对策: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三)德育目标的类型3、按德育目标目标的层次类型:先进性目标,广泛性目标(三)德育目标的类型4、以德育目标的结构要素分类:内容(多因素)形式(知情意行)能力(认知、实践、修行)(四)德育目标的特点A:主观性、客观性、实践性1、主观性:预想的结果,2、客观性:社会制约性、德育对象的需要和可能性3、实践性:把主观、超前的目标变为现实(四)德育目标的特点B、社会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1、社会历史性: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要求2、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3、民族性: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二、德育目标的设计依据分析(一)反映社会的需要: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经济结构、教育制度,精神文化、民族传统等(二)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应酬”(三)符合品德的形成规律:知情意行(四)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相辅相成三、当前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1、时代性:世易时移(竞争、创新、学会生存)2、继承性:古为今用(勤劳、勇敢)3、融合性:洋为中用(民主、开放)4、有序性:层次性(简单——复杂)5、统一性:总的规范和具体目标的统一6、差异性:具体而且切合实际思考与讨论比较教材中的初中和高中的德育目标,说说你的发现和感受。教育与生活严重脱节目标内容强调差异性,忽视统一性和发展性世界各国的德育取向(目标内容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范围内日益突出的信仰危机、价值观念危机、社会危机等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市场取向带来的道德倒退,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明日的世界,教育今日的青少年儿童”的呼声强烈。各国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目的比较一致,那就是: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公民、树立健全人格、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美国的公民教育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性。美国的《公民读本》很多,其中密歇根大学的教育教授是这样编写的:第一章:你:一个人;谈“一个健康的人”,“你和你的个性”,“和他人相处”到“做个好公民”;第二章:你:一个学生。谈“学习的能力的不同”,“改善你的学习”,“清醒地思考”;第三章:你:一个家庭成员,谈的是“家庭是不同的”,“家庭问题”,“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第四章:你:一个公民,谈“你生活中的政府”,“政府存在的理由”。美国的公民教育内容《公民读本》如此开端的原因,是此书在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诉孩子们的,这个国家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之上,那就是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它的政府制度、经济体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这样的一个理念上。德国、法国、日本德国是一个以严谨认真、恪守规则著称的国家,对青少年进行教育自然也要灌输这样的价值观和民族性格。法国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主要是公民教育,其目的是弘扬传承法国文化,抵制美国文化。(法国的宫廷文化——美国的牛仔文化)日本针对近年来日益增多的自杀、杀人、破坏自然等现象,在德育课中增加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念”等内容。英国英国人一向认为,让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会的事情。学校的德育课主要以现实为题材,使学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但英国中小学并不要求孩子死记硬背这些准则,而是创造各种机会,使孩子们能够从心灵深处,从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去领悟。第二节(我国的)德育内容一、爱国主义二、社会主义三、道德教育四、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五、心理教育——德育内容的设定与德育目标有一定差异。德育五因素论:一、政治教育二、思想观点教育三、道德教育四、法纪教育五、心理教育热爱祖国的教育从何入手?有人抱怨,我没有机会“爱国”。你觉得呢?“位卑未感忘忧国”真正的德育,往往不是从“忘我”开始,而是从“我”自己以及“我”身边的小事开始,比如,很多孩子认真学习,希望能考上好大学,挣了钱孝敬父母,比教师灌输“学习是为报效祖国”要有实效,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序列(王逢贤)从爱父母、爱亲人、爱教师、爱同学到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到爱整个中华民族;从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到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乃至整个祖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祖国;从爱学习、爱科学、爱劳动到爱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党到爱祖国的共产主义前程。真正的德育,往往不是从“忘我”开始,而是从“我”自己以及“我”身边的小事开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完大学,挣了钱孝敬父母我爱你中国(汪峰)每当我感到疼痛就想让你抱紧我就像你一直做的那样触摸我的灵魂每当我迷惑的时候你都给我一种温暖就像某个人的手臂紧紧搂着我的肩膀有时我会孤独无助,就像山坡上滚落的石子但是只要想起你的名字我总会重拾信心有时我会失去方向就像天上离群的燕子可是只要想到你的存在就不会再感到恐惧……我爱你中国(殷秀梅)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我爱你中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仪式(形式)——崇敬感、敬畏感——约束二、世界观和人生观(一)世界观(宇宙观):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什么是“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的总和。——学习、工作、生活(朋友、爱情……——物质、精神……(二)价值观:是一个人对社会事物是非、善恶的认知主体评价。自由、幸福、公平、正义……在自己心中都有轻重主次的认知标准。每个人从出生起,在家庭和社会中逐渐积累成相同或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体表现在青少年五大核心价值观(1)生命观(2)幸福观(3)仁爱观(4)义利观(5)公德观三、道德教育(德育核心)1、个人品德教育主流价值取向:正直、勤劳、善良、公正等学习——勤奋;劳动——积极交往——诚信;生活——节俭2、家庭美德敬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3、社会公德爱护环境、自觉遵守文明公约(卫生、交通等第三节德育课程一、德育课程的概念——大课程观一切影响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因素都是德育课程二:德育课程的分类:(一)按照德育的组织方式分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二)按照活动的教育目的表现方式分1、显性课程2、隐性课程学科课程直接传授政治、思想、道德知识与价值等内容,以培养学生品德为目的的正规课程。一百多年来,学校德育课程化(学科)一直是我们的主流的德育组织方式,但教学目的及内容变化大。小学的《品德与生活》(低年级)《品德与社会》(高年级)中学《思想政治课》初一:公民道德、心理品质教育;初二:法制教育;初三:基本国情教育;高一:经济常识教育;高2:哲学常识教育;高3:政治常识教育活动课程是与德育的学科课程相呼应的德育组织形式,主要是通过活动的方式,以社区服务、日常生活锻炼、公益劳动、文体活动、专门的课外德育活动(祭扫烈士墓、慰问等)等方式进行的德育活动。也是我们德育的主导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有助于达到知行并进、知行统一的教育效果。关于四川地震和奥运会实现某个主题:(民族凝聚力)1、重大事件2、舆论3、仪式显性课程指课程目的明确指向德育目标的课程,一般是专门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正式课程:宗教课(美国私立学校)公民教育课(大多数国家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课等,非正式课程:指具有明确的德育目的活动:如班会、公益劳动、慰问等对显性德育课程的质疑为什么学校德育“有心栽花花不开”,社会影响“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与无心之间有些什么差异?——心理倾向、心理防御对显性德育课程的质疑涂尔干:当一个人按照课程规定把整个道德压缩成几节道德课,并在一周之内用比较短的间隔来不断重复这几节课的时候,他很难满怀激情地完成这项工作,因为这种间歇性(相对应的是”连贯性)的课程特点几乎不足以给儿童留下任何深刻或持久的印记,而没有这些印记,儿童就不能从道德文化中获得任何东西。”对显性德育课程的质疑杜威对作为“直接道德教学”的德育课程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结论:相关德育课程确实使儿童学到了很多社会科学知识,但对儿童品德的影响却相对小得多。[实验]20世纪2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体.哈茨霍恩和马克.梅主持进行一项德育调查:对11000名儿童进行有关诚实、义务、利他主义和自制等方面的实验性测验,结果表明,儿童掌握的道德规范和美德概念与他的实际行动无关,过多的讲授、说教有关诚实、利他等概念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应当把德育渗透到学习全部课程和一切活动中,经常一贯地提供形成品德的机会。隐性德育课程何谓“隐性德育课程”?它是广泛地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的、间接的、内隐的,通过社会角色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德育影响因素。(一)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1.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影响存在于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品质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2.具有潜在的影响力影响的生成不仅是当下的(一般具有滞后性),更是长远和深刻的3.具有无意识的教育价值学生在受影响的当刻并未意识到影响的存在,所以不易产生防御与抵抗。(二)隐性德育课程因素分析1、班集体的因素:班级奋斗目标“净静竟敬”班级舆论:集体中占多数人的言论学生角色定位:责任与义务今天我值日(二)隐性德育课程因素分析2、校园文化因素:校园制度、物质和精神环境(绿化美化香化)“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毛泽东)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南开中学堂张伯苓)南开中学堂校歌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駸駸,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大江之滨,嘉陵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二)隐性德育课程因素分析清华大学校训北京师大校训既是精神环境因素也是物质环境因素(二)隐性德育课程因素分析3、教师人格因素:人格特征(态度、观点、意志、兴趣爱好)育德能力张伯苓戒烟陶行知的“四颗糖”4、学科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渗透“掩耳盗铃”的启发赏析:“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二)隐性德育课程因素分析5、社区环境因素(软硬环境):台湾的眷村舆论氛围、人口素质、活动场所(二)隐性德育课程因素分析6、家庭环境因素:客观因素(经济收入、社会阶层、人口构成)主观因素(教育观点、价值观念)(二)隐性德育课程因素分析1、班集体气氛因素:目标、舆论、角色定位2、校园文化因素:校园制度、物质和精神环境辩论:“宽松式的管理是否更有利于大学生成长”3、教师人格因素:人格特征(态度、观点、意志、兴趣爱好)育德能力、4、学科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