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2013年9月i目录1编制依据...........................................................12工作体系...........................................................13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23.1评价对象...............................................................23.2数据来源及口径.........................................................23.3定性分析...............................................................53.4定量评价...............................................................73.5评价结果综合分析......................................................133.6汇总表格填表规范与技术报告编写要求....................................144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164.1评价工作地域确定......................................................164.2基础信息数据处理和工作底图制作........................................184.3定性分析..............................................................234.4定量评价..............................................................284.5评价结果分析..........................................................474.6汇总表格填表规范与技术报告编写要求....................................475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485.1定性分析..............................................................495.2功能区空闲地、改造地范围的划定........................................505.3功能区规模潜力测算....................................................515.4功能区经济潜力测算....................................................555.5功能区潜力利用时序配置分析............................................605.6汇总表格填表规范与技术报告编写要求....................................636典型功能区和典型挖潜案例分析......................................646.1典型功能区的信息整理..................................................646.2典型地块挖潜利用案例分析..............................................66附录:用地分类及含义.................................................681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3〕438号)文件精神,做好2013年度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依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1018-2008)(以下简称《规程》),结合北京等30个重点城市评价工作取得的经验及存在问题,特编制《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1编制依据本《手册》编制的依据主要有:(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3〕438号)(2)《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1018—2008)(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1993(2002版))(6)《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18507—2001)(7)《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18508—2001)2工作体系根据城市具体应用及成果汇总需要,本《手册》按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等三个不同空间层次或内容确定相应的工作内容框架。23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3.1评价对象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主要以国家下达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任务的原平等20个小城市的行政辖区作为评价单元,评价城市行政辖区范围内所有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为国家、地方制定土地政策和调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3.2数据来源及口径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状况评价涉及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土地利用以及土地供应等四方面。数据的具体来源、口径及整理要求如下:(1)人口数据人口数据调查主要涉及城市行政辖区范围内2009-2012年年末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等数据,一般来源于人口普查、统计年鉴及统计、公安等归口管理部门。常住总人口、常住城镇人口、常住农村人口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口径为准,2011-2012年的相应数据可结合每年5‰-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加以确定。当无法获取六普口径的常住人口数据时,可按照表3.1的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各年户籍人口与居住半年以上暂住人口的合计数来替代(其中暂住人口来源于公安部门),并需在成果报告中详细说明数据的处理过程。3表3.1人口数据来源及口径要求年份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数据来源及口径要求不同口径的人口数据(万人)六普常住人口口径常住总人口统计年鉴、统计部门常住城镇人口常住农村人口户籍人口口径户籍总人口统计年鉴、统计、公安部门户籍农业人口户籍非农业人口暂住人口口径居住1个月以上暂住人口统计年鉴、公安部门居住1年以上暂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暂住人口评价工作最终采用的人口数据(万人)常住总人口六普口径常住城镇人口六普口径常住农村人口六普口径户籍农业人口户籍人口口径备注1:当可以从统计年鉴上获取城镇人口数据时,应优先采用统计年鉴上的城镇人口数,并对其按照六普口径进行相应的修正。备注2:当无法获取所有年份的六普常住人口口径数据,以及无法直接从统计年鉴上获取城镇人口数据时,可以户籍人口口径数据和暂住人口口径数据替代,即:常住总人口=户籍总人口+居住半年以上暂住人口;城镇人口=户籍非农业人口+居住半年以上暂住人口。涉及到以此计算的2010年常住总人口数据与六普常住人口不对应时,可以两者的比例系数,将各年的人口数据统一修正到与六普常住人口对应的口径之下。备注3:当居住半年以上暂住人口数据无法获取时,可按公安户籍部门提供的居住1个月以上暂住人口数与居住1年以上暂住人口数的平均值代替。(2)经济数据经济数据主要包括评价城市2009-2012年末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数据,主要来源于评价城市统计年鉴及统计部门。见表3.2。表3.2经济数据来源及口径要求年份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数据来源途径经济数据(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统计年鉴、统计部门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年份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数据来源途径备注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价)可由当地统计部门直接提供,无法获取的,可以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为基础,结合历年生产总值可比价发展速度(或生产总值指数)修正得到。其中,采用历年生产总值可比价发展速度(上年=100)的,具体修正公式如下: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价)=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价)=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价)/2010年生产总值可比价发展速度值;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价)=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价)×2011年生产总值可比价发展速度值;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价)=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价)×2012年生产总值可比价发展速度值。采用历年生产总值指数(1978年=100)的,具体修正公式如下: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价)=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价)=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价)×2009年生产总值指数值/2010年生产总值指数值;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价)=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价)×2011年生产总值指数值/2010年生产总值指数值;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价)=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价)×2012年生产总值指数值/2010年生产总值指数值.(3)土地利用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主要调查2009-2012各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年末数据,可从国土部门地籍管理相关科室获取“…年度…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年末面积汇总表”,按相应的口径整理得到。见表3.3。表3.3土地利用数据来源及口径要求年份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数据来源途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hm2)农用地此表内容依据2009-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年末面积汇总表,按本《手册》附录的《用地分类及含义》的三级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对应关系整理得到建设用地小计城乡建设用地小计城镇工矿用地小计城镇用地采矿用地村庄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其它土地土地总面积土地总面积=农用地+建设用地+其它土地新增建设用地数据(hm2)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指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数据来自于地籍部门新增城乡建设用地面积5(4)土地供应数据土地供应数据包括2010-2012年的土地供应面积数据和2009-2012年度批次土地供应面积数据,数据来源与口径直接以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利用监管系统中的“具体建设项目供地汇总表”和“批次供应进度汇总表(批准日期)”为准。见表3.4。表3.4土地供应数据来源及口径要求年份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数据来源途径土地供应数据(hm2)土地供应量小计--来自于2010-2012年各年的“具体建设项目供地汇总表”其中: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面积--其中:存量建设用地供应面积--批准批次土地供应面积批准批次土地面积来自于1999年—2012年批次供应进度汇总表(批准日期)截至2012年底已供地面积其中,批准批次土地供应面积数据从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利用监管系统中以2012年为时间年份,导出“1999-2012年批次供应进度汇总表(批准日期)”,将表中“批次面积栏中的2009-2012年的数据”填入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