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国家领土国家领土的概念国家领土的构成领土的取得与变更国际法上对领土主权的限制国界与边境南极与北极第一节概述国家领土的概念国家领土主权领土的构成部分内陆水国家领土的概念P.88——国家领土是地球上处于一国主权支配下的特定部分。领土的一般意义:领土是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空间,是提供人们衣食住行基本物质需要的主要源泉。国家领土的概念领土在国际法上的意义:(1)领土是构成国家的要素之一,是构成国家的必备条件。(2)领土是国家行使最高权力的对象和范围。(3)领土同国家主权有着紧密的联系。侵犯国家领土就是侵犯国家的主权,捍卫领土完整就是捍卫国家主权。领土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领土主权概念:国家在其领土内享有的最高的和排他的权力。领土主权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国家对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人、物和事件享有排他的管辖权;二是国家对其自然资源有永久的拥有、使用、处置的权利。领土主权除受习惯国际法规则和条约义务的限制外不可侵犯。领土的构成领土由四部分构成:领陆领水:内水——内陆水和内海水领海领陆和领水的上空(空气空间)领陆和领水的底土所谓“虚拟领土”没有得到国际社会公认领陆和领水内陆水国家领陆范围内的一切水域称为内陆水。包括:河流:国内河流、界河、多国河流、国际河流运河湖泊界河流经两国之间并分隔两国疆界的河流。中心线主航道线国际河流流经数国并可通航海洋,根据国际条约向一切国家商船开放的河流。ABCD第二节领土的取得与变更传统国际法上的领土取得方式现代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国际法对领土主权的限制传统国际法上的领土取得方式传统国际法上“五种领土取得方式”:先占时效割让征服添附先占概念:P95先占的主体:国家先占的客体:无主地先占的主观要件:占领意图先占的客观要件:有效占领案例:1931年法墨克里伯顿岛仲裁案、1953年英法之间敏基埃岛与艾克利荷斯岛案现代意义?时效概念:P95与民法上的时效的区别:善意?时间?案例:1928年帕尔玛斯岛仲裁案现代意义?添附概念:P96种类:自然添附和人工添附添附的意义:案例:19世纪英国法院安娜号案(丹麦、美国、英国)割让概念:P96种类:强制性割让和非强制性割让现代意义?征服概念:P97征服与强制性割让的区别:条约有效征服的条件:意思表示要件:实质要件:人工添附人工添附曹妃甸,位于滦河三角洲西面最古老的区域,形成于5500年前。2003年开始填海造地,6年后,原来涨潮时只有4平方公里的沙岛,现已绵延扩展成150平方公里的陆地。曹妃甸最终的造地目标是310平方公里。整个澳门的面积是20.96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曹妃甸吹沙造地规划完成后,将相当于从大海里填出近15个澳门的面积。现代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在现代国际法中其合法性与否取决于它是否符合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现代国际法上变更领土的方式:民族自决全民公决恢复行使主权台湾问题:时效?全民公决?国际法对领土主权的限制一般限制(依据一般国际法规范进行的限制)特殊限制:共管租借(与租界不同)势力范围国际地役:消极地役积极地役共管概念:P99形式:实行共管的有关国家间协议、人民同意、联合国委托共管瑙鲁共和国是大洋洲的一个岛国。也是世界最小的共和国。瑙鲁人世居该岛。1798年英国船“猎手”号首抵瑙鲁。1888年沦为德国属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澳大利亚占领。1919年由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管,由澳代表三国行使职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1947年后仍由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管。1968年1月31日宣布独立,同年11月成为英联邦特别成员国。瓦努阿图共和国1906年10月法、英签署了共管公约,该地沦为英、法共管殖民地。1940年发生乔恩·弗伦运动,公开提出反对教会,反对白人和反对政府的口号。1963年出现了第一个政党──乡村党,要求收回土地和实现独立。由于民族运动的迅速发展,英、法同意该地区于1978年1月实行内部自治。1980年7月30日独立,定国名为瓦努阿图共和国。喀麦隆1919年,喀麦隆分成两个地区,东部地区由法国占领,西部由英国占领。1922年,国际联盟将东、西喀麦隆分别交由英、法“委任统治”。1946年联合国大会决定将东、西喀由英、法“托管”。1960年1月1日,东喀麦隆(法国托管区)宣布独立,定国名为喀麦隆共和国。阿希乔出任总统。1961年2月,喀英托管区北部和南部分别举行公民投票,6月1日北部并入尼日利亚,10月1日南部与喀麦隆共和国合并,组成喀麦隆联邦共和国。1972年5月取消联邦制,成立中央集权的喀麦隆联合共和国。1984年又改为喀麦隆共和国。1982年11月阿希乔辞职。保罗·比亚继任总统。1984年1月改国名为喀麦隆共和国。1995年11月1日加入英联邦。租借概念:P99条件:自愿和平等、符合国际法国际地役概念:P99特征:主体是国家、客体是国家领土、分为积极地役和消极地役、可对抗第三人、可放弃历史:古罗马公有地演变为私有以后的一种补偿;近代以前民族国家形成以前的国家分散割据状况;势力范围概念:P100产生历史:19世纪列强侵占非洲时所创第三节国界与边境边界的形成划界方法划界的程序边境制度中国的领土与边界问题边界的形成1、传统习惯边界线:P1002、条约边界线;3、因继承形成的边界线划界的方法(p.101)自然划界法:山脉:一般以主分水岭;可航行河流:以主航道中心线;不可航行河流:以河流中心线;湖泊:协议或者按中间线;几何学划界法:如非洲天文学划界法:适用于边界线长而人烟稀少地区划界的程序定界:谈判、缔结条约标界:划界委员会、勘界、立桩、议定书、画图划界过程中产生的文件之间以及各种文件和实际界标之间发生不一致时的解决原则:条约议定书地图界标边境制度边境的概念:P102边境制度的主要内容:维护界标、界水的利用和保护、边境土地及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边民生活的照顾、边境争端的处理;中国的领土与边界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南海诸岛钓鱼岛中印边界问题中印边界线全长约2000公里,分东段、中段和西段。中印两国虽未正式签约划界,但根据两国历史上的行政管辖范围,早已形成一条传统边界线:东段分界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中段分界沿着喜马拉雅山山脉,西段分界沿着喀喇昆仑山山脉。但1913年英国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当局代表草签《西姆拉条约》,后又通过换文非法划定一条“麦克马洪线”。依据该线,中印边界被划在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这样,原来按照传统边界线应属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被划归英属印度。但中国历届政府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印度1947年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殖民者侵占的中国领土,而且全面向北扩张,把本属中国的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入其版图。1962年爆发中印边界武装冲突。中印两国曾就边界问题举行过多次会谈,但印度1987年宣布在其控制的“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建“阿鲁纳恰尔邦”。中印边界问题1988年拉吉夫·甘地成功访华,中印双方同意通过和平方式协商解决边界争端。1998年5月,印度人民党联合政府为进行核试验大肆叫嚷“中国威胁论”,使中印关系一度受挫。2003年6月,瓦杰帕伊总理访华期间,印度政府首次公开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重申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进行反华政治活动,为重开对话开创了新的起点。2005年4月双方达成在“政治标准和指导原则”下解决领土问题的共识。中印边界问题2009年8月中印马拉松式的边界谈判第13轮在新德里开始。双方的目标是寻求一个“一揽子”框架,来解决所有有争端的区域。最近几个月“中国威胁论”在印度时有抬头。印度官员指责中国最近明显加强了中印3500公里边境线上的巡逻;与此同时,印度则在修建更新边界地区的道路,并且在边界地区部署先进的Su-30战机。此前有传闻说,中国方面在第13轮中印边界谈判中的底线是“获得中印争端领土中的28%”。外交部发言人断然否认了这种说法。南沙群岛问题南沙群岛位于南海最南部,由许多珊瑚礁组成。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时,中国人民就开始在南海航行并发现了南沙群岛。中国人民至少自唐宋以来已在南沙群岛从事捕捞、开垦等生产活动。二战期间,南沙群岛落入日本之手,但战后日本通过正式仪式把南沙群岛归还中国。此后多年,没有任何国家对我国在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提出异议。自从20世纪40年代末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等逐渐开始对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要求,并继而占领了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钓鱼岛问题钓鱼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台湾的大陆性岛屿。自明朝初年起,就属于中国版图。日本1783年和1785年出版的标有琉球王国疆界的地图上,标明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主权提出过异议。1895年《马关条约》使日本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这以后日本才有了“尖阁群岛”(即钓鱼岛列岛)。日本在二战后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却把钓鱼岛列岛私自交给美国托管,并在1951年美日《旧金山和约》中给予规定。1971年美日两国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把钓鱼岛列岛划入归还区域。日本据此宣布对钓鱼岛列岛的领土主权。第四节南极与北极国际法上南极的概念南极地区存在的问题北极地区问题南极和南极地区南极地区的概念:南极地区存在的问题:主权、环境、和平利用南极条约和南极条约体系南极条约协商国1959年《南极条约》(1961年正式生效),现有47个成员国,其中28个是南极条约协商国,这些国家在南纬60度以南的南极地区建立的考察站中,目前有75个正在运行,其中40个为常年考察站。其科考主要集中五个方向:全球气候系统中的南极;南极气候演化;南极演化和生物多样性;南极冰下湖环境;太阳-地球和高空大气物理研究方面的半球间共轭效应等。南极地区目前每年夏季科考人员达4500人,冬季约1100人。我国从1981年以来已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1983年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1985年成为条约协商国北极概念:P.107特点:陆地很少、已被瓜分扇形原则:p.108北极1925年《斯瓦尔巴德条约》是迄今为止在北极地区惟一的具有足够国际色彩的政府间条约。斯瓦尔巴德群岛是荷兰探险家巴伦支于1596年6月19日首先发现的。随后,欧洲人乘船渡海去“闯关东”,其中最多的是挪威人和俄国人。他们先是捕鲸猎熊,后来渐渐转向开采煤、磷灰石、石棉等矿产资源。1920年2月9日,英国、美国、丹麦、挪威、瑞典、法国、意大利、荷兰及日本等18个国家,在巴黎签订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即后来的“斯瓦尔巴德条约”。1925年,中国、前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等33个国家也参加了该条约,成为《斯瓦尔巴德条约》的协约国。北极该条约使斯瓦尔巴德群岛成为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非军事区。条约承认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的目的所利用”。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换句话说,中国人也完全有权进入斯瓦尔巴德群岛地区,建立北极考察的后勤基地,开展正常的科学考察活动。如今,斯瓦尔巴德群岛云集了各国众多的科学家,建立了一大批极地科考站和研究所,对北极进行全方位的科研。中国于2004年7月28日在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也建成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北极黄河站。这是中国继20年前在南极建站之后,在地球的另一极建站。斯瓦尔巴德群岛斯岛位于北纬74度至81度、东经10度至36度,由斯匹茨卑根等三个大岛和数十个小岛组成,总面积达6.3万平方公里,离北极点仅1750公里。1596年,荷兰人威廉-巴伦支率两条船来到该岛,他们看到的是冰天雪地,巍巍山峰直刺蓝天,据此根据德文定名该岛为“高耸的山峰岛”。17世纪初,荷兰人、英国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