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ppt精品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赤壁赋苏轼播放声音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儒家和佛老思想。•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要想了解苏轼的生平,可以参考: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诚如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苏东坡突围》一文中所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背景赋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有时虚设主客,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阐述观点。朗读课文(1)、听读(正字音)(2)、自读(融感情)(3)、品读(出个性)(4)、齐读(展气势)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樽()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籍()9、旌旗()18、枕藉()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三、文本研习(一)整体感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乐甚——愀然——喜而笑结构一层:夜游之乐1.泛舟赤壁,襟怀开朗(乐)二层:乐极悲来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转悲)3.慨叹人生,苦短失意(悲)三层:因悲生悟4.苏子作答,妙语解颐(转喜)5.主客尽欢,忘情尘世(乐)情感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古:越过今:欺辱古:白茫茫的水汽今:节气古:旷远的样子今:不知道的样子泛舟赤壁1、作者游赤壁看到什么样的美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乐在何处一、良辰:二、美景: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三、豪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七月既望清幽朦胧自由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贬谪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第二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古: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使动使动唱歌听箫(1)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2.(2)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香草美人最早出自屈原《离骚》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2、圣明的君主3、美好的理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第三段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名↓状名↓动名↓意动客人言悲名↓动为何而悲?一悲:自身之平淡一生(英雄业绩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二悲:与天地相比而自身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三悲: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四悲:欲求仙而不得,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1.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4.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6、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苏轼的悲从何而来?从歌声中来从箫声中来从历史人物中来从个人境遇中来(政治失意)(箫声幽怨)(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第四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子言志第四段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变与不变,取与不取。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之从悲情中解脱出来?(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2)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亨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苏轼常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3.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傅雷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成语归纳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2、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一、虚词1.而(连词)(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2)倚歌而和之(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4)侣鱼虾而友麋鹿(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转折修饰承接并列转折转折修饰2.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2)凌万顷之茫然(3)哀吾生之须臾(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5)苟非吾之所有(6)耳得之而为声(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8)吾与子之所共适(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取独)(代词,它)(助词,主谓之间取独)(代词,它)(代词,它们)(助词,主谓之间取独)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月出于东山之上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相与枕藉乎舟中于动词,形容词词尾乎:介词,在介词,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介词,在助词,表被动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