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修订2012版培养方案的几点说明一、培养方案的修订依据1、浙江理工大学2008版培养方案原则意见2、浙江理工大学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人才培养子规划3、教育部、教育厅相关文件二、培养方案的修订范围54个本科专业,实验班,卓越计划试点班,双专业一体化专业,辅修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中外联合培养专业,专升本专业,留学生专业,全英文授课专业,留学生汉语教学计划等。三、与2008版培养方案原则意见的比较在继承2008版培养方案原则意见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新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附后)。(一)突出五个“强调”1、强调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作为修订培养方案的出发点与归宿。2、强化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强调多类型、多规格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3、强调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为依托,实现理工融合、文理渗透、艺工结合。4、强调人才培养国际化,培育一批国际化专业和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强调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和前瞻性,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二)具体指标与要求方面的修改1、培养方案双语化。2、总学分180学分,课内总学时2400。3、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知识体系和教育环节,进而构建课程体系。要求撰写专业知识体系。4、大学英语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照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教学改2革实施方案执行。5、建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上课学期可以根据情况调整开课学期。6、要求在课程体系合理设置的基础上,撰写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7、落实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提出双专业一体化培养、主辅修专业的举措,制定培养方案。8、要求工科专业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研究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目标及其实现矩阵、课程体系设置和企业学习计划等。9、建设或引进一批精品网络通识课程。10、个性化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中。11、创造条件建设并开设全外语授课专业、全外语授课课程群、全外语授课课程。12、要求召开有行业产业的代表、毕业生和在校学生代表参加的培养方案论证会。13、按照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开展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14、在“十二五”末建成并开设8-10个全外语授课专业、20个全外语授课课程群、350门全外语授课课程。四、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日程安排(讨论稿)时间工作内容承担单位要求2011.6.10-2011.6.27起草《原则意见》(讨论稿)教务处2011.6.27前形成《原则意见》(讨论稿)2011.6.28-学校教学工作会议讨论《原则意见》(讨论稿)教务处同时征求学校本科教学委员会委员意见,2011年7月4日交书面意见2011.7.6印发《原则意见》(讨论稿)教务处2011.7.7-2011.9.16调研与讨论各学院(部)、有关部门2011.9.16前将对《原则意见》(讨论稿)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教务处32011.9.21校专题研讨会教务处、各学院(教学部)、有关部门会后收集书面意见2011.9.22-2011.9.30汇总各方意见和建议,组织审议、修改完善《原则意见》,报校长办公会审批教务处2011.10.12前行文《原则意见》2011.10.13-2011.11.18修订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学院教学委员会审议各学院(教学部)、系(所、室)2011.11.18前将《培养方案审批表》和《培养方案》及相关材料报教务2011.11.19-2011.11.30专家组审议,各学院修改教务处和各学院(教学部)2011.12.7校本科教学委员会审议教务处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各学院(教学部),继续修改2011.12.8-2011.12.15修改完善培养方案各学院(教学部)、系(所、室)2011.12.15前将完善后的《培养方案》报教务处2011.12.16-2011.12.31校对和印制并上网教务处2012年的新专业培养方案可随后制定。教务处2011年6月28日4浙江理工大学关于修订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讨论稿)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修订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此,特提出本原则意见。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与我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遵循如下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特征。主动适应国家特别是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和教育国际化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3、弘扬我校“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落实以“深化融合、强化能力、突出特色、国际视野、多元培养”和“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思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加强基础与增强适应性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原则,全面推进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努力提升我校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4、进一步完善多类型、多规格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二、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要求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宽厚、作风严谨、适应性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广视野、强能力、高素质”与“在人才培养总目标指导下,兼顾个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面向浙江经济社会建设以及纺织、服装、机械、5创意设计等行业,培养多类型的高素质人才。把部分学生培养成为“基础宽厚、作风严谨、适应性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创业型应用人才或创新型研究人才”,多数学生成为“基础宽厚、作风严谨、适应性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各学科专业应在总体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提出符合本专业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同一专业可确立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以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要。三、培养方案修订中的几个核心问题1.多类型、多规格人才培养问题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探索多种培养方式,设计模块式、立体化的课程体系,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和个体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对于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创新型研究人才加强学科基础教育和科研训练;对于复合型应用人才鼓励学生跨学科修读多专业,或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和完成学位论文;对于创业型高级应用人才增加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满足学生就业创业等多元化选择的需要。以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为依托,实现理工融合、文理渗透、艺工结合。在部分学科专业,探索双专业一体化培养的试点改革,推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如“外语+X、数学+X、国贸+X”,以及“X+管理、X+经济、X+计算机、X+法学”等),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综合交叉和不断更新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主辅修”专业。打通全校各个专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壁垒,增加跨学科、主题式、综合型课程设置的力度;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参加科研训练、完成学位论文。研究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无缝衔接,探索本硕贯通(分阶段)培养模式。2.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教学思想贯穿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第二课堂教育中,通过知识学习和各类教育环节,实现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的目标。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推动研究式教学和以探索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加强现代科学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训练和教育,增加和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并融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掘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潜力,探索与创造多种形式的教学、科学研究、行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行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以兴趣驱动和实践训练为依托,以问题探索和课题研究为核心,以自主选题和自主实验为内容,以个性培养和导师指导为手段,推进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完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6学体系。3.优势特色专业国际化问题鼓励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联合培养人才平台、合作研究开发平台,完善学生互换、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等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优势特色专业国际化,逐步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提高全英文授课专业的比例。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双语课程或全英语课程的比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交流,鼓励在校学生自主开展国际间的学习、实践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4.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问题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教育部专业目录、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标准等进行课程体系的全面梳理和调整,通过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的分析,科学地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注意教学内容的前瞻性,避免知识领域的重复和缺失,将知识和能力目标落实到具体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上,并配之以科学的成绩评价方法作保证。正确处理好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关系。各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规范的要求,又要重视发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将专业办学优势和特色反映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突显专业优势和培养特色。相关专业要按照国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律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对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补充修订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要通过课程整合、内容重组,精简学时,增加学生课外自学和实践时间,提高选修课比例,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推进课程的精品化、国际化与网络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四、培养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要求(一)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培养方案标准格式见附件一《浙江理工大学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格式》。培养方案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1.专业名称、代码以教育部批准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1版)》专业名称和代码为准。2.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学校的培养特色和师资设备条件等情况,确定具体的、可实现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才培养目标。3.培养规格及基本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描述人才培养类型及其知识、能力、素质要求。74.主干学科指本专业所依托的主干学科。5.核心课程指学生获得毕业资格及获得本学科学士学位所必修的最核心的课程,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核心课程列出10门左右,其中通识类核心课程占3-4门,学科专业类核心课程约6门,由各学院、各专业拟定。理工类专业通识类核心课程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文、法、经、管、艺类专业通识类核心课程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或其它重要的基础课)等。6.特色课程包括综合课程、创新实验课程、讨论式课程、研究型课程、双语教学课程、自学课程、网络教学课程等。每个专业必须至少开设一门自学为主的课程、5门双语教学课程或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