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1、孙武•2、《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十三篇在这一篇中,孙子对战争筹划的问题做了全面深刻的回答。回答了为什么要重视战争,应该把握哪些要素分析战争,筹划战争应该着重考虑的内外部条件是什么,筹划战争应该把握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最后用“庙算”形象地提出战争筹划的总体要求。一、计篇核心问题:如何认识和分析战争?(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研究的。(二)道、天、地、将、法。:用五项为经,政治,使民众与君主的的愿望一致,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敢违抗。:天时,地利,将帅,法制哪一方的君主更开明哪一方将帅的指挥高明哪一方天时地利有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的武器更精良哪一方的兵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三)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四)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称锤)也。•分析利害条件,使意见被采纳,然后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佐条件。所谓“势”,就是利用有利的情况,而进行机动。•(五)兵者,诡道也。•用而表示之不用•近而表示之远•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五事”“七计”这些决定胜负的客观物质条件,再论战略指导上若干主要的思想和原则。这说明他先分析了客观条件,然后强调主观的指挥,把胜利由可能推向实现。这一篇不是谈实际的作战,而是谈作战工具和作战物资的准备。在这一篇中,孙子具体阐述了战争巨大消耗与国家安全的密切联系,提示将领们必须从支撑战争的物质基础以及国家承受能力上来思考战争问题。如何减轻国家的压力?孙子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战略思想:一是从时间上考虑,速战速决;二是从空间上考虑,因粮于敌。孙子从时间与空间的思考中,揭示了战争力量聚能与转换的一些规律和方式。在这一篇的论述中,贯穿整体的核心战略思想是:在战争准备上,避战争之害而求战争之利,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战争的胜利。二、作战篇核心问题:如何准备战争物资?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因粮于敌。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懂得用兵的将领,能使人民得免过多的牺牲,能使国家转危为安,所以可说是人民的救星,国家安全的主宰。主将战略决策正确与否,是战争胜败的最后决定性的因素。将帅指挥正确灵活不但影响胜败,而且也直接影响本军伤亡的多少。“谋”就是“谋划”、“智谋”。所谓“谋攻”,是指如何谋划战争,如何通过智谋去战胜对手。这一篇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战略“以智克力”的全胜思想。在上一篇,孙子是从战争准备上论述了如何避战争之害而求战争之利。在这一篇,孙子将从战争的对抗策略谋划上讲如何避战争之害以求战争之利,具体说,就是如何在减少和避免战争破坏作用的情况下达到我们所追求的战争目的。三、谋攻篇核心问题:达成什么样的战争目的?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使敌国完整的屈服为上策,攻破或打败敌国就差些。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努尔哈赤)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一定要设法使用全胜的计谋,争取天下。三、谋攻篇•(十六)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用兵之法:根据敌我强弱大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针,即下文所说敌我众寡强弱不同的六种情况和不同情况应采取的方针。•(十七)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比强,辅隙则国必弱。•(十八)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则谓之乱军引胜。•(十九)故知胜者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办法•(二十)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四、形篇在古语中,“形是有质之称”,“形”讲得是可视可见的有形物质及其形态。在这里,孙子说的“形”是指战争力量及其表现形式。战争是力量与力量的对抗。力量是战略的一个核心要素。力量对抗是战略所展开的逻辑起点。在此,孙子提出著名的“先胜后战”的思想,揭示了“强胜弱败”的战争规律。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战略立足点?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四、形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五、势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自至者,利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也。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我专而敌分。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六、虚实篇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应形于无穷。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六、虚实篇七、军争篇按照中国古人的解释,“争,趋利也”;“争者,争利,得利则胜”。“军争”,是指调动和部署自己的军队争取获胜的有利条件。如果前者侧重讲如何调动敌人,这里侧重谈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也有人说“军争”是现代“机动”的意思。这种理解与上面的“变化”有联系,“变”依赖于“动”,只有“动”才有“变”。核心问题:如何部署和调整力量?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七、军争篇孙子在这一篇就是讲“变”。该篇题名为“九变”。“九”指的是“很多很多”的意思。所谓“九变”就是指要大量的无穷尽的变化。中国战略特别关注这个“变”字,在“变”中将自己掌握的各种战略方法灵活组合起来,在“变”中将对手的弱点暴露出来,在“变”中形成一种有利于自己战略平衡,在“变”中寻找出奇制胜的良策。“变”,是战略运筹的灵魂。“变”,是战略指导中永恒不变的一个原则。八、九变篇核心问题:如何应对变化的情况?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八、九变篇在本篇中,孙子围绕着行军作战详细论述了“处军相敌”之法,即在行军作战过程中如何选择地形部署军队和如何观察判断敌情。通过这些具体的方法,我们可以进一步去领会孙子在前面所说的“以迂为直”、“避实击虚”、“兵以利动”的战略思想。对于孙子观察问题的方法,如“相敌32法”中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方法,我们应当借鉴;对于孙子“兵非益多”和“合之以文,齐之以武”的用兵治军思想,我们应当汲取。九、行军篇核心问题:如何考虑力量调动过程中的战术动作?在这一篇中,孙子主要通过对“地有六形”和“兵有六败”的分析,论述了军队在作战时如何利用地形的方法,并进而分析了兵败在将帅方面的责任及动因。用现在的战略术语中,“地”是指战略双方对抗的“空间”,这里面包括地势的高低、距离的远近、自然或人文的地理环境、以及双方兵力部署所形成的战场位置关系等等。认识和处理好“人”与“地”的关系,借“地之助”去求“兵之利”,反映了战略家和军事家的素质和能力。纵观历史,真正的战略家和军事家,都是熟悉地理和地形的专家。十、地形篇核心问题:如何利用地形条件?在这一篇,孙子还是谈“地”,但谈得不是一般的地形,而是战略地理。孙子根据地理位置对整个战略态势的影响,归纳出九种不同的类型,并针对这些类型提出了基本的战略行动原则。据有的资料反映,孙子这一篇中的许多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学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孙子的思想,不仅反映了现代地缘政治的实际,而且对当今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十一、九地篇核心问题:如何把握战略空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十二、火攻篇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出于众者,先知也。非圣不能用间,非仁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十三、用间篇1、胜——战略目标战略基本范畴的逻辑关系2、力——胜之基础3、利——力的动因4、道——力的规律5、形——力的外在表现6、势——力的外在条件7、柔——驭力的核心思想8、知——力的认识论9、专——力的分合10、度——力的重心11、变——力的运动12、奇——用力的艺术13、致——用力的主动权中国战略原理体系框架战略目标胜战略基础力力的内在因素力的外在因素利道形势核心战略思想柔专度奇变致知向东方学战略向军队学管理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