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103班第四小组场所文脉理论背景起源•文脉的概念在场所理论中被首次提出时,就是以“城市赖以生存的、与其本质密切相关的背景”相连,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等。只有从社会文化、人的活动、历史时间及地域特定条件中获得文脉意义时,空间才能称为“场所”。因此,“文脉”、“场所”在城市设计领域是紧密相关的两个概念,这两个理念的引入标志着近代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理论发展历程凯文·林奇理论主要著作:《城市的意向》、《一种好的城市形态理论》•《城市的意向》中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五大组成因素。•《一种好的城市形态理论》中,从城市的社会文化结构、人的活动和空间文化形体环境结合的角度提出:“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进而应“从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人类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之共存”。•核心思想是城市的形态决定于社会的价值观。以要素为中心Team10的文脉特点他们比功能主义大师们更加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人+自然+人的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更加贴近人的主观意识,也诠释了场所感。根据现代城市的特点,他们提出“空中街道”的设想。我觉得这可以解决交通问题,但是一方面也让我们感觉到城市的压抑,这种设想与现在的立交桥差不多,我们经过立交桥下时会感觉很压抑,很紧张。每个时代有不同的美学,城市需要某些相对固定的东西来作为统一城市的作用。这种东西在我看来应该是城市中的特色建筑(不同种类的城市有不同的特点)。这些一般当作当地的地标或象征。子峰大厦就是一个南京的地标和象征,他是现代主义建筑的诠释。罗布·克里尔理论主要著作:《城市的空间》城市的空间:1城市广场(带有文化特征的商业活动场所)2城市街道(公众流动和散步空间)3两者的交汇空间他批判了现代建筑师过分重视单体建筑设计而忽略了城市空间的整体艺术。他提出重建规划必须合乎逻辑,并与其原有空间提供形式上的呼应。这是网上一学校的修建,背景建筑与原先建筑存在形式上的呼应,但是它无法真正的存在历史,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建筑的结构,所以我觉得形式的呼应并不能尊重原有的建筑。阿尔多-罗西主要著作:《城市建筑学》•基于一种对城市形态的解析与历史学方法,引申出对建筑角色的思考。•通过对功能主义理论,特别是对将其作用于解决城市问题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的质疑‘对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进行了批判。罗西理论的独特性:对类型概念的启蒙诠释,强调记忆和纪念性、公共和私有等城市主题。这些主题是城市设计理论发生重大转折的标志。•他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城市依其形象而存在,是在时间、场所与人类特定生活紧密相关的现实形态,其中包含着历史,它是人类社会文化理念在形式上的表现。•场所不禁由空间决定,而且由这些空间中古往今来所发生的事件所决定。所谓的城市精神就存在与他的历史中,一旦这种精神被赋予形式,它就成为场所的标志记号。空间+空间中的历史事件场所城市精神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从历史的视角,通过实例剖析,重点揭示了城市模式和城市形态背后的“隐含秩序”,并着重从社会历史和城市地理两方面研究城市形态的深层演变机制。绪论有机形态网格作为图形的城市宏大形势城市天际线主要内容有机形态的城市•形成主要是是地形、对自然的适应与改造、土地划分、村镇聚合以及法律与社会秩序等因素。网格城市——城市的标签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方格网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总结网格城市的基本特征,对比了东西方城市网格的价值取向差异及其形成基础。1各时期网格城市发展的渊源2技术进步对方个城市的影响3网格城市的基本形式要素。表现为图形的城市——理想城市线性、集中式、放射式系统防御考虑、艺术形式信仰为中心、表达权威圆形、多边形理想城市宏大形式——后现代主义巴洛克古罗马文艺复兴巴洛克美国基本形式元素:笔直的大街斜线广场三角形、多边形林荫道街景标志、建筑物礼仪式轴线……城市天际线——城市的标签反映着城市的面貌,是人们认识和感受城市的一种途径。相关原理:高度形式途径色彩灯光分析现代城市天际线、波利塔搂在欧美的发展,激烈批判美国摩天大楼,认为是对传统城市的破坏。总体内容内容:场所和文脉是一组典型的“后现代”概念。•“场所文脉”理论主张强化城市设计与现存条件之间的相互匹配。简单来说,就是注重体现历史传统和地方感,以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人类为根本出发点,寻求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城市设计理论。所以,将场所文脉理论运用于城市设计中,应尊重场所的特征和其特有的文脉。•阿尔多·罗西在城市设计中强调诸如记忆和纪念性,公共和私有等城市主题,他认为场所不仅由空间决定,更是由这些空间中所发生的古往今来的持续不断的时间所决定。而所谓的“城市精神”就存在于它的历史中,一旦这种精神被赋予形式,它就成为场所的标志记号。•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是作为城市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城市物质形态与人类活动重叠的产物,是对于城市的主体最有意义的空间。由此开始,场所理论第一次将人的心理情感和地域精神被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人是有意识、有感情的生命体,人在一个环境中生存,通过对环境的感知和经验的积累产生不同的感受,做出不同的趣味判断。可以说,一切事物的发展,从长远来看,都是人性的筛选。在这个意义上,城市作为人的生活容器,考虑到人对城市空间的感受,就是人的一种非功利的精神追求,即场所的精神追求。场所精神对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即地域性和文脉的延续。•一个真正的场所,城市形态首先必须具有它应该表达的最根本功能,即交通、主要用地划分和关键的焦点,普通人的愿望、换了和社区的感觉在此都能够表现得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环境组织清晰,个性鲜明,市民能够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和联系,“场所”,因为其有清晰的环境组织和鲜明的个性,能够让人们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的联系,从而能够承载“生活”。这就是一个场所既要具备基本的功能,还要凝聚人们的生活的气息。似乎正是依赖城市的景观,或者在城市街道漫步的集会,让人很容易不由自主地感到高兴,这是一种满足、沉着、踏实的感觉。我觉得这样的高兴便是我们后来提炼出的“场所精神”。•场所感=场所(空间)+场合(时间),而且人必须融入场所中才有意义。•Team10认为:“不同的场合,不同时代的每一种解答都是一种对“原型”的阐释。”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建筑的形式,结构都是对建筑的本质的时代解释。现代主义代表的就是我们这一代对建筑的阐释,当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时候,我们会突破这种观点,进入下一个阐释方法,但是建筑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而文脉,文化的脉络,依据我的理解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人+自然+人的自然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贴近人的主观意识,也诠释了场所感。典型案例及应用场所文脉理论的应用(案例)1时间的延续场所文脉理论在时间的延续上可以概括为历史的记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指人文的历史。中国历代皇帝都把祭天当做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例如北京天坛(下图左)。第二是指自然地理的历史。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有着自己特有的符号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自然历史的延续,如迪拜象征棕榈树的棕榈岛(下图中),以及象征世界地图的世界岛(下图右),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地域的文化象征意义。场所文脉理论的应用(案例)2空间的延续场所文脉理论在空间的延续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地基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北京菊儿胡同(下图左)在满足了现代居住生活条件的同时延续了场所文脉,传统四合院肌理有效的和周边肌理相融合,特别是保留了传统居民区,保证了特有的城市生活景象。第二是项目设计的空间模式与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空间模式之间的联系。中国历代都城大都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另选新址,但是在城市的形态和尺度、城门位置、街道网络和朝向上都有着相似的建设理念与规划,如北京紫禁城(下图右),它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基本保持了原貌。场所文脉理论的应用(案例)3旧建筑改造与城市景观环境共生旧建筑改造设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和不间断的人类创造活动,并具有一定的时空特色。而城市景观环境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情感的、社会文化的内涵,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富有生命力的的景观场所。因此在旧建筑改造设计与城市景观再创过程中新旧文脉的转换和延续是关键。劳伦斯.哈普森将美国旧金山一处旧巧克力工厂改建成餐饮广场的同时,首次提出“建筑再循环理论”。这种手法实现了旧建筑在城市景观活力构建中的文化价值,又使城市景观环境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场所文脉理论的应用(案例)4注重城市公共艺术和景观设施的设计与营造城市景观的艺术性是城市活力的重要体现,一方面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的艺术性,另一方面体现在像公共艺术品、户外家具设施等景观元素细部的深入设计上。后者更是成为城市文化深度与城市艺术品格的写照。以席哈克与欧德集团共同创造的首都巴黎都市设施改造计划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佳例,其中的毛利斯海报柱伊多尔夫街灯等传统的都市景观仍然是现在巴黎都市文化的有力写照。我国设计室在改造北京王府井大街景观改造中也将公共艺术品设计在现代都市中,以超写实的手法反映过去街道口拉洋车、唱曲的情景,真实地再现该地段的历史情形,激起现代人一股浓浓的怀旧热情,获得一种文化与地域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