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写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议论文的写法之二太原十二中刘晓嘉提炼分论点当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之后,如何准确地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分论点是与中心论点相对而言的,但又从属于中心论点,为论证中心论点而服务。一篇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一般要分解出两个以上的分论点,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文章才有说服力;如果不设置分论点,或者分论点立得不好,中心论点就得不到有力的证明。那么,如何设置分论点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分解方法。设疑法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提问思路来提炼分论点。写论题式议论文适用。全方位追问法以《谈风度》为题作文•分论点:①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是什么);•②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能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为什么);•③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风度(怎么样)。通过与相关或相对事物的比较,或求同,或求异,以正确地认识事物,把道理想透。设疑法追问本质法(问是什么)论证“协作精神”分论点:1、协作精神是团结互助、相辅相成、批评与自我批评2、协作精神基于尊重、理解、宽容、谦让之上3、人云亦云、和稀泥、折衷主义、江湖义气不是真正的协作精神4、协作精神同样欢迎竞争追问原因法(问为什么)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果”是指中心论点。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就是中心论点的作用或者意义。观点式论题适用。设疑法以《贫困是一笔财富》为题作文•分论点:•①贫困可使有志者发愤图强,改变命运;•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而人的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重要条件;•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可以先提问一下,为什么说青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呢?可以列出下面几个分论点:①青年时代是体力充沛,精力旺盛的时代;②青年时代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的时代;③青年时代是建功立业的时代。论证“青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追问条件法(问怎么样)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而分论点是指满足结果的“条件”,也就是怎样才能做到中心论点。有所作为式论题适用。设疑法论证“争做跨世纪的接班人”,•先设想一下,“要做跨世纪的接班人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这样就可以得到下列三个分论点:•①要有报效祖国的决心,•②要有过硬的本领,•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辩证思考法确立一个观点,阐述一个道理,要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甚至对立面。用逆向思维把创新、独到的见解作为分论点,是论证严密。例:1、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开什么“卷”)2、不要班门弄斧弄斧要到班门(超越自我、竞争意识)3、莫学杞人忧天要有“忧天”意识(环保、忧患意识)4、名师出高徒名师未必出高徒(成才的内外因素)5、癩蛤蟆想吃天鹅肉癩蛤蟆为什么不能吃天鹅肉(理想、追求)用论据证明论点例证法的优点就在于用事实说话。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恰当地运用例证法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论辩力。例证法思维模式论点→论据+分析→结论注意:选例、叙例和析例选例,首先要准确、典型。准确,一是事例本身确凿无误.二是事例和论点统一,确能起到说理的作用。典型,是指所选的例子要有较强的代表性,能以一当十。注意论据和论点方向的一致性和紧密的统一,这一点在选例时是最重要的。论点:只有懂理又懂文,成为全面发展之才,才能在事业上获得丰硕的成果。论据:1、数学巨匠华罗庚,从小喜欢文学。他写过几百首词,还写过散文和许多通俗、生动的科普读物。他19岁时,还是个初中毕业生的他,就写出了有独到见解又颇有文采的数学论文,引起了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注意。2、李时珍到35岁时,已读了几千种书,其中医药书籍800多种,单摘下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个柜子。3、天文学家张衡,是一个极为罕见的通才。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极高的地位。他的《二京赋》是汉赋名篇。另外还有23篇赋作传世。请阅读下面材料,并思考文段中选取的论据恰当吗?常言道:勤能补拙。事实正是如此。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里度过。图书馆到十点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到半夜两点钟。正是她的勤奋,才为她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常言道:勤能补拙。事实正是如此。爱迪生上小学时被老师和同学称为“智能低下的人”,结果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迫辍学了。但是,爱迪生并没有因此而妄自菲薄,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勤奋苦学,最后终于成了举世仰慕的大发明家。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我国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郑板桥,因为天资愚拙,记忆力差,便“笨鸟先飞”,以惊人的毅力刻苦攻读,他躺在床上看书,骑在马上看书,上厕所的工夫也抓紧看书,一本书要读几遍、几十遍,直至融会贯通。多年的砺志奋发,终于使他在诗、书和画几方面都有了很高的造诣。可见,天资愚拙的人,只要勤奋,是能聪明起来并作出成绩的。叙例,一要重点突出,二要语言简洁.挫折磨砺人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在丈夫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后,虽然内心万分悲痛,但她以坚强的意志力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于是她更加起早贪黑,勤奋工作,经过数千次实验,她终于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并且,她放弃了对镭的专利权的申请,将镭的提炼方法无偿公布于世,更显示出了她高尚的品德。在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世界上唯一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妇证明了镭的存在之后不久,居里便不幸因车祸去世。这给居里夫人带来了家庭和事业的双重打击。她忍住巨大的悲痛,毅然挑起了两个人的担子。她一边接任丈夫的教授职务,一边继续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并因此于191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析例,是指就所举事例进行分析、议论,以使事例与论点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它证明论点的作用。在对论据的详尽的分析与阐述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析例要精当深入,切忌东拉西扯,漫无边际。对话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唐朝,一些开明的皇帝积极与外国进行经济文化方面的对话.日本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借鉴,中国的鉴真和尚也东渡日本,宣传中国先进的科技文化。正是在这种毫无保留的对话中,中国走进了历史上最富强的时期。同样是中国,后来清政府闭关锁国、拒绝与外界对话的政策却使中国人陷入愚昧无知的泥潭,造成了近代的落后。挫折磨砺人生。居里夫妇证明了镭的存在之后不久,居里便不幸因车祸去世。这给居里夫人带来了家庭和事业的双重打击。她忍住巨大的悲痛,毅然挑起了两个人的担子。她一边接任丈夫的教授职务,一边继续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并因此于191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失去伴侣和助手的巨大挫折,并没有使居里夫人一蹶不振,反而使她更加顽强地投身到科学事业之中。陈毅诗中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正是挫折磨砺了居里夫人的人生。一材多用一个材料不止一个属性,看你要用它做什么。同一个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为不同立意服务时,可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叙述和阐释,即“一材多用”。从哪个角度去用,不得不去问你的写作目的,并且要注意对这个材料加以必要的分析,以求能趋向于你的写作目的。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贞观政要》)角度1——“忘记与铭记”(05全国甲卷)《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唐太宗视察庄稼的长势,却看到蝗虫带来的灾害。太宗遂向上苍乞求,希望将百姓面临的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要用自己的生命安全换取百姓的安居乐业。(叙例)太宗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心铭记着百姓的哀乐。在这种“忘记和铭记”之间,唐朝日益兴盛,太宗终成一代名君。(议例)角度2——“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05全国1)《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叙例)李世民乃是一代封建君王,肯于吞食蝗虫确是出人意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这看似出人意料的举动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为一国之君,李世民不但非常清楚粮食与百姓、人民与国家的密切联系,更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这样贤明的君主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更在情理之中。只此一事便可看出,大唐之兴亦实属必然。(议例)角度3——“说‘安’”(06北京卷)《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视察农田时,见蝗虫蚀苗,不顾自身安全吞食蝗虫让其蚀己心而不危害百姓。(叙例)太宗的祷告和希冀令人感动。岁乃民之根本,民乃国之根本,唐太宗舍一己之“安”,求万家之“安”,可敬可佩。农业乃国之根本,安泰之源泉,抓住了根本,方有社稷之安稳,方可享百年之盛世、万代之容光。“贞观之治”,得民心者得天下(议例)总结首先要发现可用之处,即明确话题规定的那个角度在哪里,会选例。其次将该说的话说足,即仅仅围绕话题来做文章,叙例得当。更重要的是,通过材料的运用最终要表达一种认识、一个观点,用材料来说理,要会析例。位置与价值那官场飓风---乌台诗案,把他推向了社会的最底层。在黄州,一方面,物质极端匮乏,苏轼的生活陷入了绝对的困境,除了“行”以外——因为苏轼是被禁止出行的——衣、食、住都成了问题,几乎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一连串沉重的打击,不仅使他理想信念灰飞烟灭,而且连身家性命都几乎不保,直接带来了内心的迷茫与绝望。曾经声震九州,官居太守,而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人生的位置,不啻天壤。而恰恰是由于这种“换位”,才使苏轼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是苦难,造就了这位风流千古的文学巨匠。重庆卷:自嘲“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首题为《纵笔》的自嘲诗,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京城,叫东坡年轻时的朋友、后来当了宰相的章惇知道了----被贬惠州,还有心情写诗?“苏轼还活着啊?还那么高兴?”章惇阴冷地说,“那就再到一个更偏僻的地方吧。”于是,62岁的东坡,又被贬到儋州。到儋州不久,他又写道:“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消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直至晚年,他的自嘲更是无以复加:“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明明是他三次被贬之地,却偏偏称之为三大“功业”!且慢!字里行间,我们分明听出了话外之音:这,是自嘲,更是一种抗争;是自嘲,更是一种尊严;是自嘲,更是一种洒脱;是自嘲,更是一种自信。鲁迅亦然。江苏卷:凤头猪肚豹尾纵览苏轼一生,足当凤头、猪肚、豹尾:少年聪颖,才思过人,可谓凤头;中年大起大落,阅历丰富,可谓猪肚;晚年可谓豹尾了。凤头“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这刘先生名微之,颇负诗名,他吟诵自己的《鹭鸶》诗,这正是他得意的两句,不觉捋了捋胡须。在学童们崇敬的“啧啧”声中,一位长脸的孩子却开言道:“先生,此句固然不错,但学生觉得,改为‘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似更好些——鹭鸶被那渔人惊起,转眼又被风卷着,雪片一般落于蒹葭之上。这一起一落,岂不美哉?再者,可爱的鹭鸶也有个归宿,不复可怜地‘逐风斜’了。”微之先生始而尴尬,继而惊喜道:“吾非若师矣!”这长脸的孩子便是苏轼,时年一十一岁。起笔惊人,足可当“凤头”了吧?预若不信,还有那2米见方的“石门”二字的刻石为证,笔力雄健,直攀颜柳,也是童年苏轼题写。……广东:纪念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子湖上,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便是苏堤。当年,苏轼曾率民疏浚西湖,以葑泥为堤。堤上广植花木,五步一桃,十步一柳。春日晴明之时,桃红含烟,柳绿滴翠,微风过处,万枝婀娜……走在苏堤的烟柳中,踏着脚下坚实的土地,我明白了什么才是最值得纪念的:高贵的人格、实在的成就、爱民的心。山东:双赢的智慧章惇,东坡年轻时的好友,后来叛卖了东坡;还落井下石,害得苏轼被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