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作者和写作背景•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1913——1918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1920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以湖南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共一大。•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组织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同年秋,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去广州。路过长沙,漫步湘江,游橘子洲,满目秋景,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文思泉涌,吟成此篇。4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关于词的常识•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称上下片或上下阙;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5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感知课文:1、听朗诵,想美景,感节奏。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诵的节奏、朗诵者的情感。2、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鉴赏课文1、上阕鉴赏: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问:这三句话交代了什么?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独”字说明无人做伴;“寒秋”说明已是深秋;“橘子洲”是“立”的地点,立于洲头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湘江北去”是作者眼前之景,说明作者向北而立。朗诵时声音要深沉、有力、稳健,读出诗人卓然傲立,一览群芳的风范。4—10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集体朗读并讨论: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这七句话由一个字统领,这个字是哪个字?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语调激昂,抑扬顿挫,要读出景物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的层次感。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远)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近)仰视:鹰击长空(动、高、远)俯察:鱼翔浅底(动、低、近)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也暗示了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字,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翔”字,而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红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化静为动,写出秋色之深浓。“透”突出江水清澈见底。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争:写出群舟争相行驶,盎然奋进之动态,充满活力,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有“搏击”之意,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翔:本是写鸟的动词,用在此,写尽了鱼在水中的自由、轻快的状态,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犹如在天空飞翔。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秋的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旺盛景象,气势磅礴,意境开阔1、词义语境结合分析法:从作品所用词的本身词义出发,结合作品提供的语境,揣摩出作品语言使用的精妙。2、替换比较分析法:通过替换作品的原词,将替换后的词语和作品的原词进行比较,从而揣摩出作品使用该词的精妙。语言揣摩的方法11—13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朗读并回答:(1)“怅”是失意伤感的意思吗?朗读时要注意什么?(2)“寥廓”指什么?(3)“谁主沉浮”该如何理解?(1)并非失意伤感,而是久经熟虑和由眼前之景引发的感慨之词。朗读时不要读出失意的伤感,而是要读出胸怀壮志的底气。(2)“寥廓”指浩瀚无边的宇宙。“怅寥廓”写出了作者仰观宇宙,俯视万物,思考人生的复杂心情。(3)“谁主沉浮”本来是对万物盛衰荣辱由谁决定的疑问。这里是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广阔崇高的革命伟人的内心写照。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万山红遍漫江碧透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课堂小结毛泽东创作的这首词,与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更为开阔,气势更为恢宏,哲理更为厚重,达到了美与力的最佳融合。词的上段,勾勒出无比壮美、充满生气的秋天图画。首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我站在橘子洲头,身躯被清寒凝重的氛围所笼罩,脚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既点明了时节、地点和环境,又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非常自然的垫铺。后面由“看”字领起,连贯直下,一气呵成。远望:万山红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远近高低,尽收眼底。这是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和个性特点的立体秋色图。一“争”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眩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视着顽强的生命动力。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红是“红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第三是情绪之烈:红绿两种颜色争辉,船只竞相前进,鹰与鹰较量,甚至连水里的鱼也要与雄鹰比试。当然,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万物,使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个性色彩。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兼类而及,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的光辉。走笔至此,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他想过吗?其他的伟人想过吗?没有。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要知道,毛泽东当时仅仅只有32岁!阅读下阕第一层,然后回答问题•“携来败屡曾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二、体会“忆”“岁月稠”的表现力•三、这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阐释•就在这橘子洲头上,诗人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游览聚会,畅谈国家大事,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忆”“岁月稠”•“忆”总起下阕,贯穿下阕,点明下阕写的都是往昔的事,“峥嵘岁月稠”,把许多不平凡的战斗岁月比喻成连绵起伏的高峻山峰一个接着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在长沙丰富而有意义的战斗生活。作用•这两句照应开头,紧接下阕,从地点、人物上自然的承上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叙事。鉴赏第二层,回答问题•这一层,由哪个字统领?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恰”字统领,直贯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形象的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鉴赏第三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业1、背诵全文2、选出合适的词填入括弧内: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鸣、游、走、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