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展示复习向导1.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2)民族融合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原因、性质和作用;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原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运动。理解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原因3.先秦时期的文化(1)老子和孔子;(2)百家争鸣;(3)文学和艺术;(4)天文和物理;(5)扁鹊3.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及科技成就;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诸子百家的思想时代特征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纷争春秋诸侯争霸战国兼并战争目的取得更多土地和人民、掠夺财富、争夺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原因①周王室衰微,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减弱;①根本原因: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统治基础被打破;②一些诸侯国实力增强,展开争夺;②春秋后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大权;③直接原因:生产力发展,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③春秋争霸战争奠定了基础;④契机: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标志着)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格局的形成性质奴隶主贵族之间,大国兼并小国的掠夺战争,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具有非正义性双重性:①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是非正义的;②具有统一战争的正义性。秦在公元前3世纪后期进行的战争,更具统一战争的性质概况①齐桓公称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会盟。②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大败楚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世纪初,楚大败晋楚庄王称霸。③吴越争霸:吴灭楚吴灭越越灭吴①齐魏交战: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被削弱;②秦国东扩:长平之战秦胜赵影响①消极影响:各诸侯国相互兼并,扩张领土,掠夺财富,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是奴隶主之间的掠夺战争。②客观积极影响:有利于实现区域统一;有利于增强各民族间的融合;各国为争霸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①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破坏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②通过战争,秦灭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③在战争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增强,确立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④促进了民族融合2.民族融合由于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的交流频繁,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民族融合一方面为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提供了条件。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三种趋势及其结果(1)趋势:①从分裂到统一。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前者为争霸而战,后者为统一而战。在战争中,诸侯国的数目由多变少,其规模由小变大,最后由秦国统一全国。②各民族相互融合。在战争环境中,华夏族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缩小了各民族间的差异和隔阂,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③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在错综复杂的战争和动荡形势下,贯穿着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交替变革和为之斗争这一历史发展的主线。(2)结果:三种发展趋势互相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互相影响。其发展的影响是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第一种趋势)多民族的(第二种趋势)封建(第三种趋势)国家——秦朝。【例1】(2009·郑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诸侯势力强大B.周王室势力衰微C.分封制趋于崩溃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较大。考生容易误选B,要注意周王室势力衰微只是表象,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分封制趋于崩溃。【答案】C1.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表现为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2)主要原因:生产关系的变革、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农民地位的提高,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各国为了争霸和兼并,进行改革和变法,采取措施发展本国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4)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5)由于诸侯国数量的减少,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①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的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水利的开发利用:发明灌溉工具——桔槔;兴修水利工程——楚国的芍陂,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2)手工业①在冶铸业方面:冶铁业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在青铜铸造技术方面,创造了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②在漆器制造方面出现了夹纻技术。③纺织业、煮盐业和酿酒业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④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3)商业、城市①中原市场繁荣: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相互交流。②许多城市成为商业中心:临淄、邯郸、郢等。③出现了一些大商人:范蠡、吕不韦等。3.土地所有制的变迁——由公田到私田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改变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使耕种的人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1)以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为标志,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2)农业、手工业、商业共同发展,经济走向繁荣,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3)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个体小农劳动取代了奴隶的集体耕作,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土地国有制,赋役制度取代了分封制下的贡赋制。【例2】(2009·北京西城4月)《史记》记载:春秋末年“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该材料反映出()A.中原市场繁荣B.驰道、驿站通畅C.市场交易通宵达旦D.工商业市镇兴起【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B项中的驰道最早出现于秦始皇时期;C项中所述为“夜市”的出现,最早在唐朝后期出现;D项中现象出现于明清时期。只有A项符合题意。【答案】A1.春秋时期的改革(1)背景①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制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大量私田出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并采用了新的剥削方式。②一些诸侯国国君为适应争霸战争需要,重用人才,改革内政。(2)代表①齐国管仲改革: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促使土地由国有转向私有。②鲁国实行“初税亩”,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实际上也是承认土地的私有权。(3)作用一方面使诸侯国实力增强;另一方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使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背景①经济基础:由于生产力发展,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②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出现(诸侯国的卿大夫、立功将士、大商人)。③政治基础:新兴地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④思想基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特别是法家思想的传播,为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代表及性质①代表: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②性质:封建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制度而进行的改革。(3)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进行变法内容①政治:为防范人民反抗,加强专制统治,实行“令民为什伍”的连坐法;废分封,行县制。②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的度量衡。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④军事: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⑤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作用①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②使秦国逐步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消极影响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有消极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和变法的比较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背景各诸侯国争霸;井田制开始瓦解,私田出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法家思想的形成目的增强实力,争做霸主确立封建制,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调整税制废井田,废除贵族特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特点没有用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旨在维护旧的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但在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一次大变革【例3】(2009·江苏南通4月)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D.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在生产力发展,奴隶主的土地所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的背景下出现的。吴起和商鞅顺应历史趋势,掀起变法运动,但由于变法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才出现题干中所述现象,因此C项符合题意。【答案】C1.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政治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其“无为”的主张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②哲学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动的,事物具有对立面,并且相互依存,不断变化。(2)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①政治主张:核心是“仁”,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逐步改良。②教育思想: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③文化成就: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即“五经”。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派代表思想主张评价墨家墨翟(创始人)①“兼爱”(不分阶级差别);②“非攻”(反对一切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③“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④《墨子》一书记载了许多关于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知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水平①是战国初期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小生产者队伍不断壮大的反映,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人们和睦相处、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保证生产发展、扩大权利、提高政治地位的思想;②墨家学说在当时成为最有实力的派别之一,有“非儒即墨”之说儒家孟子①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②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③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①孟子的思想反映了他从社会变革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②“仁政”思想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但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和统治荀子①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其主张具有唯物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道家庄子①发展了老子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②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庄子的这种唯心主义哲学观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法家韩非子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今必胜古,主张按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②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③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法家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封建制度的要求,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影响(1)背景: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在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各种政治力量在争论中,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影响:奠定了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