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并列式结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首次,阶梯之有依也。”梁启超倡导的作文法一贯主张把布局谋篇放在训练的首位,而把字句末节放在次要地位。可见如果不把要阐述的道理证明的观点先构思好安排好,那就只能是文章未成而先毁。议论文的结构所谓的结构是指通过某种合理的论证方式把论点、论据有机地组合起来。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提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总)分析问题(本论)------摆事实讲道理论述为什么是这样(分)解决问题(结论)------论述怎么样做到和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总)常见的结构模式•高中规范议论文主体部分最常见结构模式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三种。•并列式的优点有三个:•首先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议论文重在阐明道理,而要说明某个问题,如能分成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往往可以使议论显得有条不紊,多而不乱。•其次,从议论的力度和效果来看,采用并列结构往往能使议论气韵酣畅,有如重浪排阔,给读者造成强烈印象,从而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再次,议论时恰当合理地采用并列结构,能显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维范围内的不同指向的深度开掘,体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一)并列式的基本模式•并列式结构的基本模式有论点并列和论据并列两种。论点并列,顾名思义,就是几个分论点领起段落形成并列。论据并列是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形成并列。•1、论据并列模式•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实例1+分析论证•本论:实例2+分析论证•实例3+分析论证•结论:(总结全文,前后呼应)•论据并列段首虽无分论点,但是分析论证必须点题。•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例文纲要:•题目:《谈骨气》•引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齐人不食嗟来之食+分析论证(点题)•本论:闻一多对国民党宁死不倒+分析论证(点)•文天祥面对威逼利诱,宁死不屈+分析论证(点题)•结论:略高尚不需要理由•穿越历史的星空,常看到许多惊人之举,觉得意外,然后沉思,才感到意外后的背后是亘古不变的情理:高尚不需要理由。惟有高尚的心灵,才肯作出人意料的选择,这才符合情理。这不是偶然,这是一种必然。•(提出论点)千载胡曲,琵琶声声传驿道•宫中传着可怕的消息,皇上要选宫女去与胡人和亲,其他的宫女惶恐万分,惟有王昭君不慌不忙。果然,几天之后,诏书宣布了选中宫女的名字,昭君也在其中。没有悲伤,没有无奈,有的只是一种坚毅与执着。她欣然登程,一路上,撒下了昭君悠扬的琵琶声。•许多人都感到意外,谁愿意离开繁盛的汉朝,去那个月亮和星星都万分温柔的地方?•然而,高尚不需要理由。王昭君的心中是一幅图景:大树下,百姓欢歌笑语;田野中,人民安居乐业。她高尚的品格决定了她出人意料的选择。这,无须惊讶。•(实例1+分析论证)百年足迹,演绎出生命的华彩•新疆北部龟裂的土地上,行走着林则徐和他的下属。被革职候命的他等了一年,其间几次重病,最后等到的却是流放新疆的一纸圣谕。他强忍大起大落的悲哀,抵达伊犁之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在百姓心中,竖起又一座不朽的丰碑。•感到意外的人说,林则徐呀,你这是何苦?你遭如此不公正的待遇,你应心灰意冷呀!•可是,高尚不需要理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早已决定你的生命,即使流放之中也依然彰显华彩,照映千秋。•(实例2+分析论证)惊人一跪,决不向忘却的诱惑屈服•1970年12月7日,波兰华沙,细雨蒙蒙,曾被划为犹太人区的地方,走来了一群陌生人。他们停在纪念碑前,既而是长久的伫立。其中一位突然双膝脆在碑前湿漉漉的大理石板上。原来,他是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这一跪,超越外交礼节,令身旁的外交官大吃一惊,却从此掀开了德国与波兰及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关系的新篇章。•不必吃惊呀,有知耻之心的人才会有这一跪,有正视历史,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高尚精神的人,才会有这一跪。•(实例3+分析论证)•高尚不需要理由。谈到这些人的事迹,你也许会吃惊、意外。然而沉思之后,应当明白:高尚不需要理由。惟有敢作出意外之举的人,才能永远留在青史之中!•(结论)路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用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路径的艰难与长远。有时路径是阳光普照,花香飘溢;有时路径是泥泞险阻,风雨交加,但不管是甜是苦,最重要的是走自己的路。•(使用引用、对比开头)坚持走自己的路径,钱学森选择了淡泊与率真。•钱学森在美国学成,不顾美国的阻留毅然回国。他眼中没有金钱与名利,他眼中没有强迫与阻挠,他只看到要为祖国的未来奉献。就这样,他一心扎进航天事业,为中国宇宙空间、航天、原子弹等多项科学事业贡献他毕生的力量。五年的阻隔,十年研究,他用科学家的淡泊与率真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可敬的形象。渺渺宇宙,灿烂星空,当你抬头仰望之时是否还记得钱老?记得他用淡泊与率真开拓了自己的路径?坚持走自己的路径,我们就可以实现理想•(典例——科学家)坚持走自己的路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选择了无私奉献。•在那个山区偏远草屋中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十九年的清贫与坚守,这对夫妇为偏远山区的孩子打开了知识的天空。没有过多的顾虑,没有任何享受,夫妇二人用自己的青春来哺育山区的孩子。是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拉起孩子们的小手,在陡峭的悬崖边点燃智慧的火种。无私的奉献早已与他的心融为一体。•云雾缭绕,青山岩岩,当你行走在大山之间时是否听到李桂林、陆建芬老师那亲切的话语?是否记得他夫妻二人用无私奉献开拓了自己的路径?坚持走自己的路径,我们就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典例——普通人)••从古至今,无数人士坚持走自己的路径。这个人是陶渊明,他“采菊东篱下”,他“登东皋以舒啸”,他的路径就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个人是苏轼,他“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渺沧海之一粟”,他的路径就是豁达开朗。这个人就是沈从文,读他的文章,便可像他一样思索,他的路径就是真善美。•(群例)•你是否还在小径独徘徊?是否还在苦苦摸索?那么用一面镜子照照你的内心吧,既然选择了自己的路径,便只顾风雨兼程。•(使用疑问句、化用歌词结尾)•2、论点并列模式•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分论点1+论据1+分析论证•本论:分论点2+论据2+分析论证•分论点3+论据2+分析论证•结论:(总结全文,前后呼应)•一般来说,分论点句式应保持一致,组合起来是排比句•1分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2、作文分论点“分开”的基本思维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1)追问类属法一一即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阐述中心论点是什么——几个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属性和思想意义的揭示与阐发,类似于下定义。这种方法一般适用适用名词性的中心论点,如《理想》《自信》等。分论点的表述最好警句化,富含一种哲理。•基本模式:一般以“话题是什么”,或者“什么是话题”的形式来写分论点。示例例1:话题“宽容”•分论点一: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分论点二:宽容是一种高远的境界;•分论点三:宽容是一种化敌为友的智慧。•示例•例2:中心论点:学会低头。•分论点一:学会低头是一种谦逊的为人品格;•分论点二:学会低头是一种踏实的人生态度;•分论点三:学会低头更是人类的一种智慧。远见•远见,是悬崖峭壁的腊梅,避开群芳之妒,香如故;远见,是涓涓细流于山间的小溪,避开尘世的污垢,清净透澈;远见,是翱翔于老天的雄鹰,舍弃黄土的争夺,独霸那份天蓝。•换言之,远见是大志、大才、大乐。•(提出中心论点)•远见,是俯仰宇宙的大志。许汜的求田问舍,一心只谋求安身立命,而无杀敌报国的大志,有了“怕应相见,刘郎才气”之说。纵使他没有“壮志一去不复返”的爱国之志,仅仅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将志向立足于民生,也不会落个“羞”字让后人去批判。志向是草木深埋于地下的根茎,唯有深埋,拥有了那份大气,才可长成参天大树,任凭狂风暴雨,安然不动,此乃远见。•(分论点1+论据1+分析论证)•远见,是开拓未知的大才。柯达等大品牌终因不符合人们的消费需求,在媒体和科技之间飘摇不定而走向没落。相反,“苹果”等大胆开拓未知领域,进行产品转型,并进行不间断的产品宣传,多功能、多媒体的新型产品受到百姓的热捧也就不足为奇了。若苹果等企业依旧遵循老路,只埋头于机械化、量产化的销售,视消费者需求为幻影,那么他们和成功只能背道而驰,正是开拓进取的勇气和胆识——拥有远见,才有了通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分论点2+论据2+分析论证)•远见,是笑傲人生的大乐。“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他是当代青年的楷模——刘伟,生命给了他很多不幸:从小失去双臂,因疾病而放弃游泳,最终,他却坐在金色的维也纳大厅,用双脚奏响人生最华美的乐章,成功的背后,是乐观——成功的助推器。正是那份乐观,那份远见,让他在失去双臂后勇敢地站了起来;正是那份远见,让他在无法继续游泳之后毅然选择了音乐;正是那份远见,让他笑傲人生、铸就辉煌。生活中的我们,常会因为碰到一些困难便一蹶不振,为什么不能有一些远见,多一份乐观,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呢?•(分论点3+论据3+分析论证)•远见,是大志,是大才,是大乐。•(总结全文,前后呼应)••(二)追问原因法——即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主要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通过用“为什么”来设问达成,在论述过程中,阐明几个并列的理由,证明应不应这样做。也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基本模式:“……,因为……”;“……,才能……”;“会使……”,“能够……”,“可以……”等等表示能带来好处或危害的连词。揭示原因•例: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例: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1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2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3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4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揭示结果•话题:“谈意气”•••揭示结果•话题:“谈意气”•①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②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③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到。••远见•乡村的树少了,鸟飞走了,祖先的遗泽被当代人一点点蚕食,呼吸着浑浊的空气,我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要把目光放长远些,不能再折腾地球了。•(提出中心论点)•有远见的人才能有广阔的视野。在报纸上读到现代城市的排水系统面对暴雨无能为力,而北宋修建的福寿沟却依然在发挥着排水作用时,我震惊了。为什么古人的工程千年不颓,而现代文明却如此不堪一击原来,建设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是一项费时绵长而且短期内无法看出明显功效的民生工程,而楼堂馆所这些形象工程可以立竿见影,立见政绩。所以一些地方政府极不愿意在这“于民有福利,于己无名利”的民生工程上耗时费力。于是灯红酒绿、豪华气派的现代都市却在用着连古代的水利工程都不如的排水系统。那些急功近利的官员眼界狭小,他们只看到“名利”,却看不到“民生”,而古人却不仅看到了“千家万户”,而且看到了“千秋万代”,这才有了福寿沟。•(分论点1+论据1+分析论证)•有远见的人才能有深邃的目光。战国时,孟尝君为齐国的相国,他手下有一个门客叫冯谖。有一次,冯谖被派出去收取孟尝君封地里老百姓的债务,而他却将契据付之一炬,“民称万岁”,而孟尝君“不悦”。一年后,孟尝君被罢免了相位,回到封地,“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替我买的义,今天终于见到了啊!”由此可见,冯谖具有深邃的目光,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能拂尽利益的浮尘,直透民心的本质。在冯谖的帮助下,孟尝君很快重登相位。•(分论点2+论据2+分析论证)•有远见的人才能未雨绸缪。尽管蜀国最终被灭,但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却无人可否定,在未出山时,诸葛亮便提出三分天下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人的思想也表现在行为上。有远见的人常未雨绸缪,从容应对,轻松摘取胜利的果实,而那些缺少远见的人常临渴掘井,临抱佛脚,其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分论点3+论据3+分析论证)••站在村头,亲抚着挺拔的树苗,打量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