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2力谏逐客演讲人:孙立群讲师简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所开课程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士人史”等。曾参与编写教材及专著十多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内容简介:李斯得到了亲王赢政的赏识成为客卿,正当李斯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的时候,却传来了秦国驱逐所有外国客卿的逐客之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面对即将被驱逐的灾难,李斯又将如何应对呢?全文:解说:在上一集从政之路中,孙立群教授讲到,出身楚国市井人家的李斯,虽然只是郡县小吏,却一心追求锦衣玉食的高官厚禄。甚至发明了自己的一套老鼠哲学。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李斯师从荀子,学得帝王之,委身吕不韦,谋得宾客之位。在吕不韦的推荐下,李斯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赏识。才干得以施展,职位步步高升,成为了客卿。然而正当李斯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的时候,却传来的秦国驱逐所有外国客卿的逐客之命。这究竟是为什么。面对即将被驱逐的灾难,李斯又将如何应对呢?孙立群:秦国下令驱除来自秦国以外国家的那些客卿。那么,这个消息对于那些来自非秦国的人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有的人很愤懑,那么更多的人是无可奈何的。那么李斯来自于楚国,当然也在被驱除之类。那么为什么秦国要驱除那些客卿呢?驱除那些来自各国的人才呢,这里面有一个起因。就是东方各国面对秦的强大,都感觉到不能让秦轻易地出兵打自己。那么,当时有各种的办法,一种办法就是大家联合起来抗击秦国。一种办法就是用计谋拖住秦国,其中韩国就设了一个小计,他们派当时一个很有名的水利工程家叫做郑国到了秦国,说要帮助秦国修一条水渠,灌溉关中的土地。由于郑国很有名气,而水利又是农业不可缺少的资源。秦国就答应了。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结果修了好多年,这条水渠没有修成。后来秦国发现了这是一个阴谋,这就是所谓的韩国用的疲秦之计。疲秦就是使秦疲劳,使秦耗费人力物力,而不能发展军事力量。使秦不能够很快地出兵打韩国。当他们发现郑国来的目的以后,就要杀郑国。郑国很坦然,他说,我是作为间谍来的,但是,我帮助你们修了这条水渠,可以为你们建万世之功,而对于韩国不过是延数岁之命。秦国一听,有道理。不杀了。不杀郑国了,你修,结果,秦国是将计就计,让郑国主持修了这条水渠,这条水渠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叫郑国渠。这个事对于秦国来讲,严格来讲没有受到多大损失,而且秦国还得了一个便宜,但是,秦国对外来的这些客卿可就产生了戒心。这时候朝中的一些王公大臣乘机对秦王说,说他们这些来自东方的这些客卿们,多半都是为他们国家,来游说。替他们国家着想。所以他们是以离间秦国为目的,所以对这些人,我们不能用他们。所以,请求大王将他们一律驱除出境。当时秦王就答应了,也确实感觉到这些人跟秦国并不一条心。所以就下了这个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解说:秦王下令逐客时,身为楚国人的李斯,自然不能幸免。那么,如果一旦被驱逐出境的话,李斯数年的苦心经营就会毁于旦夕。而如果辗转他国另谋高就,则前途功名更是遥遥无期。那么,一心想当“仓鼠”的李斯,将如何应对秦国的逐客之令呢?孙立群:李斯怎么办,也得走。所以他在走以前奋笔疾书,写了一篇《谏逐客书》送给秦王,然后背着行李走了。结果秦王就看到了李斯这篇文章,尤其看到了李斯这个文章里面的一些关键性的东西。秦王很后悔,下令把李斯再请回来。结果,秦国派人把已经离开秦国的李斯又请回到了秦国。那么,这个书究竟写了什么呀,为什么秦王有这么大的震动,派人又把李斯请回来。那么我们现在看到,《谏逐客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论文。这篇文章并不长,八百多字。但是很有分量,我们说可以分成四个层次,我们去解读它。第一个层次就是开门见山,指出逐客的错误。李斯写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听说秦国的大臣正在商议驱除客卿这件事。我认为,你们做错了。所以文章这样写,可以说给读者不管是谁,都会给一个非常惊讶,或者说非常,感觉有来头的这么一句话。你这件事错了,马上让你往下读。怎么错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回顾历史,用事实说话,这是文章的中心。可以说最让秦王政心服口服的就是这段话。因为李斯用历史说话,他列举了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讲他们是如何引进人才的。如何利用外来的人才使秦国强大的。挨个儿说,都是史实。第一个秦穆公,春秋五霸。就说秦穆公在称霸的时候,引进的非秦国的人,非常多。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从东方得到了百里奚、謇叔、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李斯说都不产于秦,可是他们帮助秦穆公称霸西戎,作为非同一般。第二个人,大家很熟,秦孝公,秦孝公就是引进商鞅主持变法,把秦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那位人。商鞅是卫国人,商鞅变法是战国变法中最彻底的一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盘的改革。应该说,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才开始一步一步强大的。秦惠文王用的是张仪,魏国贵族后代。张仪特别会搞国际关系。到处搞合纵连横。所以,在张仪的主持下,秦国四面出击。东方占领了洛阳一带,北方取得了上郡,南方夺得了汉中,西方吞并了巴蜀。国势大发展。所以张仪对秦国帮助很大。第四位秦昭王。秦昭王留给我们今天如果说一说他,大家会感觉这个人是任人唯贤,达到了极致。他见到了来自东方的范睢。那么,范睢是魏国人,精通兵法,他在秦国游说的时候,被秦昭王发现了,秦昭王知道,这绝对是个人才,马上亲自驾车,当然不是他驾着,他坐着就到了范睢住的地方。这就出现了历史上很少见的,秦昭王在范睢跪了五次,请范睢留下,帮助秦国。五跪求范睢确实反映出秦国思贤若渴。也反映出当时士人,当时这些谋略家地位很高。所以这个事就成为一段佳话。那么李斯历数了秦国历史上这四位君主任人唯贤,不断引进东方人才的故事以后,就提到,说,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这些非秦国的客卿,有哪些地方对不起你秦国呀。那么假如这些国君拒绝客卿,那么,秦国能不能强大呀,所以李斯在这里特别提出来,没有人才,没有这些客卿,秦国不可能强大。我想这个话,对于秦王政触动很大。他一定也在反思历史,一定认为李斯说的话句句在理。第三层意思,李斯又用你秦王喜欢的东西都不是秦国的,做一个比喻,说什么呀,说你秦王喜欢的用的都是非秦国的,所谓的罗山的美玉,宫中的珠宝,你使用的骏马,你蒙在鼓上的那个皮,那是鳄鱼皮,扬子鳄的皮,哪一样是秦国的。可是你怎么对这些东西爱不释手,而对人才却要驱除呢。你是重物不重人。你这种态度怎么能够得天下,怎么能够治服诸侯,所以这就把秦国国君驱除客卿的错误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李斯又写了一段非常精彩,我们今天看也非常经典的话。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够成为巍巍的大山。河海不遗弃涓涓的细流,所以,能成为深水。而成就王爷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圣德。所以,地不分东西,人不分国别和地域。一年才会富裕丰足,鬼神也会降临福祉。这正是五帝、三王他们无敌天下的原因。这句话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只有吸引人才,国家才会昌盛,国家才会强大。才会像泰山那样地高耸,才会像河海那样地深。所以,这句话说明看到了李斯对问题的看法是非常地准确的。解说:李斯被迫离开秦国,却在离开前上书秦王,立谏逐客。充分表现了李斯对被驱逐的不甘心。《谏逐客书》虽然短小却精悍,旁征博引,字字珠玑,李斯既是为自己,为所有秦国的外国宾客辩解,同时,更是在向秦国的人才制度,进行抨击。那么,李斯的上书能否打动秦王呢,看了李斯上书的秦王嬴政,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孙立群:那么李斯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他的真知灼见,打动了秦王,秦王收回了逐客令,宾客又在秦国得以安身。李斯得到了秦王特殊的赏识。从这件事以后,秦王给李斯又升了一级官,这个官可是大官,叫廷尉。大家看秦国的官制,到了秦朝,都可以看得出来,三公最高。下面是九卿,九卿里面廷尉的地位非常重要,主管刑法,狱讼。他可以和三公在一起议事,所以,李斯这时候可以说是真正成为朝廷的高官了。而李斯这个高官完全凭借着自己对问题的深刻的见解,是自己凭本事得到的。所以一言可以兴邦,这件事不仅纠正了秦王的错误,而且他使我们了解到战国时期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王的这个道理。李斯在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人才问题,是战国的一个诸种问题当中,最大的问题。我们现在常说,战国,打仗、改革、发展经济,但是大家会发现,战国各国哪个国家发展,哪个国家成就事业,都是和人才的支持有关的,从战国开始到战国结束,基本上可以讲,就是人才不断流动,人才不断支持某一个国家,来演绎这个战国历史的过程。为什么他们这样思贤若渴,我想战争的局势,你不这样,你就不行,你就亡国。所以,礼士、重士、贵士成为当时的风气,而那些士人可以说是就感觉找到了自己最适合施展才华的舞台。到一个国家宣传自己的主张,和则留,不和则去。无所谓。当时流传着一句话,这是孔子说的,但是到战国发现这句话成为人们普遍都认同了,叫做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那时候都争着到各国各地去宣传自己主张。如果你还在家里面,留恋自己的那一点所谓的故土,留恋自己的家乡,不是个士,你是士吗?外面去。所以这就是时代造成的。正是由于有这种社会风气,所以形成了百家争鸣,才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人才济济,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在这个时期是集中地闪现了,所以给我们留下了我们今天还在研究的思想宝库。解说:李斯从郡县小吏到三公九卿,终于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李斯的聪明才干,以及为实现梦想所做出的努力,然而,李斯虽然力谏秦王重视人才,留住外国客卿,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的时候,李斯却因为一个人而做出了一件为后世所不齿的事情。这究竟是什么事情呢,这个人又是谁呢?孙立群:就是陷害他的同学韩非。韩非可不是一般的人,我们现在讲,讲中国战国时期的法家,有许多,从战国初期到战国后期,但是讲到韩非,我们用这一句话来评价他。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在韩非身上都融为一体了。所以韩非,在中国的法家思想上,他占据了高位。那么这个人文章写得棒,但是,他口吃。说话不太利索。也许正是由于口吃,使得他的文章写得非常深刻。那么,公元前236年,李斯奉命出使韩国,想说服韩国投降,当然这个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他在韩国见到了韩非,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应该是贵族出身。老同学相见,韩非把自己的文章给了李斯。其中有《孤愤》,有《五蠹》这些代表作。李斯把这些文章带到了秦国给秦王看了。秦王嬴政看了以后,佩服得了不得。他说嗟乎,哎呀,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这个话我们听着,感觉到邪乎,就是说没看见人,光看见文章就爱部释手,感慨,我要是与他能够交往,我死都值了。说明韩非的东西太适合秦王嬴政的思想。可是秦王嬴政不知道韩非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个古人了,后来李斯说,这是我的老同学。秦王嬴政太高兴了,马上,把韩非给咱们弄到手,怎么弄,发兵打韩国。打韩国没有别的条件,就一个条件,你把韩非给我,我不打。这实际上也是思贤若渴,这就是不择手段地要得到他喜欢的人才。大家想,韩国哪打得过秦国。韩王一看,别打了,不就要韩非吗?去。结果韩非就这样到了秦国。那么韩非为什么这么顺当地就让韩国的国王给送到秦国,我们说两个原因。第一,韩国不是秦国对手,为了一个韩非,要是把他的国家打得七零八落,太不值了。第二,韩非主张在韩国变法,在韩国任用贤能,韩王不接受。致使两个人的关系不是特别好。所以他就把韩非送到了秦国。那么韩非到了秦国,发生了什么事啊。我们会发现,李斯的劣根性暴露了,李斯感觉到自己才学上不如韩非,他怕韩非来了,占领他的位置。小人之见,于是他在秦王面前说韩非坏话,他说,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现在大王要吞并各国,韩国是咱们的打击对象,那么韩国的人到了咱们国家,他一定不帮助秦国,而想着韩国。这是人之常情。那么,你把他留在这儿,这等于咱们国家不利,不如给他来个罪名,依法给他处死了,太狠了,李斯我们一开始就说,这个人心里内心深处是很见不得人的。同窗同学,而且看起来他们两个人都是同时生于公元前280年,同年生的,同窗好友,他就给下这个圈套。结果,秦王政认为可以,既然他是这样的,就把他关起来,这样,韩非下狱。韩非说话又不利索,他想见秦王,没人给转达,李斯又在这个时候,派人给韩非宋了毒药,他想置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