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文论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导论一.回到马克思1.不能被狭义地修饰成一种原教旨意味,误导读者形成一种错误的理解。这不是唆使人们脱离现时代,无视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回到过去的书本,停留在对文本进行一般的考古学诠释上,而是要重建我们从未曾抵达的全新的历史视域,以使我们真正有可能重新构建马克思的开放性和当代生成。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宣传、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初期,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装入一定的常规的阐释体系和框架之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着某种合理性的。但是,这种方法毕竟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难以体现该学说的理论本质,也有悖于作家本人初衷,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回到马克思”或“重读马克思”,“回到”和“重读”是有区别的,“回到”概念有纠偏的性质,“重读”概念则强调温故而知新,不过“回到”也是倚重“重读”的,是一种重读性的“回到”。3.“马克思是一种方法,而不是教条。”它为我们观察文艺问题提供了一个出发点,一个指南,而不是标签,公式。回到马克思是要超越材料的堆积阶段,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表达这一问题的“自己的方式”,提出有原创以为的思想和理论,这就是“回到”或“重读”马克思的目的所在。第一章一.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写于1842年初。这是马克思的第一篇反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和代表德国封建反动势力的思想统治的政论性文章。普鲁士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用行政手段,对精神生产进行检审,对带有异反倾向的著作和作品加以封杀。为了赢得发表进步思想的自由和权力,马克思对普鲁士政府的文化专制和文化禁锢主义政策进行了严正的声讨,撰写的这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呼吁解除书报检查令。二.对“风格就是人的看法”的看法。(论)风格就是人:这是马克思援引18世纪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的话。马克思据此说明,风格是作为写作主体的人的精神个性,反映着作家的心灵世界内在的独特的意向和质态。每个作家都应当有“自己的风格”和“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我有权利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的,这些手稿反映了当年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综合性阐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马克思在《手稿》中所阐发的思想,不仅直接为《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三.康德的“美的理想”的理解(论)”最高的范本,鉴赏的原型,只是一个观念,这必须每人在自己的内心里产生出来,而一切鉴赏的对象,一切鉴赏判断范例,以及每个人的鉴赏,都是必须依照着它来评定的,观念本来意味着一个理想性概念,而理想本来意味着一个符合观念的个体的表象,因此那鉴赏的原型(它自然是筑基于理性能在最大限量所具有的不确定的观念,而不能经由概念,只在个别的表现里被表象着)更适宜于成为美的理想。第二章【生产与消费】(不知道是生产与消费还是文化生产与消费,到时看她怎么问)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生产与消费的“互动”从生产环节来说,生产生产着消费:⑴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3⑵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⑶生产创造出消费动力。“艺术的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钢琴演奏者生产音乐,满足我们的音乐感,不是也在某种意义上生产音乐感吗?从消费环节来说,消费消费着生产:⑴产品在消费中得到最后的完成⑵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和目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巴黎对通俗喜剧和小说的极大爱好促使从事这些创作劳动组织出现。一.文学生产与消费文学生产指文学创作活动的社会过程,文学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学消费是指购买并阅读文学作品以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文学欣赏与文学接受。狭义的文学消费指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之后,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或欣赏。1.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时代性马克思:“说到生产,总是指任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2.当代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两重性(“润笔”为例---艺术生产的两重性)当代文学消费具有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两重性。一方面,文学作品作为精神产品,能够使消费者感受到精神感染和教育;另一方面,文学产品具有一般物质产品的特点,需要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拥有才能实现消费。当代文学生产作为精神生产活动,创造着满足公众审美文化需求的精神产品,具有物质生产所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生产活动也是具有产业属性,能够为文学产品的创作者,出版发行者带来的商业利润。艺术生产既包括观念性的精神生产,又包括观念载体的物质生产在这里,演员对于观众来说是艺术家,但是对于自己的企业主来说,是生产工人就文学作品而言,它首先是精神生产的产物,那么它就不是商品,但是文学作品有需要以物化形式出现在社会上。3.当代文学生产与消费的新特点当代文学生产的新特点:生产规模大,受众群体广大,文化品位趋向通俗化,依托文化市场运作等。当代文学消费的新特点: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的额反作用越来越大、文化消费的快餐化趋向明显、文学消费出现“夸示性消费”现象等。二.马歇雷对艺术“创造”论的批判那些认为作家或艺术家是创造者的主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主张,在人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中,人以一种外在自身的律令超越了自身的功能,获得了所谓的权利。个体通过自我本质之源的界定,魔法般地变成了自己的立法者,艺术并不是人的创造之物,它只是一种产品,生产者也不是以创造为中心的主体。它只是一个场景或一个系统中的某个因素。毫无疑问,在批评作家评论作品之前,作品就必定生产出来了,“当然不是靠魔法生产,而是由真正的生产劳动来生产”。任何创作本质上都只能是一种生产。然而,形形色色的创造理论都忽视了作品的制作过程,它们对生产不作任何解释。而认为创造要么是一种永不衰落的力量,要么创造是因觑见了突现的神灵,然后出现的一种奇发文思、顿悟真义、有如神助的神秘状态。这两种情况的任何可能的解释实际都已变得不可能。前者等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后者对所发生的也显得吱吱唔唔。所有认为人是创造者的观点都将导致这样一个真知的泯灭,即‘创造过程’准确地说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种生产。三.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p1851与反映论相比:艺术生产论,仅指艺术家头脑中的思维活动,而艺术生产论则可以说既包含了艺术生产的主体和客体,又包含了艺术生产的目的、手段、产品、产品的价值、产品的消费,更为重要的是艺术生产所表达的过程,即生动的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普通联系和不断发展着的。2与创造论相比:艺术生产概念的确立,不但指明中间环节,而且突出了文学艺术活动的“生产”的特性。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揭示了艺术的整个活动过程的生产——加工(即创造)的特性。(生产特性)3艺术生产论提出的结果是,它使文学艺术从神圣的形而上的王国回到了劳动创造美的现实世界。它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艺术理论脱离艺术实践的大毛病,克服了主要从静止的观点,主要从创作成果(作品)去看问题的缺点,而是更把艺术当做一个感性生活过程来考察。风险:拜金主义风气、商人操控、作家见利忘义、有钱人掌握话语权、“市场语境”【在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论使文艺在经济方面的实践性得到了合理的阐发和张扬。被意识论为核心的形形色色的文艺观长期忽略的艺术的市场交换价值,在艺术生产论体系中得到了“合法性”认同。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艺术创造和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包括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和艺术品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意义和作用,都不应该也不可能用金钱来衡量。艺术田家,真正的艺术品是民族的宝贵财富,真正的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艺术家和艺术生产推向市场,风险很大。当下文学、戏剧、哲学、音乐、绘画等等所面临的危机:一是全球化正危害各国的文化传统;二是艺术生产的日趋商业化使得艺术品成为追求大众效应的低水准伪文化的牺牲品。无孔不入的商业化色彩对传统艺术生产的全面覆盖使当下艺术生产在商业中失去了自我,传统艺术的价值体系已被解构,至少在绝大部分大众文化的场所中,传统艺术生产中视为轴心的道德理念被放逐,作为传统艺术品灵魂的道德属性也已为极度的感官享受所吞噬。近20年来铺天盖地的“泡沫文化”的疯狂生长及其随后神话般地纷纷破灭,给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敲响了警。】四.以希腊神话,不朽魅力,说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性P1851.艺术发展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马克思揭示了两个层次的不平衡。一是艺术发展的繁荣状况与一般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二是某种艺术形式(种类)与整:个艺术的一般发展之间的不平衡。2.希腊神话和史诗是特定时代的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彼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人们只能有“神话地对待自然的态度和一切把自然神话化的态度”。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一般的物质文化状况产生了人们这种特定的精神需求和可能的心理满足。希腊神话和史诗就这样应运而生,并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从人类历史进入文明(阶级)社会,艺术作为社会分工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定形式而出现之时起,希腊神话这种古典艺术形式就不会以划时代的雄姿再现于历史舞台,因历史不会重复,需要和产生它的社会物质基础已经根本变化、发展了。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艺术和新的艺术形式。3.为什么希腊艺术和神话、史诗至今仍有不朽的魅力?人们知道,希腊艺术是在古希腊神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说来,作为精神生产特殊部分的艺术分为理性观念和感性表现两部分。优秀艺术作品,往往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和巧妙结合。作为感性表现的生动的典型,形象和相应的创作技巧,往往具有长久的感染力而停留于人们的印象和记忆中,甚至具有永久的魅力。艺术美有历史的廷续性,它的意义和价值不因源生它的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的消失而消失。由于艺术的生命即魅力均在于真实,人类有求真、求美、求知、求善的社会本能或天性,因此,在精神上再现人类童年的天真活泼,好胜爱美的性格的艺术品,对成人和人类的成年时代有吸引力,使人感到某种欣慰、启迪和精神上的满足。4马克思在本文中既揭示和说明了物质生产根本上决定艺术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艺术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客观性,还揭示和说明了艺术发展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的方法论原则。第三章一.意识形态定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概念之一,也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经常使用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的德.克拉斯提出。德语的Idelogio一词由马克思创制,最早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在马克思看来,从本质上说,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思想的体现。它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化的形式,借此达成遮蔽或歪曲现实关系的目的。二.艺术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论》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使用(意识形态批评)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一词的使用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描述性的即不带任何价值评价的色彩一是否定性的即带有价值评价的色彩四.伊格尔顿“形式的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突出了文学再生产意识形态的特殊方式----审美意识形态。作家以文本的形式结构表述诸种社会矛盾、冲突和阶级冲突,生产出意识形态。有两层含义:它首先标示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生产方式的特性,恰恰在于文学的审美形式;其次,文学常常能把真实的关系重新编码,转换为审美想象关系的暗码。五。伊格尔顿:“文学是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言论阐释了六大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和文本。文学阐释的目标就是去发现文本结构中诸范畴的复杂关系。简言之,即是解释出文学文本和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关系。一般的社会意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