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第六部分 作文 第一章 题型二 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两步骤”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题型二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两步骤”第六部分作文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相关知识(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只不过与传统材料作文相比,增加了任务驱动的指令,明确要写作的任务。(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1.指令性指令性就是作文的写作任务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写作的针对性更强,作文导向十分清晰。(1)体式指令,指令写成什么样的文体;(2)内容指令,指令写作内容是什么;(3)思维指令,指令问题的焦点,写作的着力点;(4)对象指令,指令具体的问题。2.矛盾性作文材料要给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或矛盾性的问题,然后要求考生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由于出现了一个对立性、矛盾性的情境,那么,就需要考生进行探究,探究就是对作文内容做深入探讨、认真研究。作文的探究性是要围绕作文材料中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加强了对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引导。指令性和矛盾性是制题的要求。3.权衡性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权衡”是审题的关键。4.辨析性辨析性或者叫思辨性。如果说“权衡性”还是在审题阶段,其中当然也会有辨析,而“辨析性”,还主要体现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辨析性”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特征。符合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要求,也是高考作文未来发展中研究的重要内容。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文章写作的一个切入点。5.比较性不论是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还是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都需要比较、辨析,而且是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是写作的关键。多维度地比较论证说理比如从贡献、价值、意义、社会需求等角度进行比较论证。这样的题型,往往作文材料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则,就更需要比较说理论证。写作的重点是说明选择的原则、理由,在强烈的对比中,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论点,凸显自己的观点。(三)“任务驱动型作文”与“传统材料型作文”的区别区别点任务驱动型作文传统材料型作文说理要求就事论事,议不离事,依“事”说理,呈现思维的深化空泛议论,从材料理出话题或观点后,可以脱离材料纯议话题或观点说理范围专论一点,集中精力说清议透一点面面俱到,广泛议论,但没有一点能说清议透说理态度入情入理不偏激,深入地阐述理由,文明交流简单论证,粗糙表态,封闭的自圆其说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试题结构一般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由“题干”“材料”“导语”“任务”“要求”和“提示”六个部分组成。1.“题干”是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它的作用是强调“读材料”和“写文章”的关联,并对文章篇幅提出了基本要求。“材料”二字的出现,预示着此次作文是材料作文,在作文题题干中出现“阅读”这个与“写作”相反相对的字眼,意义非同小可。“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在语文生活和现实生活中,二者相互促进。在考场作文时,“写作”是目标,是结果;“阅读”是过程,是工具。在考场上,不把材料读懂、读深、读透,就难以写出好文章。2.“材料”是指“题干”下面的一段文字,它取材于近期的社会新闻事件,体现了时代性、即时性、现实性。材料作文的材料是思考的原点,是思维的出发点,是选择写作角度、确定立意的依据。3.“导语”是指“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这样的话。导语起到了“搭桥”“定向”的作用。它在“材料”和“任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将思路引向对“以上事情”的看法,这个导语,以设问的形式出现,意在激活思维、激发思考,为完成写作任务备料、奠基。4.“任务”是指写作任务。即对某现象(事件)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思考或感触,有时还有形式上的任务,如写一封信,给特定人、特定群体或社会公众等,无论形式或内容,都要满足,才算完成写作任务。5.“要求”是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这里不仅强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尤其强调在“选角度”“定立意”时,要“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材料中的相关事件互相联系、互为背景。考生只有“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只有对材料进行总体把握,其思维和作文才能不“顾此失彼”,才能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才能不留下破绽和漏洞,才能严谨而可信,才能彰显其逻辑性和思辨色彩。6.“提示”是指作文要求后面的提示语。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考生写信前要先明确收信人,可在标题、称呼和正文中明确,并保持其一致性。试题规定了写信人,提示道:“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在考场上,仓促之间,有些考生把“明华”误作小陈(老陈女儿)的名字,所以,就以小陈的身份和口气去写信。这背离了命题的初衷,属于审题失误。统一写信人,是为了“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这是对考生的警示,甚至可以说是警戒,这是实现考试公平的需要,需要每位考生的配合。三、“两步”搞定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第一步,解读要求指令,明确任务。任务型作文要求全面读懂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抓住材料的一点就开始作文。任务型作文往往在材料中出现多个人物、多种看法,它们的关系往往是相同、相反、相对、递进等等,考生必须对每一个都做出准确的分析、评价和概括。任务型作文的审题立意有点像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对于材料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观点,都要逐一分析、比较,求同求异,辩证思考,以便于立论。同时,这种材料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第二,关涉的人物或问题不止一个,而是几个或几类,这就使“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第三,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性。正因为材料的多元性,立意时需要对材料涉及的多个人或问题做出选择,明确写作的任务。第二步,多向发散,深处挖掘,做出选择,确定立意。多向发散就是对要求中的任务材料多方面发散思维,选择自己有想法的点,进行深入挖掘来立意。立意时切入口要“小、新、深”,便于深处驱动写作。因为写作时要展现选择的原因和权衡思考的过程,去挖掘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等。因此立意思考时要“小、新、深”,具体立意时可以借鉴多材料作文的立意方法。下面以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为例,谈谈任务驱动型作文由“任务、要求”引领审题立意的方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第一步,2017年全国卷Ⅱ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任务也非常明确,“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第二步,对于这样的材料作文的立意,考生需要先对每一则名句内涵加以把握: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立意:自强奋发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立意:家国情怀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立意:坚持自我、豁达自信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立意:开放进取、提升境界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立意: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立意:敢于担当、责任、豁达自信立意时可以借鉴多材料作文的立意方法:(1)找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进行立意,如:以①⑤为基础可立意:自强奋发、敢作敢为。(2)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①③④⑤为基础,可以立意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以②⑤为基础,可以立意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以③⑤⑥为基础,可以立意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等等。还可以将六句并列齐观来立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传承与生生不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等。[跟踪训练](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第一步,解读要求指令,明确任务。从十二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从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有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此外,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类、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第二步,多向发散,深处挖掘,做出选择,确定立意。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但需要先深挖每一个关键词背后隐含的深意。单独立意:(1)一带一路:隐含了富强、创新、自由、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方面的立意。(2)大熊猫:隐含了友爱、开放、创新、协调、绿色、生态保护等立意。(3)广场舞:隐含了健康、追求、和谐、文化等立意。(4)中华美食:隐含了饮食方面的传统文化、创新、共享、健康、绿色等立意。(5)长城:隐含了文明、传统、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