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技法——线描钟楠•中国画是极富民族特色的,它的美表现在整幅作品的各个方面。“线”是中国画中的主体,是美术家造型和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线条的感以及艺术的美感在中国画中独具特色的。是抽象的还是写实的,它的艺术魅力都是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一、原始社会•以彩陶艺术为代表,中国原始社会制陶工艺达到很高水平,其纹饰种类繁多,主要有绳纹,锯齿纹,漩涡纹,方格纹,三角纹等。还有复杂的人面纹,鹿纹,花草纹,舞蹈纹等。器型精练朴实,浑厚大气。二、秦汉时期•绘画出现了马王堆彩绘帛画。•人物龙凤图辛追墓出土帛画三、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期,佛教艺术传入中国。陆续开凿的石窟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文人画家参与绘画。使绘画实践及理论都有很大的提高。中国绘画的样式和风格已经相当成熟。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五代•隋代美术继续在佛教艺术的方向上发展,产生了很多绘制宗教壁画的名手,同时卷轴风行于世。较为重要的画家有展子虔,董伯仁和郑法士。•唐代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最为灿烂,无论是雕塑,建筑,装饰,绘画还是书法艺术各个方面都蔚为壮观。尤其是人物画,是中国美术史至今惊人撑到的高峰。接触的画家有画圣吴道子,阎立本,王维等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宋朝时期•宋代的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这与宋代的帝王及宗室子弟多具艺术禀赋、修养、兴趣有关。南宋虽偏安江南,但在绘画上却依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宫廷绘画仍是当时绘画发展的主流,江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南宋绘画别具自己的特色。山水画从北宋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变成了用笔简括、章法谨严、高度剪裁的边角特写。人物画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状貌及动人的情节,注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花鸟画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而千姿百态的西湖画更显示了南宋画的特色。其时的文人士夫画在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探索上亦有较大的贡献。北宋时期•李公麟五马图卷南宋•梁楷•元、明、清时期的线描技法上也有一些创新,但基本上是以李公麟开创的“白描”形式为基础。•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民间画”“院体画”到“人文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十八描法•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三、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淡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五、曹衣描: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其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受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六、钉头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七、橛头钉描: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线条粗而有力。•八、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九、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梁楷《六祖劈竹图》用之。•十、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亦大。•十一、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十二、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十八描中无兰叶描。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吴道子用之。•十三、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十四、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明代唐寅作仕女图多用。•十五、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的笔法。用笔粗,一气呵成,一笔中有墨色变化。大多只画个外轮廓,用笔简练到极致。•十六、枯柴描:水墨画笔法。用笔粗,水分少,类似皴法。用笔往往逆锋横卧。•十七、蚯蚓描: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用篆书笔法,圆转有力。•十八、行云流水描:表现软而弯转的衣纹。•1、游丝描类•特点:行笔慢,多以中锋出之,压力均匀,线性始终如一,变化较少。铁线描、曹衣描、琴弦描皆属于这一类。它的代表作者是顾恺之。•2、柳叶描类•特点:行笔快,变化多,压力多在线条的中段。枣核描、橄榄描、行云流水描均属之。它的代表作者是吴道子。•3、减笔描类•特点:行笔快,多用侧锋,与纸面压擦力大,压力多集中在线的一段,而又由线到面,线性变化大。竹叶描、枯柴描等皆属之。梁楷最喜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