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石家庄质检一)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C.左迁是贬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4.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或十二年。•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B.出,是京官外调,除是授予官职。•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A.《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B.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C.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D.世祖章皇帝:“世祖”是皇帝的庙号,“章”是谥号。•B.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8.(2014·大纲全国卷)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B“南面”语出“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一句,前文又有“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之言,结合语境,可以看出“南面”在此处为宾语前置句,意为“面南”,即称帝之意。•9.(2015高考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D(错误在于“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而是被“预定”,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皇储、储君”)•10.(2015年高考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只有嫡子中的长子才是继承人)•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D项,“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B.“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C.“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C(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13.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吏部尚书兼侍讲”“擢进士第”“寻改使浙西”中“除”是任命,“擢”“改”是升职的意思。•B.“与诸生言”中“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C.请老,告老,指官吏因为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也称“乞骸骨”,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致政”“休政”等。•D.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又称为“成均”“东序”“右学”,隋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A(改是调动官职”)•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D(《论语》不是“六经”)•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的儒家学派不同。•B.《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D.“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D(“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A(“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古时汉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束发是男子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C(“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从“薄父死山阴”的交待来看,薄姬的父亲不是官宦,也不是读书人,只是个普通的百姓而已。•B.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C.霸陵,汉孝文帝刘恒陵寝,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河上有桥,名灞桥。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灞桥两边杨柳掩映,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D.《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C灞桥折柳送别是唐朝的习俗。•19.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B.“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中“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的宗教人士,对年长的当尊称悬壶、法师、师父。•C.“赠卫大将军”中“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D.“诏班乐府”中“乐府”是音乐行政机关,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等。•B.“悬壶”,即悬壶济世,人们对医生行医的尊称。•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B.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如文中的“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熄的年号。•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B【解析】一个皇帝的年号可以有一个乃至多个。•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