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无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自然、无为自然一、何谓“自然”?“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史记·太史公自序》)——“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二、自然、因循与“人为”:河伯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三、《老子》中的“自然”:“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7章》)[1]很少发号施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诗经·击壤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1]。”(《51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2]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章》)[1]不加以干涉,而让万物顺任自然。蒋锡昌说:“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即在于不命令或干涉万物,而任其自化自成也。”[2]补救。四、对老子“自然”的思考(1)、“自然”的理论预设——原初自然状态的完美与儒、法家的对比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尽心上》)荀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荀子·性恶篇》)韩非子:“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韩非子·心度》)“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六反》)(2)、老子“自然”说的目的——人为造作的过分,自然本性的扭曲(3)、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自然”和“人为”很容易区分吗?——人自然要求好的东西,这是人为吗?无为一、所谓“无为”:“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史记·太史公自序》)“无为”和“有为”二、提倡“无为”的原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57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75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才货有余,是谓盗竽。”(《53章》)三、《老子》中的“无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2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7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43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四、儒家之有为与道家之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王阳明)“我们既赋有经纶创作之才,既赋有物蓄制裁之能,便要发用此诸种才能,使社会成为文物粲然、合理整备的社会,使人们得到趣味深长、内容丰富的人生。”“人,本来只知生理的顺遂而已,但我们却须把我们的内容超越于生理之上,我们不仅求生,而更要为正义理想而奋斗。”(张起钧,86)道家与此不同,道家不希望把人从万物中区别出来,所以庄子要“齐万物”,他们并不认为人比万物更高,而是希望人不要把自己从万物中区分出来,他希望人能与万物自然而融为一体,所以荀子批评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思考:人怎么能不把自己从万物中区分出来,人如果仅仅像动物那样活着有什么意义?可是我们同样可以问,如果像动物一样活着,也可以很好的话,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不是可以获得很好的启示吗?人总是汲汲于功名利禄,总是希望自己不同凡响,总是希望高高在上,总是要为一些所谓的价值和意义去努力和奋斗,可是这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晋幸灵者,豫章建昌人也。……尝使守稻,群牛食之,灵见而不驱,待牛去乃往理其残乱者。其父母见而怒之,灵曰:“夫万物生天地之间,各欲得食。牛方食,奈何驱之!”其父愈怒曰:“即如汝言,复用理坏者何为?”灵曰:“此稻又欲得终其性,牛自犯之,灵可以不收乎!”儒家、法家的无为儒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法家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