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湘雅三医院中医科肖岚教学目标1.掌握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2、了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本次课重点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内容。五行学说的概念及生克乘侮规律。中医与哲学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表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是在医疗实践经验不断丰富的基础上,与古代自然哲学相结合的结果。而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医学与古代哲学思想的融合,是医学与哲学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典型范例。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祖国医学的理论指导中医理论——阴阳学说的巨大载体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既对立,又相互联系。二、阴阳的基本特征: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称为“阴阳之征兆”。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三、阴阳的属性特点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概念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而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之中。阴阳的相关性:指这些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同一统一体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而不能是毫不相干的。阴阳的相对性:(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阴阳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3)因比较对象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三、阴阳的属性特点四、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四、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因为相反导致相互制约。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例如水与火。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阴↑→阳↓,阴胜则阳病;阳↑→阴↓,阳胜则阴病。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1、阴阳对立制约四、阴阳的相互关系2、阴阳互根互用互根:阴阳双方互相依存,互为根本。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例如人体的气血关系,气能生血,血能化气。2、阴阳互根互用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亡阴、亡阳)而死亡。如果人体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就会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四、阴阳的相互关系四、阴阳的相互关系3、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根本原理是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第一类是由阴阳对立制约导致的阴阳互为消长:此长彼消:由于制约较强所致的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如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此消彼长:由于制约不及所致的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如阴虚火旺,阳虚阴盛。四、阴阳的相互关系3、阴阳消长平衡第二类是由阴阳互根互用导致的阴阳皆消皆长:此长彼亦长:由于互根互用得当所致的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如补气以生血、补血以养气、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此消彼亦消:由于互根互用不及所致的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如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四、阴阳的相互关系4、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使事物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转化的条件:“重”或“极”。)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转化的形式(2种)渐变: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即属于“渐变”的形式。突变: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四、阴阳的相互关系四、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是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阴阳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脏腑形体分阴阳:背为阳,腹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心、肺为阴中之阳,肝、脾、肾为阴中之阴。心、肾又可分阴阳。经络系统分阴阳:阴经阳经,阴络阳络。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物质为阴,功能为阳(相互对立);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反映,“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互根)机能活动的产生需要消耗物质(阳长阴消)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又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阴长阳消)。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此产生了邪正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以阴阳的对立制约来阐释的病机和治法阴阳偏胜:阳胜则热→(外感)实热证→热者寒之;阳胜则阴病→实热兼阴虚证→清热兼滋阴;阴胜则寒→(外感)实寒证→寒者热之;阴胜则阳病→实寒兼阳虚证→祛寒兼温阳。阴阳偏衰:阴虚则热→(内伤)虚热证→滋阴制阳(阳病治阴)阳虚则寒→(内伤)虚寒证→补阳消阴(阴病治阳)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以阴阳的互根互用来阐释的病机和治法阴阳互损: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补阴兼补阳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补阳兼补阴阴阳亡失:亡阴:阴气亡失→阳气随亡→亡阳→阴阳离决亡阳:阳气亡失→阴气随亡→亡阴→阴阳离决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以阴阳转化来解释病理变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用于疾病的诊断(1)分析四诊资料色泽分阴阳气息分阴阳动静喜恶分阴阳症状分阴阳脉象分阴阳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色――阳:黄、赤、鲜明(2)声音――阳:宏亮高亢、呼吸有力;(3)症状――阳:热躁动为主要表现;(4)脉――阳:浮、洪、滑、数;(1)色――阴:青、白、黑、(2)声音――阴:声低气怯、呼吸微弱(3)症状――阴:寒润静为主要表现(4)脉――阴:沉、细、涩、迟4、用于疾病的诊断(2)概括疾病证候八纲辨证: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分析归纳药物性能:四气:寒,凉→阴温,热→阳。五味:酸、苦、甘、辛、咸辛味有发散之性,甘味能滋补与缓急,淡味有渗泄作用,酸味能收敛,苦味能降能坚,咸味能软坚和泻下。故将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升降浮沉:升,浮→阳沉,降→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7、指导防病养生:使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与天地间阴阳变化保持一致,维持内外环境的统一,不出现阴阳偏盛偏衰。养生的原则:“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养”。第二节五行学说五行的基本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五行的生克乘侮1、五行的特性木:有生长、升发、调达、舒畅的特性火:有温热、升腾、明亮、化物的特性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金:有收敛、肃杀、下降、清洁的特性水:有寒凉、滋润、下行的特性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取象比类法:又称直接归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如肝气的疏泄条达之性与木的特性相类,肝属木。其他以此类推。推演络绎法:又称间接归类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其他类推。肝木目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表1-3)。五行的生克乘侮包括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四个方面。相生、相克①相生:相生次序:木→火→土→金→水。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任何一行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关系。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②相克:相克次序:木→土→水→火→金→木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任何一行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关系。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五行相生相克示意图相生、相克与制化③五行制化规律: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即是制化。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间的正常协调关系。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木火土金水五行制化示意生中有制:水生木,木生火,水又能克火;制中有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又能生金。五行相乘、相侮与母子相及1.五行相乘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土→水→火→金→木。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情况,相乘用于说明异常(病理)变化。火土金水木①所不胜过亢,对其所胜过度克制。(太过)如“木亢乘土”。②所胜过弱,其所不胜的克制相对过亢。(不及)如“土虚木乘”。③既有所不胜过亢,又有所胜过弱。(既有太过、又有不及)如既有木亢(肝气亢逆),又有土虚(脾气虚弱),出现“肝脾不和”。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五行相乘、相侮2.五行相侮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金→火→水→土→木。木火土金水①所胜过亢,反向制约其所不胜。(太过)如“木亢侮金”。②所不胜过弱,受其所胜的反向制约。(不及)如“金虚木侮”。③既有所胜过亢,又有所不胜过弱。(既有太过、又有不及)如既有木亢(肝气亢逆),又有金虚(肺气虚弱),出现“肝火犯肺”。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相乘与相侮的区别: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相乘与相侮的联系: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如木之过强,过弱)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关系母子相及3、母子相及①母病及子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