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6-1949一、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局势1、抗战后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2、抗战后的形势:美国——支持国民党,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建国,建立联合政府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反对内战一、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局势3、重庆谈判:1945年8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整个事件过程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蒋中正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毛泽东先生勋鉴: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蒋中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陶希圣:“……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可以做。”真实意图:争取时间准备内战,想把责任推到中共的身上,让共产党处于被动局面。“毛泽东果应召来渝,此虽威德所致,而实上帝所赐也。”——蒋介石8月30日的日记断定其人决无成事之可能,而亦不足妨碍我统一之事业,任其变动,终不能跳出此掌一握之中。”——蒋介石对毛泽东的评价.重庆谈判中“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手执一缕,绵绵不断……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竟绝不抽一支。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啊!”——谈判过后,蒋介石对毛泽东的看法谈判成果:《双十协定》1945.10.10内容:a、和平建国;b、坚决避免内战;c、召开政治协商会议;d、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的协议:一、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局势3、重庆谈判:1945年8月签署“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4、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5、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二、人民解放战争(1946.6~1949.12)国民党方面共产党方面军队数量430万人130万人装备情况有美国援助建立的空军和271艘舰艇、8亿多美元剩余物资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坦克和大炮,没有外国接济二、人民解放战争(1946.6~1949.121、战争爆发: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2(1)至1947年2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2)至1947年7月,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3、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转折点)挺进大别山:此战共歼敌8500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但是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但刘邓脱离后方,以弱击强,能够坚持到全局范围的战略反攻,这便是伟大的胜利。二、人民解放战争(1946.6~1949.121、战争爆发: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2(1)至1947年2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2)至1947年7月,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3、战略反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转折点)4、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歼敌47万,平津战役歼灭收编敌军52万,淮海战役歼敌55.5万,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基本解放长江以北地区。三大战役1、战争爆发:2、战略防御:3、战略进攻:4、战略决战:5、战争胜利(1)北平谈判: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解放战争全记录》1、战争爆发:2、战略防御:3、战略进攻:4、战略决战:5、战争胜利(1)北平谈判: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二、人民解放战争1、战争爆发:23、战略进攻:4、战略决战:5、战胜胜利:(1)北平谈判:(2)渡江战役:(3)解放南京:三、七届二中全会1、背景: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结束。2、召开:1949年春在河北西柏坡召开。3、内容: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1、国民党:统治腐败,军纪涣散,不得人心;在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中美关系白皮书》中,将蒋介石集团的腐败、昏庸、专制、无能一一历数,以说明国民党的失败是咎由自取,完全是自己造成的……四、解放战争中共取得胜利的原因1、国民党:统治腐败,军纪涣散,不得人心;2、中共:战略正确,官兵英勇善战;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四、解放战争中共取得胜利的原因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1、国民党:统治腐败,军纪涣散,不得人心;2、中共:战略正确,官兵英勇善战;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四、解放战争中共取得胜利的原因淮海战役中每日支前的民工达543万人。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意义:P80-81(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2)国际: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知识拓展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和两次对抗阶段第一次合作(1924-1927)第二次合作(1937-1945)两次合作背景对象力量方式纲领任务作用知识拓展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和两次对抗阶段第一次合作(1924-1927)第二次合作(1937-1945)两次合作背景帝国主义、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对象中共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中共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力量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阶层、各党派、团体及海外侨胞方式党内党外纲领新三民主义无任务反帝反封建反抗日本侵略作用是国民革命取得重要成果的保证是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知识拓展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和两次对抗阶段第一次对抗(1927-1937)第二次对抗(1946-1949)两次对抗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党发动内战发展趋势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的统治确立;中共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革命任务由反蒋转向联蒋抗日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结果随着1935年华北事变的爆发,民族矛盾上升成为主要矛盾,国共由对抗走向联合,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海峡两岸长期对立知识拓展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因素1、两党的阶级本质属性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可能合作;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关系就可能破裂对抗。3、国际环境影响:有利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能促成国共合作;反之,就促成两党对抗。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联合政府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