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犯罪心理的犯罪: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处罚、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包括1.刑法的犯罪2.违法行为3.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特点: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惩罚性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2.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3.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犯罪人: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三个基本条件:1.刑事责任年龄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3.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触犯刑法、应受刑法处罚)2.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3.不具备刑法学中犯罪人特征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格者以及精神病人理论任务:1.建立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发展和完善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犯罪科学的理论水平3.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内容,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实践任务:1.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2.为公安司法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知识,增强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提高办案质量3.为党和政府制定刑事司法政策,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献计献策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犯罪心理隐蔽性(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1.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犯罪嫌疑人提供依据。2.观察法3.调查法(访谈、问卷)4.实验法5.心理测验法6.案例分析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8.数量统计法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汉斯·格罗斯(奥地利)→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第三章犯罪心理与犯罪人的一班心理特征犯罪心理:(狭义)指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广义)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的总称犯罪心理、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的关系犯罪人是犯罪心理的载体犯罪心理的影响与支配下发生的,没有犯罪心理,就不会发生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的成分:1.偏倾性的心理过程2.不良的个性倾向3.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4.消极的心理状态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守法心理:指调节和支配犯罪行为人约束违法行为,实施守法行为的一系列心理因素的总称特征:(1)法律意识明确(2)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按照法律规范办事(3)有自我约束性和制动性(4)抗拒犯罪诱惑与胁迫的坚定性成分:(1)指向守法行为的人生哲学(2)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积极的道德情感(3)明确的法律意识(4)良好的自制力(5)守法的行为习惯(6)对刑法的畏惧(7)对利弊得失的正确权衡(8)通过合法途径能够满足基本物质与精神需要分类:积极的守法心理:自觉维护法律,模范遵守法律的心理活动消极的守法心理:畏惧法律的威严,被迫按照法律规范行事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区别1.作用不同2.内容不同3.根本区别在于犯罪动机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联系1.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互为基础,并相互转化2.心理活动的形式与遵循的心理规律相同3.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相同犯罪心理的特点:隐蔽性、层次性、结构性、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反社会性表现1.自我中心观念强烈2.反社会的需要、动机和目的,消极的人生观3.反社会人格4.不良的道德情感5.自我控制力低具有普遍性的犯罪学心理:1.“老实吃亏”心理2.“攀比嫉妒”心理3.“从众同流”理4.“补偿汇报”心理5.“浓缩人生”心理6.“孤注一掷”心理7.“法不责众”心理8.“偏激浮躁”心理9.“仇恨报复”心理10.“转世投胎”心理第二节.犯罪人的认知特征犯罪人的认知特征:(一)错误或反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扭曲的道德观,错误的法律意识(三)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明显的反社会意识(指因挫折而产生的仇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四)认知水平或认知能力的逐步提高,犯罪的智能化特征日益明显(五)思维活动以如何使作案成功而又能逃避惩罚为中心(六)错误的认知模式(七)使用犯罪隐语与犯罪同伙结识、交流和进行犯罪活动第三节.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特征情绪:指那种与机体需要(如食物、新鲜空气、性、避开威胁生命的情境等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最简单、最低级的体验。人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和两极性。基本情绪:喜、怒、哀、惧(生气、厌恶)情绪状态:心境(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一种迅速强烈地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情感:指认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生产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它包括道德观、美感和理智感。人的情感具有稳固性和倾向性。犯罪人的情绪、情感特征:1.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情感的累积爆发2.爱憎、好恶标准颠倒,缺乏仁慈和同情心3.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和易感情用事犯罪人的意志特征:1.多种意志品质并存(两重性)2.冒险、侥幸第四节.犯罪人的个性特征个性: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又被称为人格。特点:倾向性、复杂性、独特性、稳定性、完整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指个体具有一定能动性和稳定性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一)犯罪人个性倾向性的一般特征: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具有反社会性和犯罪性的特点。(1)精神空虚,一旦失去了刺激新鲜性,就感到厌倦无聊(2)不正当需要恶性发展,缺乏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3)兴趣低俗、庸俗(4)寄生观念严重,企图不劳而获,相信金钱万能,最求绝对的自由和性解放(5)最求放荡的生活方式,生活动机粗俗,动机轻率(6)具有自私自利倾向、暴力倾向和反社会倾向(二)犯罪人的需要特征:需要分类:1.生理需要,如吃喝、呼吸、排泄、休息、睡眠、安全、性等需要;2.社会性需要,如求知需求、爱的需要、交际的需要等。犯罪人的需要特征:(1)低层次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占主导地位,一个人的正常需要应当是健康的、积极的、平衡的。(2)恶性膨胀的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出于队里状态。(3)满足个人需要的手段必然是反社会的、犯罪的。三、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一)犯罪人的能力特征能力:指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犯罪人的能力:指足以使犯罪人成功实施犯罪活动并达到一定犯罪目的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犯罪人的能力特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综合性2.对已有能力的自动运用3.职业惯犯、累犯往往有一套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犯罪能力4.差异性(二)犯罪人的气质特征气质:指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根据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强度、速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特征的组合,就形成不同的气质类型:(1)胆汁质——“性情急躁,动作迅猛”;(2)多血质——“性情活跃,动作敏捷”;(3)黏液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4)抑郁质——“性情脆弱,动作迟钝”。气质类型犯罪特征对付方法胆汁质多实施暴力犯罪或激情犯罪激将法多血质多实施性犯罪、流氓犯罪或某些智能犯罪言语、思维反应要迅速,打乱他(她)逻辑规律;用证据说话黏液质多实施报复性犯罪或突发性犯罪沉得住气,稳打稳扎;用证据说话抑郁质多实施盗窃犯罪个强奸犯罪耐心诱导(二)犯罪人的性格特征性格:是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犯罪人的性格大多存在着某种缺陷,这种具有缺陷的性格特征,既是促进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犯罪心理,特别是犯罪人不良习惯的重要表现。1.对社会现实的态度方面犯罪人大多缺乏理想和远大目标,对社会存在的积极的或消极的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社会责任感、义务感,社会适应性差,常有偏离社会主导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倾向。对他人缺乏信任、冷酷无情、唯我主义。2.在自我意识方面犯罪人对我的认识、评价、体验方面,具有盲目性、幼稚性,看到自身的缺点,因而也不能按照社会标准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他们有的盲目自负、固执、逞强、武断、自以为是、放任自己、自律困难;有的则自卑、敏感、多疑、沮丧、悲观、沉沦,对生活和前途缺乏信心,大多数犯罪人自私、偏狭,只为一己的满足,全然不顾社会利益和他人痛苦。3.在情绪特征方面犯罪人大多情绪不稳,常有紧张焦虑感,行为冲动性强,自控能力差,好感情用事,报复心、嫉妒心较强,易产生挫折感,在一些暴力性犯罪人(如杀人、伤害、爆炸等犯罪人)和诬告、陷害等犯罪人身上,消极的情绪反应特征最为明显。4.在意志特征方面犯罪人在改正其不良思想意识和需要结构方面,意志力薄弱,自制能力差,随意性强,冒险、侥幸心理突出。5.在理智特征方面不少犯罪人理智水平低,思维狭窄,偏执性强,固执己见,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行为的社会意义以及后果。这在一些低智能者和对法律近乎无知的犯罪者身上表现较为明显。第五节犯罪人的心理状态:特点:1.时间性与持续性2.综合性3.外露性4.情境性异状态:应激状态、激情状态、醉酒状态病理状态:1.意识模糊状态2.意识朦胧状态3.意识谵妄状态4.意识错乱状态5.病理性半醒状态6.病理性恶劣心境7.病理性激情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一、主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遗传、年龄、性别、异常的生理化学因素心理因素:畸形发展的需要、有缺陷的情绪(1.不良的情绪的积累2.失控的情绪状态3.情绪障碍)异常的个性特征,智力高低,社会适应不良行为因素:1.经常参加错误的活动2.习惯性地选择不良行为3.习得并养成有害的行为习惯二、主体以外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宏观:不良政治,市场经济效应,消极社会意识,社会风气不正,不良文化,刑罚的负效应微观:家庭不良因素,学校教育缺陷自然因素:地域环境,季节与天气,生活周期情境因素:被害人的态度与行为,现场其他人的态度与行为,犯罪现场气氛,犯罪机遇第五章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第一节犯罪心理机制理论犯罪心理机制:指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方式和原理。一、内外化机制理论【内化机制】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的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外化机制】由犯罪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内化:就是个体经由语言、模仿、学习、实践等中介,将客观现实转化为主观映像,逐渐形成思想意识的过程。外化:指由主观的、内部的心理活动向外部行为活动的转化。不健全人格(人格缺陷):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因某种失误而形成的偏离社会规范的人格,一般从童年或少年开始,发展缓慢,且很难治疗,持续终身。犯罪意向(犯罪意图):指由于强度微弱而没有被个人明确意识到的进行犯罪活动的需要。犯罪意向的萌发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二、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理论外界刺激诱因(S)+内在刺激动因(O)=任何犯罪行为他人或自身的犯罪行为(R)=犯罪行为(或下一次犯罪行为)的刺激与反馈1.S—R法则2.O—R法则3.R—R法则三、量变质变机制理论不良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就是量变的过程。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量的变化,这一由量变到质变的度,就是看主体是否产生了犯罪意向。犯罪意向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质变的完成。有缺陷的社会化过程:不完全的社会化;错误的社会化四、四阶段(层次)论1.人格缺陷的形成阶段(层次)2.犯罪意识的形成阶段(层次)3.罪过心理的形成阶段(层次)4.犯罪心理的转化阶段(层次)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指人在潜意识中自动地进行克服“本我”和“自我”、“超我”冲突时所产生的焦虑,以保护“自我”的方法。一是积极作用,即暂时缓解痛苦和不安,或用正当的方式发泄冲动。二是消极作用,即进行自我欺骗,逃避现实。(一)合理化作用(文饰作用)责任的否定施害的否定被害者的否定非难者与非难江湖义气(二)投射作用指个人将他不喜欢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