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二、目的:三、措施:四、评价1.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3.改革的有利条件2.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1.缓和尖锐的阶级和民族矛盾,巩固北魏政权2.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促进北魏社会发展1、经济:2、政治:3、社会习俗:实行均田制、租调制整顿吏治、设三长制、迁都、废旧制改行汉制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改籍贯、通婚姻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知识体系一、经济二、政治三、民族文化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生产方式农耕化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经济的影响,当你发现这一系列墓葬壁画,从经济上讲你会得出什么结论?敦煌莫高窟中北魏绣品“佛说法图”残片,画面上绣有坐佛、立佛、男女供养人、多样的散花等,全图绣法娴熟,线条流畅。如果你们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在图书馆查到了这两张图片,从中他将获得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北魏时期的动物纹锦大市小市四通市北魏都城洛阳材料: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太和五铢北魏商业和贸易繁荣;鲜卑族逐渐汉化。小组成员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收集了所示的研究性学习材料,他这些材料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你能在材料中帮他找出依据吗?改革促进北魏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一、经济:1、农业:2、畜牧业:3、手工业:4、商业:品种、饲养、繁殖、兽医经验等丰富(1)生产工具得改进(2)耕作技术的提高(3)兴修水利(4)开垦荒地(5)经济作物的种植(1)丝织业达魏晋以来最高水平(2)制瓷业获很大发展,青瓷出现(1)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2)政府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2)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南梁大臣陈庆之到了洛阳以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洛阳伽蓝记》卷二你觉得是北魏洛阳的什么景象让南梁大臣陈庆之感叹不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繁荣;文化和制度的封建化程度。北魏政权的封建化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注:士族制度是萌生于东汉,形成于汉魏之际的政治制度。)士族制度在洛阳的的盛行说明北魏统治模式发生怎样变化?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转化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二、政治: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仿汉族官制、定律令、废酷刑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材料反映了北方鲜卑族哪些社会习俗变化?北魏人出行图衣着,出行等社会习俗的变更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材料反映了北方各民族文化生活出现什么现象?据材料你怎样认识民族融合的过程?各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汉人胡食画像砖北魏人出行图少数民族的胡床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三、民族:1、对鲜卑:2、对汉族:生活习惯封建化鲜卑优秀文化精华融入鲜卑族学习汉族: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汉族风俗是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生产特别畜牧业生产;服饰或风度融入鲜卑色彩。北魏建立统一黄河流域推动经济发展阶级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改革迫在眉睫推行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冯太后与孝文帝锐意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推动封建化推动民族融合单元小结“龙门二十品”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的称呼最早见于清代康有为所著的《广艺舟双楫》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随笔》。内容一般是表达造像者祈福消灾的美好愿望。它的书法艺术,是以汉隶和晋隶为基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杂糅各家之长而自成一体。既有隶书古朴刚健的风格,又有楷书端庄大方的神韵。代表了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极高成就,是“魏碑”体中的精品。魏碑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服饰上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生活方式汉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