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人际交往的形式主要内容:第一节人际沟通的概念和构成第二节人际认知第三节沟通的方式学习目的和要求1、了解人际交往的途径和方式——人际沟通的概念、基本构成要素。2、了解人际认知的概念、内容及对人际交往的影响。3、了解人际沟通的方式和功能,准确掌握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方式及技巧。第一节人际沟通的概念和构成一、人际沟通的概念关于人际沟通的定义很多。所有的定义虽然都有所区别,但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都认为,人际沟通是指交往双方在信息、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过程。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的途径和方式。二、人际沟通的构成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涉及七个基本的要素: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信息、通道、反馈、障碍和背景。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几个要素在沟通过程中的作用。1、信息发送者信息发送者是指具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他们启动沟通活动,选择沟通对象,并决定沟通的目的,因而是整个过程的决定者。2、信息信息是信息发送者试图传递给对方的意图、情感。信息要转换为符号传递。在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也最常用的是语词。3、通道通道是指沟通信息所采取的方式。通常的沟通方式有面对面的沟通—言语沟通和身体言语沟通,以及以各种媒体为中介的书面沟通—电视、广播、电话、报刊、计算机网络等。但是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4、信息接收者信息接收者是接受信息的人。他们在收到信息后,经过自己的分析处理(即译码的过程),了解信息的内容和意义,并做出反馈。5、反馈反馈是对信息所作出的反应,它反映出对原信息意义的理解,使沟通成为一个互动的过程。要注意的是,反馈是双向的,沟通的每一方都在不断地将信息回送给另一方,因而双方都可能是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6、障碍在沟通过程中,会由于一些干扰而导致出现沟通障碍。导致沟通发生障碍的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客观障碍—外界环境、文化差异、社会地位差别等;主观障碍—认知障碍、性格障碍等。7、背景人际沟通总是在一定的背景(心理学上又称为“情境”)下发生的,它包括:物理背景;心理背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沟通背景会对沟通的结果产生影响。信息编码传递接收译码理解传递者接收者反馈障碍背景人际沟通构成图在上述七个因素中,我们应重点了解三部分:沟通的主体、沟通的方式和沟通的障碍。除沟通障碍将在第八章单独分析外,本章将分析两个问题:作为沟通主体的人是如何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际认知;人们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沟通的—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和倾听。第二节人际认知一、认知的内涵(一)什么是认知1、概念认知是指个体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个体对事物的理解以及事物对自己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模式和基本信念。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它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认知的形成:外界事件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形成感觉材料,进入大脑,大脑就会利用记忆中已有的过去经验和观念对其进行分析、解释并作出价值判断,进而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第一,认知影响人的态度、价值判断与观念。对于同样的事件,由于认知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当这种类似的情景反复出现时,人对该类情景所反映的事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观念。如果对于某种情境及其相似情境,个体总是用同样的思维模式和基本信念去解释、评价它,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境个体就会产生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形成行为规则。第二,人的认知是具有选择性的,人们往往是根据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即对个体来说是惩罚还是奖励,有害或有益)而有选择地进行认知。符合主体需要的信息被放大,不符合需要的信息被缩小。2、认知的特点第三,认知因素之间可能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认知因素之间可能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会使人感受到矛盾和冲突。对于某一具体情景来说,会有许多因素控制个体对它的认知,例如要对一个人进行评价,那么他的外貌、学识、行为表现、别人的评价等都会影响你对他的评价。当这些因素之间出现不协调现象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会使人感到不愉快,感到焦虑。于是,人们会想方设法去消除或减轻这种不协调,而当人们的认知体系是协调的时候,就会努力的保持这种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相矛盾的信息。然而,由于社会事件的复杂性,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失调的情况,人们通过认知失调的再调整,来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人格成熟。然而,经常性的认知严重失调,则会损坏人格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危害人的心理健康。第四,认知对心理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那些不良认知、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观念或思想,常常会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性行为。正如沙漠里的“半瓶水”有人会庆幸“还有半瓶水”,而有人却抱怨“只剩半瓶水”一样,认知就如同一个奇妙的人生“魔盘”,控制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基本信念。同样的事件只要我们对这个事件所持的认知态度不同,这个事件所造成的情绪和行为就可以完全不同。如在人际关系中,当同学伸出援助之手时,可能让你产生幸福温暖的感觉,也可能让你产生防御和羞辱的愤怒,如此迥异的反应,究其原因,就是认知不同造成的。前者,往往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后者,则难以获得良好的人际支持。1、人际认知的概念:人际认知是指交往主体对自己、对他人(交往对象)和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知。人际认知的构成主要是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两大部分。2、人际认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这一活动是在交往、沟通的双方(即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进行的,而不涉及与整个社会所有个体之间的关系,或与自己不发生往来的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二)人际认知的概念、特点第二,认知的主体是沟通的双方本人,而不是由沟通关系之外的第三者来研究这两个人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三,这一活动是互动的过程,交往的双方都既是认知的主体,又是认知的客体,既可以进行自我认知,又可以进行对他人的认知。所以,我们在下面介绍的他人认知和自我认知,对双方都是适用的。(一)他人认知概念:所谓他人认知是指认识主体对交往对象的认知。1、他人认知的内容(1)对他人身体特征的认知(2)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3)对他人的价值观、性格、能力等内在素质的认知二、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2、他人认知的形成途径(1)收集信息收集信息是获取所研究对象各方面资料的过程,这是一种在各门科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认识方法。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外显的、能够为人们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收集信息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的方式,即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由于认知双方是亲身接触,故得到的信息可靠性较高。二是间接的方式,即认知双方并不直接见面,而是通过媒介(第三方、电话、网络等)来获取信息,这种信息的获得经历了一定的“过滤”或“变形”,其可靠性偏低。3、对信息进行归因(1)归因概念: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分析和推论。(2)归因理论提出:归因理论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之后,琼斯和戴维斯1965年提出了对应推论归因理论。随后,维纳及其同事根据海德归因理论提出了他们的归因模型。最后,心理学家凯利在海德等人的基础上提出“三维归因理论”。凯利提出为了保证归因的可靠性,在进行推论时还必须满足区别性、一贯性和一致性三个标准。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个人在看电影时发笑,在进行归因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个人是看这个电影时才发笑,还是看所有电影时都发笑,这是区别性信息;这个人是在看电影时才发笑,还是在别的场合也爱笑,这是一贯性信息;是在场看电影的所有人都发笑,还是只有这个人发笑,这是一致性信息。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共变,我们可以对人的行为做出相对正确的归因。“三维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它最终建立起归因过程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通过这一方法,人们可以获得对他人的准确的了解和认识。4、影响他人认知的因素他人认知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在他人认知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认知偏差。具体来说,影响他人认知的因素有以下一些:(1)首因效应这是指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关于对方的最初印象。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到沟通和交往是否继续进行以及进行的方式。(2)近因效应这是指在交往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所产生的作用。近因效应主要发生在“熟人”之间,影响已经存在的交往。(3)刻板印象这是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刻板印象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4)晕轮效应这是指一个人具有某种特性时,我们常会无意地夸大这一特性。晕轮效应会导致对交往对象形成不真实的认识和判断。(5)投射效应这是指人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二)自我认知概念:所谓自我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认知。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人既可以成为客体的自我,同时又是主体的自我。主体自我能够支配、指挥自我表现,并认识自身的行为和心理情感;客体自我是自我的对象化,是人表现出来的自身行为和心理情感等。1、自我认知的内容自我认知,就是主体自我认识客体自我的过程。自我认知的内容与“他人认知的内容”一致,即自我认知也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对自我外在身体特征的认知。这主要指的是对自己的身体、容貌、体型等自然素质的认知。第二,对自我心理情绪、情感的认知。第三,对自我社会品质的认知。这部分内容包括自我的价值观、能力、地位、声望等。人们的这些社会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在他人心中的位置,决定了个人能否得到他人、群体的关注和尊重。2、自我认知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1)影响对信息的选择心理学提出“选择性记忆”的观点,认为人们往往记住是否与自己的知觉一致的或自己想知道的内容,而对那些与自己知觉不一致的或不想知道的内容则记不住。这就是说,人们选择的往往是那些强化自我认知的信息。(2)影响在人际交往中的态度和行为人们在自我认知中对自已做出定位,在其后的接人待物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这些特征。(3)影响对他人的认知自我认知不仅影响到自我的沟通行为,也会影响到对他人的认知。我们对自我的认知越正确,对他人的认知也就越正确。3、自我认知的形成途径对自我进行评价把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来说,人们遵循两种途径。(1)通过自我评估获得自我认知第一,借助外界物体进行评估。第二,根据外显行为及情境进行归因。第三,对自我的经验进行归因。(2)通过(他人)社会评价获得自我认知第一,在自己与他人的比较中获得自我认知。第二,通过社会评价来获得自我认知。第三节沟通的方式人际沟通是指交往双方在信息、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过程。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着沟通。概括地说,沟通表现为对信息的发送与接收,要做到这一点,人们采用的方式主要有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又称身体语言)和倾听。一、语言沟通1、概念语言沟通是指借助语言(文字)符号进行的人际沟通,这是交往中最常用的方式。2、特点(1)语言符号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它最精炼、简洁地概括了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2)语言文字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使要表达的信息、思想和意图世代传递下去,为众多人们分享、接受和理解。(3)语言是所有人(即同一个民族)共同运用的思维工具。3、语言沟通的类型语言沟通分为口语沟通和书面沟通。(一)口语沟通1、概念口语沟通指借助口头语言实现的沟通,如交谈、讨论、会议报告、讲课等。口语沟通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沟通方式。2、特点优点:在语言沟通中,口语沟通是最清楚、准确的。缺点:首先,它是即时性的,不易保留;其次,它带有随机性,随沟通的内容而发展变化,没有仔细斟酌的工夫,因而容易失误。3、进行口语沟通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一个精彩的开场白一下子就抓住人的注意力,使人乐意听下去;某人开头几句不得体的话,就引起听者的厌倦或反感。沟通的开端如何直接影响到结果。(2)用语得体即说话得体。口语沟通是通过口头语言方式实现的。因此说话的艺术极大的影响到沟通的效果。如:俗语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因言语不和引起的人际矛盾或冲突原因多数是说话不得体。(3)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信息使用具体、明确的词汇。在运用语言沟通时,由于人们的认识、内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