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下)虚词第一節代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無定代詞輔助代詞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代詞“吾、我、予(餘)、朕”.先秦之前普通人也可用“朕”.今者吾喪我。《莊子·齊物論》居,予語汝!《莊子·達生》朕皇考曰伯庸。屈原《離騷》古漢語的第二人稱代詞主要有“女(汝)、爾、若、而、乃”等。“女(汝)、爾、若”可以作主語、賓語和定語;“而、乃”一般只作定語。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哉?《史記·平原君列傳》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漢書·項羽傳》第三人稱“彼、之、其”本是指示代詞,借用為第三人稱代詞。“其”一般只作定語,“之”一般只作賓語。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室從之。《左傳·晏嬰論季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左傳·莊公十年》人稱代詞“他”字上古的含義是“其他”、“別的”,即可指物,也可指人。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小雅·巧言》人稱複數表示法第一,用單數人稱表示人稱複數。第二,在人稱代詞後加“儕、屬、曹、輩”等字表示人稱複數。齊師伐我。《左傳·莊公十年》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湯問》吾儕何知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鴻門宴》指示代詞近指與遠指代詞近指代詞有“此、是、斯、茲”等,遠指代詞主要有“彼”“夫”。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彼一時,此一時也。《孟子·公孫醜下》泛指與特指代詞“之”是泛指代詞,經常作賓語;“其”是特指代詞,經常用作定語。之子於歸,遠送於野。《詩經·邶風·燕燕》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史記·西門豹治鄴》特殊的指示代詞“若”“然”“爾”“焉”“諸”。相去萬余裏,故人心尚爾。《古詩十九首》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左傳·襄公十五年》疑問代詞指人的疑問代詞“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盡心下》)孰為夫子?(《論語·子路從而後》)指事物的疑問代詞“何、胡、曷、奚”等,胡不見我于王?(《墨子·公輸》)子奚哭之悲也?(《韓非子·和氏》)指處所的疑問代詞有“安、惡、焉”等,可以作賓語,但常用作狀語,表示反問。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鴻門宴》)無定代詞1、肯定性無定代詞“或”宋人或得玉。(《左傳·襄公十五年》)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孟子·許行》)2、否定性無定代詞“莫”群臣莫對。(《戰國策·楚策一》)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莊子·秋水》)輔助性代詞“者”和“所”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史記·鴻門宴》)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論語·顏淵》)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左傳·莊公十年》)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史記·鴻門宴》)第二节副词副词语法功能上能单独做状语,接近实词;但是词汇意义比较空灵,接近虚词.副词按照其表达的内容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副词程度副词少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意,相当于现代的“稍”。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古汉语中的“稍”却是时间副词,是“逐渐”的意思。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颇。“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而古汉语中的“颇”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一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范围副词范围副词又可分为总括副词和限定副词。总括副词有“皆、尽、举、悉、毕、咸、具、凡、都、共、率”等;限定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独用在反问句中,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是语气副词,同”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仅除了表限定副词”仅仅”,还可以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读去声,主要用在唐代作品中.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时间副词曾在古汉语中除了表示”曾经”,多用做语气副词,表“竟然”。“曾经”义多用”尝”表示。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情态副词暂兼属时间副词和情态副词。古代汉语中的时间副词“暂”不含有同将来对比的意思。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江淹《别赋》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仍表“频繁”、“多次”。如:晋仍无道而鲜胄。《国语·晋语》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史记·平准书》语气副词语气副词可分为五类:1、表确认语气“乃、即必、定、诚、信、果”;2、表委婉的揣度语气“其、盖、殆”;3、表意外“曾”;4、表祈使语气“其”;5、表反诘语气“岂、其、庸、巨、宁”等。且有三种用法:时间副词”将”,情态副词”姑且”,语气副词”尚且”。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其充当语气副词时,可表反诘语气、委婉语气和祈使语气;还可作时间副词表“将”;作连词表“而且”。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城上有鸟,齐师其遁。《左·襄十八年》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三国志·诸葛亮传》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左·僖二十三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否定副词不-弗表示一般否定。“不”既可否定动词,又可否定形容词;既可否定及物动词,又可否定不及物动词。而在秦汉之前,“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它只能否定及物动词,而且这个及物动词还不能带宾语。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孟子·尽心上》然则国乱将弗治与?毋-勿表示禁止。“毋(无)”与“勿”用法的差异,与“不”与“弗”相当,“毋(无)”相当于“不”,“勿”相当于“弗”。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梁惠王上》否定副词未-未尝对过去某种状况的否定。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荀子·天论》臣未尝闻也。《战国策·魏策四》非-微“非”否定名词谓语,“非”和“微”还可用于假设条件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微二子者,楚不国矣。《左传·哀公十六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传·僖公三十年》谦敬副词谦敬副词又分为敬人和自谦两类。敬人的:请、敬、谨、幸、惠、垂、蒙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史记·平原君列传》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谦的:窃、忝、猥、伏、敢等。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后汉书·史弼传》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指代副词指代副词“相”“见”用在及物动词前做状语,动词后面的宾语不再出现,宾语被“相”“见”指代。相原表示互指,后来转变为偏指,仅指代动作的受事一方。今燕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史记·孙子吴起起义》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孟子·许行》见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为“我”或“自己”。凡举事无为亲厚者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后汉书·朱浮传》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陶潜《归去来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