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件(诗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主讲:陈志云诗律古汉语通论一、诗歌形式的发展及相关问题(一)诗歌形式的发展唐以前的诗歌:形式较自由,字数、句式、平仄都不固定。《诗经》:四言为主《楚辞》(过渡阶段):保留四言,出现五、六、七言,句式混杂为主汉魏六朝:四言诗很少,五言、七言的诗走向成熟,初期不讲究平仄;南朝齐梁时期:沈约等人发现“四声”,加上骈俪之风的陶冶,文人逐渐有意识地讲究声律(平仄)的配合,后人称之为“永明体”。一、诗歌形式的发展及相关问题(一)诗歌形式的发展●汉魏六朝的诗歌,一般都叫古诗,它包括三方面: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民歌;文人诗唐代开始,诗歌形式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初唐,由于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努力,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律诗形式(含五律、七律、排律等)最终完成。一、诗歌形式的发展及相关问题(二)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区分其中的“古”和“近”两个特定概念。时代界限:以初唐以后为上限。1.古体诗凡初唐以后再按古诗的形式写作,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换句话说,“古体诗”指对平仄、对仗、用韵等要求不严格或无要求的诗(唐以前的诗及初唐以来的仿古诗或“古风”)。。(二)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2.近体诗(格律诗)指严格按照律诗的要求写作的诗。换句话说,凡对平仄、对仗、用韵、句数等方面要求严格的诗,叫“近体诗”或格律诗。●近体诗的四大要求: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诗律:全称叫诗的格律,指诗的句数、句的字数、诗的用韵、诗的平仄、诗的对仗等格式和规律二、近体诗的格律(一)句数四句:绝句八句:律诗八句以上:长律(排律)。●排律:一般为十二句。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时律诗的变体。句数的固定,使得近体诗的字数也固定。五绝:20字五律:40字七绝:28字七律:56字但,句数的固定并非就是近体诗。●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二、近体诗的格律(二)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之外,偶数句一定要押韵,且须一韵到底。●近体诗押韵的两条规定:其一,一般押平声韵,极少数押仄声韵(限于五绝)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灭”、“雪”二字均为入声屑韵)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事”属去声寘韵,“未”属去声未韵)●近体诗押韵的两条规定其二,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且中间不能换韵,要一韵到底。但第一句的韵脚字有时可以与相邻的韵通押。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句韵字“峰”为“冬”韵,二、四句的韵字“同”、“中”均为“东”韵)二、近体诗的格律●关于唐诗的用韵“平水韵”虽然是南宋时才有的,不是唐人依照的,但唐人写诗基本上是按照隋代的《切韵》(后增为《广韵》)中“同用”、“独用”的规则,因此可以用来检验唐人写诗时的用韵情况。同用:指有些韵可以与其它的韵共同相押独用:指有些韵只能单独使用,不能与其它的韵相押。●宋以后的文人作诗用韵,基本上是按唐人的韵部。二、近体诗的格律●唐诗“同用”举例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中的“原”和“昏”不仅与现代的韵部相差很远,其主要元音在唐代也是不同的。“原”在《广韵》中属元韵,“昏”属魂韵。唐代规定,魂、痕二韵可以与元韵同用。而在平水韵中,魂、痕则一起被归并为元韵。二、近体诗的格律(三)平仄1.平仄与四声平仄是诗律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特色。平仄在诗歌和韵文中的作用:构成一种节奏,使句子显得抑扬错落,形成音律和谐美。●四声中哪些是平声,哪些是仄声?●关于入声字的辨析古代入声后来转成现代上声或去声的,均可看作仄声;但转为阴平或阳平的,则需要仔细辨析,其辨析方法之一是可以用方言(如赣、客家、闽、湘、粤、吴等)考察。(入声字,可参照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附录二】“诗韵常用字表”中的“入声”,第1682-1684页)(三)平仄2.平仄格式●五言诗的平仄格式1类A: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a: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2类B: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b: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三)平仄2.平仄格式●七言诗的平仄格式(在五言诗平仄格式的基础上变换)1类A: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a: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2类B: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b: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上述句式中加○的,表示处在这个位置上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但五律B类句式的第一字、七律B类的第三字却不能通用。(为什么?)2.平仄格式(1)五律的平仄格式(共四种)(详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第1524-1525页)●王维《山居秋暝》(五言b类,平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空山新雨后,平平平仄仄天气晚来秋。仄仄仄平平○明月松间照,仄仄平平仄清泉石上流。平平仄仄平○竹喧归浣女,平平平仄仄莲动下渔舟。仄仄仄平平○○随意春芳歇,仄仄平平仄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平○●一首律诗,截取任何相邻的两联,即成绝句格式。2.平仄格式(2)七律的平仄格式(共四种)(详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第1526-1527页)●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七言A类,平起平收式,首句入韵)孤山寺北贾亭西,平平仄仄仄平平水面初平云脚低。仄仄平平仄仄平○几处早莺争暖树,仄仄平平平仄仄○谁家新燕啄春泥。平平仄仄仄平平○乱花渐欲迷人眼,平平仄仄平平仄○浅草才能没马蹄。仄仄平平仄仄平最爱湖东行不足,仄仄平平平仄仄绿杨阴里白沙堤。平平仄仄仄平平○○(三)平仄3.关于近体诗的“黏”“对”在一首近体诗里,每两句分别为一联。即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每一联又分上联(出句)和下联(对句)。●“黏”“对”是近体诗平仄格式的组合规则。如果不符合“黏”“对”,则叫做“失黏”“失对”,此为作律诗之大忌。所谓“黏”,是指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和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所谓“对”,是指同一联内出句第二字与对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反。●“黏”“对”举例(七言A类,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上联(出句)↘对首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下联(对句)↗黏↗↘↗仄仄平平平仄仄上联(出句)↘对颔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下联(对句)↗黏↗↘↗平平仄仄平平仄上联(出句)↘对颈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下联(对句)↗黏↗↘↗仄仄平平平仄仄上联(出句)↘对尾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下联(对句)↗(四)近体诗的变格凡是未按平仄格式要求的近体诗(唐代为主),称为“变格”。●变格出现的原因:一是诗人有时会想出佳句却不合平仄,但又不忍割爱;二是因专用词和固定词组之类本身不合声律,诗人灵活变通而写出一些“拗句”。●拗救拗,指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救,指对“拗”句采取的补救办法。因此,所谓“拗救”,就是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四)近体诗的变格●“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关于初学写作律诗者的一个口诀。意思是说:在七律中,每句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而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如果是五律,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孤平”和“三平调”上述口诀对初学者有帮助,但只适合仄收的句子(a型和b型);而对于平收的句子(A型和B型),就需要防止出现“孤平”和“三平调”。(四)近体诗的变格孤平:指在B型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律的第一字和七律的第三字应讲究平仄,必须用平声,否则就是犯孤平——即除了韵脚为平声字之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但是在a型和b型句式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只能算拗句。(例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第1529页)三平调:指在A型句(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中,五律的第三字和七律的第五字必须用仄声,否则,最后三字就会变成“平平平”,即所谓的“三平调”。不过,“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形式。(参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第1532-1533页)(四)近体诗的变格●拗救的两种情况1.本句相救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此为作者改年相救,将实际被弃置的二十二年,改为二十三年。(“二”为仄声字,改“三”则避免了孤平)●拗救的两种情况1.本句相救杜甫《咏怀古迹其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变格: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此为第五字“最”拗,第六字“萧”救)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格: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变格: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此为第三字“在”拗,第四字“歧”救)●拗救的两种情况(二)对句相救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正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格: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此联出句的第三字“孟”拗,对句的第三字“天”救)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格: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此联出句第四字“不”拗,对句的第三字“吹”救)(二)对句相救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此联出句的第五字“竹”和对句的第三字“自”拗,对句的第五字“沙”既救本句孤平,又救出句的拗)(二)对句相救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格: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此联出句的第五字“有”和第六字“万”,以及对句第三字“向”拗,对句的第五字“无”既救本句孤平,又救出句之拗)●拗救辨析原则: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则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五)对仗对仗是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基本格式是颔联(3-4句)和颈联(5-6句)两联需要相对。这种对仗必须是词性或词组相对,最好的称作“工对”。●工对:出句和对句相同位置上的字,其词性、结构相同。如果是名词,其意类相同(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植物名对植物名,器物名对器物名等)。●宽对:一联中的词性、结构不大工整的对仗。如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流水对:出句和对句字面上对仗,意思前后相承,不能颠倒,势如流水。如杜甫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到洛阳。”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仗举例李商隐《锦瑟》(1)锦瑟无端五十弦,(2)一弦一柱思华年。(3)庄生晓梦迷蝴蝶,(人名+偏正词组+动词+鸟名)(4)望帝春心托杜鹃。(人名+偏正词组+动词+鸟名)(5)沧海月明珠有泪,(地名+主谓词组+名词+动宾词组)(6)蓝田日暖玉生烟。(地名+主谓词组+名词+动宾词组)(7)此情可待成追忆,(8)只是当时已惘然。(五)对仗●首联和尾联的对仗首联对仗例:国破山河在,(主谓词组+主谓词组[名+动])城春草木深。(主谓词组+主谓词组[名+形])尾联对仗例:即从巴峡穿巫峡,(副词+地名+动词+地名)便下襄阳向洛阳。(副词+地名+动词+地名)古今声律读本选●《声律启蒙》选读(作者车万育,湖南邵阳人,康熙进士)一东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古今声律读本选●《笠翁对韵》选读(作者李渔,号笠翁,清康熙时戏曲家)一东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