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天文和历法古代的天文和历法-精华打印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代的天文和历法2016-03-30琅琊王观止小学堂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对指导百姓的生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三十)里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顾炎武说的“人人皆知”,大概有些夸张,但是说明古时天象跟人们的生活关系相当密切。古代人民根据天文来制定历法,从而指导农业生产;根据天象,来预测吉凶,从而决定事情是否要做。《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古代的文学作品,也都记录了大量的天文历法词语,了解一些天文历法词语,对读懂古文,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天文知识1、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Venus)木(Jupiter)水(Mercury)火(Mars)土(Saturn)五颗行星称为七政或七曜。政者,正也,正方位也。曜者,闪耀也。在观感上,以上七颗天体物给人的感觉比较明亮,所以古人称其为曜。金木水火土是是根据五行说定的名称,古人认为岁星为木之精,荧惑为火之精,填星为土之精,太白为金之精,辰星为水之精。古人把七天作为一个周期,分别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分别对应周日至周六,这一星期的称法还在日语中使用。谈到五颗行星的运行,不能不知道“黄道”。所谓黄道,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古人以地球为中心观察太阳的运行,他们设想了一个天球,这个黄道就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运行一周在天球上所经历的路线。我国先民很早就观测到五颗行星在黄道上的运动轨迹,木星最受人注意,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人们就测得它十二年绕天一周,于是创十二次(每年木星在一次)法,用来记岁。火星之所以称为荧惑,是因为它荧荧像火,并且顺行逆行的情形复杂,使人迷惑,故名。土星,古人认为它二十八年绕天一周,于是把一周天分为二十八宿,每年土星镇行一宿,镇有守义,又镇与填的声旁相同,所以称为镇星或填星。土星在秦以前的文献还没发现。金星,古人称其为太白,是因为它光色银白,是全天最亮的星,又称其为明星,如《诗经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烂”;金星还有启明和长庚的别称,是因为它黎明出见于东方,黄昏见于西方。水星又称辰星或昏星,在五个行星中离太阳最近。五星运行的速度和路线各不相同,但有时会遇到一起,也就是在黄道某点与地球连成的一条线所在的面上出现,这时,古人就以为是开天辟地的时候,如《汉书高帝纪》:“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东井,沛公至霸上。”意为刘邦攻打秦都而秦亡。古人还认为某一星运行到某一位置也是吉凶的征兆等。2、二十八宿、三垣与四象:古人认为恒星间的相互位置固定不变,所以拿它为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他们先后定出黄道和赤道(亦称天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与黄道有一个23度26分的夹角)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区作为观测的标志,也就是所谓的二十八宿(也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宿者,舍也,止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jī)北方玄武七宿:斗(dǒu)、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二十八宿不仅是五星的坐标,有时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像“荧惑守心”、“太白食昴”等。黄道与天赤道关系图二十八宿图古人认识星空是逐步的,二十八宿只是黄赤道附近周天的星象,不足以包括广大的星空,于是古人又创“三垣”来补充。三垣是指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的天区在北极周围,我国黄河流域常见不没的部分。在二十八宿和紫微垣之间的区域又分出二垣,星宿、张宿、翼宿和轸宿以北的天区是太微垣;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和斗宿等以北的天区为天市垣。三垣位置图古人有“四象”的概念,是指前朱雀后玄武,右青龙左白虎。四象大概起源于中华大地上的祖先图腾,至于二十八宿跟四象相配,一般认为是春秋以后的产物。四象图3、十二辰与十二次:我国古人把天球赤道从东向西等分为十二部分,并以十二支名称来命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是古人根据对北斗斗柄回转和所指之处的观察,子为正北、卯为正东、午为正南、酉为正西,所以称正北到正南经过天顶线叫子午线,正东到正西经过天顶的一线为卯酉圈。十二辰纪年法又叫太岁纪年法,因为实际地球运行是自西向东的,十二辰的顺序与岁星运行的轨道相反,所以古人假设了一个自东向西运行的岁星,叫太岁。古人还为十二辰造了一些别名,《尔雅·释天》:“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汉代以后,又用十二辰记录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据《尔雅》记载,摄提格等十二辰叫岁阴,另有纪年的十干叫岁阳,名称分别是:阏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阳(癸)。甲子纪年起于东汉,较早的纪年法是用岁阳岁阴相配来纪年。如《史记历书》: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甲寅年)、端蒙单閼二年(乙卯年)等。十二次是我国古代另一套天空区划系统。古人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和位置,把黄赤道带自西向东等分为十二部分,称为十二次,名称依次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这实际是岁星实际运行的轨道。十二次的功用,除了说明岁星每年运动的位置以外,古人用以纪岁。更为重要的是用来指示一年四季太阳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如说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等。十二次、十二辰、二十八宿对照表十二辰和十二次的运行图4、中星、日躔、赢缩:古人昼测日影,夜考中星,以定四时。所谓中星,就是黄昏时出现于天空正中的星宿,如果是星宿在天中,则是春分;如果是心宿在天中,则是夏至;如果是虚宿在天中,则是秋分;如果是昴宿在天中,则是冬至等。日躔就是太阳经过的星座,《说文解字》:躔,践也。也就是经过的意思。古人根据观测初昏中星,来推知日躔所在的星宿,进而推知时令节气。赢缩,《史记天官书》:“岁星盈缩。……其趋舍而前曰赢,退舍曰缩。”在天文学上的,赢缩指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也写作盈缩。由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的,靠近太阳的时段运行的快,远离太阳的时段运行的慢。以地球为参照物,太阳的运行也就有快有慢,快的时候叫赢,慢的时候叫缩,从春分到秋分,太阳(实际是地球)要走186天,从秋分到春分,则只需走179天。地球运行时间的长短影响到节气的划分,所以节气的实际时间并不在推算的那一天,如春分是提前三天,秋分是推后三天达到昼夜平分。5、分野:我国春秋时期,占星术盛行,占星家们用天空的星象变化来占人间各地的吉凶祸福,为此,将地上的州、国与星空的区域互相配合对应,称为分野。二十八宿与州、国的分野情况:(1)角、亢、氐:陈、兖州。韩、郑。对应大概是现在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今山西省东部和河南省西北部、河南新郑一带、山东兖州。(2)氐、房、心、尾:豫州。原先是宋的分野,大概是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之间。(3)尾、箕:幽州。燕国的分野,大概是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端。(4)斗、牛、女:江、湖、柳州。这三个包括的地方很广。斗分野在吴,牵牛、婺女,则在越,包括了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东部及北部,而后来扩展到交趾、南海、九真、日南等,(5)女、虚、危:青州。主要是齐的分野。包括现今山东省及辽宁省辽河以东,及河南省东南一部分。(6)危、室、壁:并州。主要是卫的分野,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7)奎、娄:徐州。主要是鲁的分野,则今山东省南部和江苏西北部。(8)胃、昴、毕。冀州。主要包括赵、魏的分野,今山西北部和西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陕西省东部一带。(9)毕、觜、参。益州(这个应为并州)。主要是魏晋的分野。今山西省大部与河北省西南地区。(10)井、鬼。雍州。主要是秦的分野,今陕西省和甘肃省一带,还包括了四川的大部分。(11)柳、七星、张:三河。主要是周的分野,但未详何为称三河。按以河南、河内、河东三郡为三河,而周灭后,多数在魏地,大概是指河南东部及南部一带。(12)翼、轸:荆州。主要是楚的分野,主要是湖南大部分,旁及湖北、安徽、广东、江西、贵州等。二十八宿分野图人们把二十八宿与阴阳五行结合起来,赋予了各种文化意义,依此来测定吉凶、命数。文学作品也用二十八宿来附会书中的主人公,借以隐喻一些人物的命运,使之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意味。二、历法知识1、关于历法:是根据天象来连续纪录时间,以满足人们对时间的需要的方式。法是确定历的方法,也就是确定计时的标准,协调时间与天象的关系,确定符合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时间标准,以使人们能有条不紊地生活。世界的历法可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三种。以太阳运动为主要依据的历法叫阳历,以月亮运动为主要依据的历法叫阴历,兼顾两种运动的历法叫阴阳合历。我国的古代历法基本是阴阳合历,只有部分少数民族用过纯阴历和纯阳历。我国最早的历法是夏历(公元前17世纪以前),也称农历,大概是因为农业在人们生活中低位很重要,此历法跟农时结合得很密切的缘故;又称旧历,是相对于辛亥革命后采用的国际公历而言的;又称阴历,则不准确,因为夏历是兼顾阴阳历的,应该是阴阳合历。除夏历外,还有殷历和周历,也都是阴阳合历的。三个历法不同在于岁首所建的月份不同,夏历以十二地支所在的寅月(正月)为岁首,殷历以丑月(十二月),周历以子月(十一月)为岁首。2、日、月、年、岁:古人对“日”的概念产生自太阳的东升西落,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渐就用“日”来作为一天的计算单位。太阳从日出再到下一个日出,其实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所经历的时间。商代以前,人们就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来作为纪日的名称,得六十“甲子”。见下表:一日分为十二时,一百刻。古人以十二辰计时,所以又叫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所以一个时辰的一半就是一个小时。时辰从夜半算起,从夜里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依次类推。古人计时用铜壶滴漏法,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划分一百刻,一刻又分为十分,所以古人的刻比我我们现在的刻(一昼夜九十六刻)要短。昼夜长短,随季节而不同,所以每个季节昼夜的刻数也不同。日落西天以后,天空繁星点点,月亮皎洁,显得格外突出。古人通过对月亮圆缺的观察,发现由半圆月至满月,由圆月至半圆月,时间分别是7天,由半圆月至月消失,由月消失至半圆月,也分别是7天。天文上,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古人叫日月相会,叫做䢈,也叫做合朔。从合朔到下一个合朔,时间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叫做一个月。为了计算方便,古人把月份分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穿插计算,但跟岁实的时间还差一点,所以有时接连两个月都是大月。古人有所谓的月建,就是把一年的十二个月跟天上的十二辰联系起来,依夏历,北斗星柄指寅,叫做正月,斗柄指卯叫二月,依次类推。商历是斗柄指丑为正月,周历是斗柄指子为正月。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朔,古人认为这一天特别重要,因为如果朔日定错了,时序就会混乱。古代的史官记事的时候,只要是发生在朔日的事件,都要着重记下。古代是用干支纪日的,所以要想查到具体日子的干支,也须确定朔日的干支。每月的第三天叫胐,《说文解字》:胐,月未盛之明也。即月亮出来了,但是还不太明亮的意思。每月的十五日(或十六日,偶或十七日)叫望,这时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中间。《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月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古人又把十六日叫既望。每月的初七或初01甲子11甲戌21甲申31甲午41甲辰51甲寅02乙丑12乙亥22乙酉32乙未42乙巳52乙卯03丙寅13丙子23丙戌33丙申43丙午53丙辰04丁卯14丁丑24丁亥34丁酉44丁未54丁巳05戊辰15戊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