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一、走近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论语》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其父叔梁纥,其母颜氏名徵在。3岁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直到50岁时才做了主管司法的司寇。他学无常师,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学者。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其思想核心为“仁”,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的弟子相传有3000人,著名的有70余人。同时,他还整理《诗》《书》《礼》《乐》《周易》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二、相关知识《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哲学思想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东汉将其列入“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现存《论语》共20篇,各篇的题目并无特定的含义,一般都是以每篇第一章的前两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论语》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伦理、教育、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见解、社会理想和教育主张,它是一本儒家思想的“教科书”,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各篇的内容如下:《学而》篇共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的内容。《为政》篇共24章,内容主要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名句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八佾》篇共26章,内容主要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名句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等。《里仁》篇共26章,内容主要涉及义与利的关系、个人的道德修养、孝敬父母等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名句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公冶长》篇共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名句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雍也》篇共30章,内容涉及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和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名句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述而》篇共38章,内容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等。名句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泰伯》篇共21章,内容涉及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教育思想、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等。名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子罕》篇共30章,内容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等。名句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乡党》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以及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名句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等。《先进》篇共26章,内容涉及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及“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和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等。名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过犹不及”等。《颜渊》篇共24章。内容涉及为仁、为政以及处事的道理办法等。名句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子路》篇共30章,内容包括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等。名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宪问》篇共44章,内容包括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名句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等。《卫灵公》篇共42章,内容涉及孔子的“君子小人”观、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等。名句有“无为而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小不忍则乱大谋”“当仁,不让于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季氏》篇共14章,内容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名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等。《阳货》篇共26章,内容包括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仁的进一步解释,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名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等。《微子》篇共11章,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名句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等。《子张》篇共25章,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对殷纣王的批评、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等。名句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也,犹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等。《尧曰》篇共3章,主要谈到尧、舜、禹、汤的善政和孔子关于治理国家事务的基本要求。名句有“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等。《论语》虽然只有12700多个字,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在政治、从政、修身养性乃至交友之道等方面,孔子都有深刻的见解。概括地说,它对后人的启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1.孔子很重视“周礼”,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根本。而“仁”的实现,正有赖于对“礼”的施行。【经典链接】(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译文】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纲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愿意照您的这些话去做。”【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译文】樊迟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时要恭恭敬敬,在外办事的时候要认真谨慎,待人接物时要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评析】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认真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2.在孔子看来,“仁”绝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它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经典链接】(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的祭祀一样严肃庄重。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在诸侯做官、为诸侯做事时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时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评析】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有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可以算是仁吧?”孔子说:“这何止是仁呢,简直是圣了!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能够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实行仁的方法。”【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3.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将“仁”提升到理想社会的高度。他希望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的最主要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关注民众需求,宽刑法而重教化。【经典链接】(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译文】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他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