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改革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第二节战后至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第三节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一、发展中国家的含义和基本类型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特征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3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可以把全世界191个国家分为两大类,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对称,通常是指那些过去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国家殖民统治和剥削,现已获得政治独立,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面临着经济发展问题的国家。这些国家最初曾被称为“欠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4战后初期,世界银行曾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多少为标准来划分国家类型,规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以上的国家为“发达”国家,1000美元以下的为“欠发达”国家(LessDevelopmentCountries,LDCs)或“不发达”国家。由于“不发达”这个概念,不能确切地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亚非拉国家的实际情况。进入60年代,大约在1964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一届贸发会议前后,国际上已不大使用“不发达”或“欠发达”的概念,而被“发展中国家”这一概念所代替,广大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亚非拉国家由此被统称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4/5,土地面积约占世界总面积的2/3。5(一)按人均国民收入标准来划分按人均国民收入(GrossNationalIncome,GNI)标准来划分是目前最普遍的分类方法,据此可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分为三类:1.低收入国家和地区2.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3.高收入但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6(二)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标准来划分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标准,可以把发展中国家分为如下五类:1.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2.石油输出国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4.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5.最不发达国家7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具有共同的特点(1)经济都有或曾经有过高速增长(2)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3)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4)人均GDP较高84.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我国与巴西、印度、南非等少数发展中大国属于这一类型。这类国家一般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充裕,并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能够依靠自己的优势,全方位地发展经济。其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也正由于人口多、幅员广、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这类国家的人均收入明显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9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特征(一)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二)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三)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四)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10(一)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发展中国家虽然拥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但生产效率却普遍低于发达国家,不仅工业生产能力低下,而且农业部门也并不发达。从农业生产来看,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仅占全部就业人口的6%左右,而发展中国家高达70%左右。发展中国家每个农业劳动力所生产的粮食只相当于发达国家每个农业劳动力所产粮食的9%左右。在工业生产方面,1985年,在世界制成品生产中,发达国家占81.6%,发展中国家仅占18.6%,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从发达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即使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其制成品也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11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落后和劳动者文化素质低是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这种技术和劳动者素质的差距以及由此导致的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是使发展中国家有别于发达国家的最突出的特点。12(二)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另一个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征就是经济结构二元化。也就是在一个国家内,落后甚至原始的经济成份与先进的,甚至现代化的经济成份并存。这种在同一国家内同时存在两个相互割裂、反差强烈的经济结构的现象,在完全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中是不存在的,它只能出现于正从传统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发展中国家中。13(三)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与其落后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相应,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经济中农业和初级产品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制造业,尤其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产业结构的落后还表现在就业结构上,发展中国家人口中农业人口的比重一般在50%到7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多低于10%。14(四)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的弱点,加上发达国家在当前国际生产、贸易和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脆弱地位和它们对发达国家不同程度的依赖。这种对外依赖性与脆弱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中的对外依赖2.对外资的依赖3.技术和人才的依赖15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虽然相对落后,但是它们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发展中国家如能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己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乃至外部资源,经济是可以得到迅速发展的。而一国如何利用上述资源实现发展经济的目标,其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和发展模式如何,就取决于它的经济发展战略。16经济发展战略所谓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各个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制订的总体规划、战略方针及相应的经济政策。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作用,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后,普遍面临着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国民福利、改造传统社会使其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就在于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制订和实施适当的发展战略。17(一)根据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来划分根据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可以把发展战略分为传统农业型、工业化类型、第三产业开发型等。由于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将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加上传统农业本身的局限,因此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很少采用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而采取第三产业开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也往往属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比较贫乏、不具备发展大规模制造业的条件,但在地理位置、环境等方面存在有利条件的国家。它们通过重点发展金融、旅游、转口贸易等服务业部门,可以事半功倍地实现经济发展目标。18资源开发型战略和资源加工型战略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采纳了工业化发展战略。它又可分为资源开发型战略和资源加工型战略。资源开发型发展战略,侧重于依靠自然资源优势,生产和出口资源产品,以此作为本国的经济支柱;而资源加工型经济发展战略,则更注重于通过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特别是制造业部门,来调整原来落后的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19(二)根据工业发展模式来划分从工业发展模式看,大致有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种发展战略。20进口替代战略所谓进口替代战略,也称为内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就是利用贸易保护政策,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本国经济的工业化。同时,通过进口替代减少贸易逆差,缓解本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增强经济独立性;21出口导向战略也称为出口替代战略或外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则是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利用出口积累资金,带动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一些发展中大国,先是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然后在进口替代期间所建立的工业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发展出口产业,推行出口导向战略,以此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提升产业结构;一些小国往往通过发展面向海外的装配加工工业来摆脱资源与市场的限制。22(三)根据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不同来划分1.政府集权控制2.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3.市场经济为主23其区别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是政府还是市场机制发挥着主导作用。一般说来,在经济发展初期,市场本身的发育不足和政府的赶超心态,往往促使发展中国家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随着市场的发育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化,政府的干预成本将不断提高,其决策的及时性和正确性也更难以保证。处于这一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更有可能选择那种鼓励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的发展模式。24第二节战后至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一、独立初期的经济政策二、发展中国家的早期发展模式三、经济发展的成就四、发展中国家开始分化与经济模式的变迁25(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和政策1.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2.利用保护性贸易政策实现制成品的进口替代3.引进外资和技术261.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第一,确立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第二,制订中长期发展计划,并通过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确定和引导经济发展的方向。第三,政府对产品价格和工资进行管制,通过倾斜性的价格和工资政策扶植主导产业或进口替代产业。第四,采取金融抑制政策。272.利用保护性贸易政策实现制成品的进口替代为了实践发展经济学关于经济自主的主张,许多发展中国家确定了优先发展的工业部门,推行制成品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同时,多数发展中国家制定了贸易保护政策,限制国外制成品的进口或通过关税提高其在本国市场的价格,从而减少对本国工业企业的竞争压力。283.引进外资和技术为了既利用战后科技革命的成果,克服本国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的状态,又维护本国的经济自主,不少国家实行利用与限制外资的政策。在外资经营范围、股份比例、利润汇出、市场经营等方面,都有限制性的规定。同时多数国家大力引进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有的国家特别强调引进能够吸收较多劳动力的适用技术和适合本国条件的中间技术。29三、经济发展的成就在上述战略和政策指引下,50至7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民族经济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一些国家曾出现经济建设高潮,创造了经济“奇迹”,涌现出一批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二)出口贸易能力增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增大(三)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30总之,50至70年代,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发展本国经济,改变落后经济面貌和殖民地经济结构、争取经济独立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31四、发展中国家开始分化与经济模式的变迁在这一时期,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很不相同,有的发展较快,有的比较缓慢,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开始分化。一部分石油生产国由于收回石油资源主权和石油价格的上涨,收入迅速上升;另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采取成功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政策措施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而某些国家的贫困状况却没有得到缓解,成为经济最不发达国家。32(一)“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发展模式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取得比较明显的成绩,同其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相应的经济制度安排与经济发展战略有着密切联系。其中,东亚地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发展绩效最为突出,其发展模式也最受关注。而拉美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一定成效。331.东亚模式东亚经济体,主要是东亚“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制度安排与发展战略上的诸多特点,被人们归结为“东亚模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东亚模式”的本质内涵在于,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共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或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强政府”。这种“强政府”在一定的“政府强度”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发动经济增长和减缓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压力,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主要是经济赶超和跳跃发展时期)以较高的“政府质量”,克服或约束政府机体的种种弊端,使之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率地服务于经济增长。34以韩国等东亚发展中经济体为典型的“东亚模式”的主要特点(1)在内部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市场不发育或短缺,市场规模扩大受到压抑,市场远没有达到可以“正常”运作程度的初始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弱化压力,有效地实施了“政府替代”,即强制扭曲某些市场价格及其资源配置,培植主导产业及其主要企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政府对特定部门进行积极的扶植与干预,即实施所谓的选择性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