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导学案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句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学习目标】、通过翻阅工具书,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的环境描写,赏析意境特点。、通过环境描写的赏析,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重点)感受诗歌中的环境描写,赏析意境特点。(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翻阅工具书,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练诵读。、课前预习,参照注释,查阅资料,完成学案。、课堂积极展示,交流、完善学案,落实学习目标。【预习检测】【作者简介】岑参(),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天宝进士,曾两次到过西北边地,前后度过了六七年的边塞幕府生活。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富有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表现了积极的思想感情。他与高适齐名,史称“高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背景材料】天宝十三年(),封常清受命为北庭都护、西伊节度、瀚海军使,奏请岑参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军府驻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此诗为岑参在轮台时所作。封常清于是年,朝命摄御史大夫,故称封大夫。西征,即征讨播仙。播仙城即左末城。距播仙城里有且末河,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车尔成河,是征播仙时必经之地。走马川,即左末河。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赏析释义】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句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注释】()雪海,泛指西北苦寒之地。《新唐书·西域传下》:“行度雪海,春夏常雨雪。”()轮台,唐时属庭州,隶属北庭都护府,置有静塞军。()游牧民族作战以骑兵为主,秋天草盛,马有了饲料,养的肥壮,正好进行掠夺战争。()金山,即阿尔泰山。突厥语呼金为阿尔泰。这里泛指塞外山脉。烟尘飞,指战争已经发生。()汗和雪在马身上很快结成冰。五花和连钱,都是指斑驳的毛色。天宝年间,社会上最考究马的装饰,常把马的鬃毛剪成花瓣形,剪三瓣的叫三花马,剪五瓣的叫五花马。连钱,即连钱骢。旋,立即。()草檄,起草声讨敌人的文书。()虏骑,敌军。古时贬称北方的民族为虏。摄,恐惧。()短兵,刀剑一类的短兵器。接,接战,交锋。()车师,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伫,等待。【诗歌鉴赏】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常清送行。诗句起首,就以飞来之笔精彩描绘了触目惊心而又神奇壮阔的绝域风光,暗示出征路途的艰险。唐军将士的征战之地,是黄沙滚滚的戈壁大漠。他们出发时狂风怒吼,漆黑一片。他们途径之地,是斗大的碎石,满地乱滚。这一描写夸张而不失真,惊险而不畏怯,壮阔而不雕琢,可谓极有声势,苍茫壮阔。接着下面写匈奴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是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雪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也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诗人又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的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由此引出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像谁水到渠成一样自然。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课堂练习】【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解析: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练习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有关问题。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笛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受降城,指灵州城,贞观年间唐太宗曾于此受突厥降,故史家称之为受降城。()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解题步骤:第一步:纵观全诗,可以从诗中特别是末句“征人”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第二步:根据边塞诗的特点就能回答第一问:这首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第二问主要是考查表达技巧。全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第三句写声(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用的是烘托、铺垫的写法,即通过前三句的层层烘托、铺垫,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们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感情。【拓展练习】阅读岑参的另一首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描写了边地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课堂小结】【补充探讨】【链接一】《军城早秋》相关鉴赏材料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链接二】古代诗歌鉴赏技巧:如何准确把握诗歌情感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忧国忧民。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陆游《书愤》。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思乡怀人。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伦》。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超尘脱俗。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生活杂感。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梦令》。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链接三】边塞诗歌的鉴赏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鉴赏边塞诗,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帮助的。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