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LOREMIPSUMDOLOR第一节国际一级保护工作的意义一、保护工作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是人类社会消除贫困、走向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和使命;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是国际社会也是每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关注并努力加以解决的迫切问题。(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一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认为文化作为“多种表现形式从主要方面体现了各民族和社会的文化特性”,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也是许多民族、群体、社区的基本识别标志。另一方面,文化又具有普遍性,它是不同文明之间增进理解、促进交流的重要基础之一,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在不同文化间开展对话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人类社会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球化和现代化在给我们的世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危机。不断加剧的贫困、日渐扩大的收入差距等这些危机和问题遍布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面对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全面危机,我们必须在文化创新的同时,努力寻找和利用各方面的智慧以及资源,尤其是发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资源,来解决经济全球化所不能解决的人类和谐生存、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走向问题。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利于我们树立全人类文化观和生态法则文化观,有利于捍卫文化多样性和保护文化传统,有利于文化创新。国际社会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时还突出了文化生态法则。文化生态法则和全人类文化观在人为本和生态主义哲学理念上深化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一)春节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将春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特定文化权利的实现(一)文化平等权人类文明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组成的,全世界有数量众多的不同文化,不同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但文化的存在价值和社会群体的地位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作为弱势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着文化空间被挤压,甚至是被文化灭绝或文化群体灭绝的威胁。例如世界语言,现存6000多种,其中2500种正濒临消亡,还有更多的正在丧失它们作为实用语言存在的生态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歧视和文化压迫实力有所发展。理论上的表现就是文化帝国主义,如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理念等。造成国际间弱势文化被排挤和被歧视的原因,从现代政治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还包括文化技术壁垒。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被挤破的事实,联合国以及教科文组织通过的许多文件均强调不同文化之间应该平等对待、互相尊重、相互交流和加强了解。(二)文化认同感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也是许多民族、群体、社区的基本标识标志。人们普遍认为,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权应该得带应有的尊重和维护,但国家社会对文化认同权的认识走过一个漫长的历程。起初《世界人权宣言》没有明确承认少主人群成员的文化权利。到1966年制定《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时才确立。当前少数人群体的文化认同面临着严重危机。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一些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也出现了问题。例如2001年首批十九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和地区往往出于自己的政治利益而强调自己民族的单一性,否认或曾经否认再起领域内存在的少数人群体或土著,不承认少数人群体所主张的文化权利。(三)文化经济权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三个方面尤为重要:传承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相关的精神与经济权利的保护。例如:《乌苏里船歌》著作权。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二)——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第二节国家一级保护工作的意义我们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性立场和”“突出的普遍性价值”原则,这并不与坚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立场和国家立场相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和国家与民族紧密联系的概念。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费常强调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们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性和民族性立场的统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就是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在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这种整体性危机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和重视。例如:基诺族要正确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的关系,我们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立场。一是贫困文化立场上的民粹主义倾向。二是功利主义倾向。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团结我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中华民族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情感进,是我们集体记忆的根源,也是我们今天与过去的沟通渠道。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全民文化自觉,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人类的创造,其有益于世界发展的普遍价值更是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精神源泉。在不同文化系统之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三)——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子昂和谐境界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规律。追求有序、共存的和谐文化史社会文化系统自我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和最终形态,它代表着人类社会文化系统发展的方向。和谐思想是中华文化固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自我的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关注人的内心和谐有着特殊意义。人的内心和和谐靠的是充满血肉的情感,它能使人产生愉快、喜爱、慈悲、怜悯、理想、信仰等情感的和谐情愫。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靠的是心灵感受,这种心灵的感受往往能激发我们情感的共鸣。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存进我国文化立法,提高文化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水平政府拥有权势和公共资源。政府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影响着非物质文化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直接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效。促进成员国文化政策发展和政府文化权力的合理科学运用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在世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流通和交换中同样处于被动地位。一方面是大量的西方文化产品销往国内;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文化资源流往国外。在西南、东北等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丰富的地区,许多外国人深入村寨,低价收购民族服饰、头饰、配饰,有的专门收购年代久远的工艺品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些情况令人担忧。(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目前,世界上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流通和交换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的文化贸易优势,这对文化多样性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文化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消除发展差异,促进地区向经济社会文化均衡发展从保护工作实践来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国内一些特定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有着特殊意义的。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些地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大促进了当地生产,发展了经济,扩大了对外交往,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当地社会的发展条件。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年轻一代的文化启蒙和爱国主义教育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促进文化认同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一个伟大的文化工程,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四)——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