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历史学考研近代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历年真题汇总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洋行中国近代广州经清政府批准而设立的经营对外贸易的行商。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十三行是行商的通称,起于明代,非固定为13家。1720年,广州16家洋行成立公行,遭到外国商人反对。次年被废止。1782年,公行制度确立。行商是垄断对外贸易的商人,多捐有官职,属半官半商性质。外商的进口货物由其承销,内地的出口货物由其代办。行商间实行互相监督。道光年间,经过裁撤重组,剩下13家最有势力的洋行,后来这“十三行”变成洋行的代名词。《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特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在中国的侵略。以后,十三行日趋没落。2.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主持的一次伟大的禁烟运动。1839年3月10日,钦差大臣林则徐抵达广州,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合作,积极整顿海防,严禁国人贩卖、吸食鸦片。16日,他晓谕外国烟贩限期呈缴鸦片,并出具甘结,保证嗣后永不夹带鸦片。英美烟贩被迫缴出鸦片19187多箱,共计237万余斤。1839年6月3日起,林则徐在虎门将鸦片销毁。虎门销烟打击了侵略者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斗志和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3.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年)字援人,号定庵,又名巩柞,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他博学多识,但不屑为章句之儒,而与林则徐、魏源等同倡经世致用之学。他的经世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揭露社会和政治的黑暗,呼吁“更法”和倡言改革等方面。他痛斥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是“霸天下”,实行的是愚民政策。他痛感清朝统治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危机,预感到旧王朝即将覆灭。他认为必须“更法”,必须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龚自珍要求改革的内容,不外是用人不论资格、废除科举、设置新疆行省、禁止鸦片等等。这些主张对社会的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还提出要大大增加高级官僚的俸禄和权力,甚至要求加强封建宗法制度等等。显然,这些都是元益于国计民生的坏主张。因此,不管他对时弊批判得多么激烈,他的思想的实质不外是“补天”。龚自珍虽力主禁烟,抵抗侵略,但他抵抗的方法仍旧是照搬传统的“闭关绝市”的老办法,把洋人洋货统统拒之于国门之外。显然这种主张是不能、也不可能阻挡西方资本主义开辟世界市场和掠夺殖民地的浪潮。况且这种论调是同顽固派盲目排外的论调不谋而合。龚自珍只是一个主张改革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没有正确回答时代所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但他猛烈抨击时政,倡言“更法”和改革,这在这万马齐喑的思想界来说,犹如一声响彻夜空的春雷,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4.鸦片三角贸易18世纪初,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成了最大的鸦片贩子。1773年,英印政府决定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并给东印度公司制造和专卖特权。19世纪初,英国烟贩以广州黄埔为中心,大肆进行鸦片走私。范围从珠江口外扩大到东南沿海,甚至北及直隶和奉天海岸。由于鸦片输入激增,英国由入超变为出超,而且差额越来越大。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鸦片走私犯。鸦片贸易的扩展,形成了英-印-中三角贸易关系。英国在印度销售棉纺品,购买印度的鸦片,再将鸦片输入中国换取中国的茶叶、生丝,运销英国及世界各地。在棉纺织品-鸦片-茶、丝三角贸易中,鸦片起重要作用。鸦片贸易成了英国对华贸易的生命线。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灾难。达官贵族、绅商、百姓及军队官兵,都吸食成风。鸦片使中国人在心灵和肢体方面受到危害。同时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的长期优势,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按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直接加重了人民负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5.义律义律(CharlesElliot1801—1875),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军代表。出身英国贵族。1830—1834年在英国殖民地圭亚那任高级官员,管理奴隶。1834年(道光十四年),随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来中国。自称是英国资本家的“东方代理人”,屡次要求英国从印度派舰队到中国炫耀武力。1836年12月,接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1839年,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时,他多方阻挠破坏,并怂恿英外交大臣巴麦尊对华使用武力。10月,英国决定发动侵华战争。次年2月,义律和他被任命为正副全权代表。6月封锁广州海面,挑起鸦片战争。7月率舰队攻占定海,并北犯大沽,递交巴麦尊给清政府的照会,提出赔款、割地、鸦片贸易合法化等无理要求。1841年1月在广州和琦善会谈中,提出《穿鼻草约》,并于20日单方面公布,同时派兵强占香港。1841年1月26日英国海军在西营盘登陆香港岛,他代表英国在2月2日向香港居民颁发两条法律:中国人继续使用中国律法及习惯,惟一切酷刑应予废除;非中国人则以英国法律审判。5月又率军攻广州,迫使清将奕山订立《广州和约》。后被调任驻北美洲得克萨斯代办、百慕大总督等职。6.闭关政策18世纪中叶,英国已在西方各国的对华贸易中居首位。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壁垒面前,西方的工业品很难找到市场,屡屡亏损。同时,昧于世界大势的清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闭关”政策,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清政府把对海外的贸易严格限制在广州一口,规定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土货都必须通过少数特许的“行商”(即“十三行”)之手,进行严格控制。这种外贸政策也严重阻碍了西方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7.林维喜事件1839年7月7(清道光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一批英国水手在九龙尖沙呢行凶,殴打当地居民,其中林维喜因伤重于次日身死。案发后,林则徐严令义律交出凶犯抵罪。义律拒交凶手,企图以1500银元购买死者家属私了,并且,公然无视中国法律主权,在一艘英国船上自行开庭“审讯”,以“该犯罪不发觉”为词,对5名凶手仅处以3-6个月的监禁与60-80元的罚金。8月15日,林则徐下令停止供应英船柴米食物,布告澳门人民三日内撤回为英商雇佣的中国买办与工役,向英国侵略者作了坚决的斗争。8.租界租界是帝国主义强迫我国划出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定区域。《虎门条约》规定英人可在中国通商口岸租地建屋。1845年上海领事巴富尔强迫地方官议定土地章程,在上海划定区域作为英国人居留地。这是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开端。以后的租界多以此为蓝本。租界在名义上其领土仍属出租国,并且自身不具备治外法权的属性。但历史上租界使用国均是借由本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公民领事裁判权。租界的行政自治权限制了租让国在其区域内行使行政权,部分租界甚至还有立法权限。租界是外国侵略者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据点,被称为“国中之国”。历史上中国租界内的商业活动对拉动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传播近代民主、科学文化,提供宗教信仰和政治宣传起到了很大作用,部分租界内公共设施完善,治安相对平稳,为部分政治流亡者提供庇护。二战期间,帝国主义宣布放弃租界特权,但实际上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取消。9.工部局根据《上海租地章程》租界基本上还是外国居留地的性质,其主权属于中国,而由英、美、法三国驻沪领事管理。1853年小刀会起义者占领上海城,大批难民涌入租界,形成华洋杂居的局面。从此租界不再是一个外国居留地性质的侨民区,而是由中国人占多数、各国侨民掺杂其间的“特区”。因此三国领事急于建立一个完全由外国人组成和控制的市政机构,以确保外国人的利益。1854年7月,三国领事擅自修改《上海土地章程》,将其中不利于外国人“自治”的条文删除,并依据已修改了的新章程规定,由外国租地人选举出7名董事组成董事会,由他们建立名为“市政委员会”,中文译为工部局,亦有“工部局董事会”之称。实际上工部局和董事会为一体,且有明确的分工:董事会主管咨询和决策,工部局负责执行,主要行使“自治”和征收捐税等权力,以保障外侨的利益,遂使工部局成为专由外国人掌管的市政机关,并以西方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模式对租界实行全面统治。租界内的纳税外国人组成的“纳税外人会议”,握有重权,相当于西方国家的议会,主要职责是:审核通过财政预、决算;通过待征捐税;选举工部局董事会;讨论批准工部局所制订的各种“法律”和租界内的重大问题等。可见它具有根本性的权力。随着租界的发展,工部局下还相继建立一些委员会,如财政、税务和上诉委员会等。1863年九月,英美两国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由工部局管理。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都是在领事们一手扶持下产生的。英、美、法三国在租界内建立了一套殖民地的管理制度,成立管理机构,设立巡捕,此外还向中国居民征税,行使司法权等,严然成为“国中之国”。这种殖民制度相继在其他通商口岸推广和建立。10.买办买办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在本国市场服务的中间人,亦称康白度,原指葡萄牙人在印度雇用的当地人。“买办”在中国明代指供应宫廷用品的商人,清代兼指官宦的采购人员。鸦片战争后,出现一些商人为外国商行推销商品和收购土货。由于他们与外国有密切联系,受到地方大吏器重。买办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消失,特别是太平洋战争后欧美外商相继歇业,日商不再用买办。11.《穿鼻条约》鸦片战争时期琦善秘密与义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41年1月,英军袭占大角、沙角炮台。25日,琦善与义律签订《穿鼻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开放广州;赔款600万元,英军撤出沙角、大角炮台。英军单方面公布《穿鼻条约》,并强占香港。广东巡抚怡良揭发琦善卖国行为,清政府不承认此约,并将琦善撤职。12.《虎门条约》1843年7月英国强迫清政府补签《五口通商章程》。10月,双方在虎门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称《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是此约的一部分。英国取得了一些特权:①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犯罪时,“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这破坏了中国司法权,开了外国人不受中国法律约束的范例;②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给予他国任何权利时,“英人一体均沾”。这使英国和他国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互相援引,共享侵略权益;③居住及租地权。英国人可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建房居住。外国侵略者利用这项特权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逐渐发展为脱离中国管辖的“国中之国”。《虎门条约》中附有《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税率都比鸦片战争前降低50%左右,有的降低了90%。税则规定:凡未列入本税则的进出口货物,按5%或10%征税。这使中国海关失去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13.《望厦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3日,耆英与顾盛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望厦条约》。规定:①扩大领事裁判权。美国人与中国人或他国人在中国发生的诉讼,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不能过问;②加强协定关税权。中国日后更变税例“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③美国兵船可在中国港口“巡查贸易”;④美国可在通商口岸建教堂、医院等;⑤各项条款如有变通,12年后,公平酌办。美国取得除割地、赔款外的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所取得的特权,同时还增了新的侵略权益。14.《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要:(一)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二)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三)赔款2100万元。(四)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五)废除“公行”制度。《南京条约》签订后,1843年7月22日,英国强迫清政府补订了《五口通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通过《虎门条约》,英国又取得了一些重要特权。《南京条约》及《虎门条约》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和国对英国所获取的侵略利益十分眼红,纷纷接踵而至,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欧美资产阶级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锁链。从此,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力驱使下,被卷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15.圆明园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郊区,海淀区东部。是一座举世文明的皇家园林。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圆明园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