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宜山高级中学七、所•1.所+动词表……的人(事、物、地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臣所过屠者朱亥•此陵宿夕所不忘也《苏武传》•2.为+所表被动•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为婢仆所惑•3.所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的原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的原因(表原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凭借(表手段和目的)•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缘故(表原因)•4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处所,地方,名词)•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见《导学大课堂》八、者•(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两种情况)•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捕蛇者说》)《黔之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师说》)•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赤壁之战》)•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语气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完成《金太阳》8—11题九、乃•(一)用作副词。1.表承接.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柳毅传》(见《金太阳》)十、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论语》)《劝学》)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愚公移山》)•(二)代词。1.相当于“之”。《师说》)•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论语》)•(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齐桓晋文之事》)《愚公移山》•(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见金太阳十一、若•(一)动词•1、像,好像。《促织》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像,似2、比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二)用作代词。1.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你的”。,寿毕,请以剑舞••……•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三)用作连词。•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十二、也•(一)句末语气词,•⑴表示判断语气。•⑵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①至激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因为他们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啊)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⑶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⑷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⑸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崤之战》)•(二)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石钟山记》)《师说》)•见金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