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Ⅲ第1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明清之际,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潜滋暗长以及市民阶层的不断成熟和壮大,封建社会的内部格局及利益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封建制度迅速进入了一个“天崩地裂”的社会转型时期。明清之际,中国社会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明清之际还是思想家自觉对秦汉以来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进行深刻反省和理性批判的时代。“明清之际的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主张李贽①“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童心学说③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黄宗羲①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②具体制度——限制君权的主张③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顾炎武王夫之①批判君主专制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②提出“众治”的主张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②哲学思想(略)反对专制强调经世致用批判传统儒学影响:知识·梳理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2011年江苏历史,21)(12分)“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关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顾炎武《日知录·廉耻》•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材料三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日:“《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高考回顾:•请回答:•(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分)•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2分)•(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5分)•表象:风俗。(1分)•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4分)•(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3分)•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1分)•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2分)•(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1分)•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分)考点1、明清时期思想批判的背景•政治: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阶级:工商业者阶层壮大;•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受冲击;•思想:A、理学占统治地位并日益僵化;B、西学东渐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一些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自由发展。 带着问题读史●据材料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时代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考点2、明后期异端思想家李贽•主张:•①批判孔孟学说作为绝对思想权威;•②批判程朱理学和道学家的虚伪,倡导个性自由;•③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④世界观:提出“万物皆生于两”(阴阳二气,唯物),从根本上否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评价:•①具有鲜明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考点3、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家•(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早期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从批判专制君主角度批判“天理”,继承“民本”)经济:主张“工商皆本”;•(2)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政治:反对君主专制,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术: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空谈理论,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3)王夫之:《船山遗书》世界观: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朴素唯物主义体系。强调“理在气中”,颠覆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理论根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点评:此段材料所反映的黄宗羲的思想中“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是指以民本思想,保留君主制,认为黄宗羲在两个方面发展了儒家思想:一是更具民本精神;二是制度化。体现的“新见”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从关键句“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则失于……尺度”,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历史事件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辩证的评价,否则难免有失偏颇。教材对黄宗羲的介绍仅限于其对君主专制的抨击,至于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几无着墨。对此,下述材料是一个补充。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孔子:“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董仲舒:“天人感应”•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顾炎武《日知录》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的共同之处及评价材料三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各提出怎样的思想观点?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教你读史]材料一中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抨击了君主专制;材料二顾炎武指出集权导致混乱,主张分天子之权;材料三中“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表明王夫之反对家天下和世袭制。三人的共同主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经济上:批判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提倡求真务实,主张“经世致用”;•思想上:批判理学八股,主张革新儒学。•考点4、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的评价•进步性:①政治:汲取儒家民本思想,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猛烈冲击;②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洪流,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性,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③文化:批判理学不合理成分,是儒学新发展,促使传统文化焕发了生机;•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启蒙思想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未能推动社会政治变革。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未能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1.经济方面: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政治方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政治基础。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4.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总结提升[课堂感悟高考]1.(2012·天津高考)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看,儒学长期被士大夫阶层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现状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2.(2011·北京高考)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因而《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D项正确;A项属于宋明理学思想;B项属于李贽的思想;C项是唐代儒学家韩愈等人的思想。故选D。3.(2011·海南高考)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抓住关键词“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脱离现实,即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即继承了宋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B项符合题意。4、(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教材细节比较[人民版]细节1黄宗羲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细节定向黄宗羲主张建立“天下之法”,提出君臣平等思想。细节2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这些主张,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细节定向黄宗羲的工商皆本主张及与明代经济的关系。细节3顾炎武是黄宗羲的好友,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锋芒所向是“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他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他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虽然顾炎武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但他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细节定向顾炎武批判锋芒所向、建议及其评价。1、创立:2、继承:3、重创:4、正统:5、冲击:6、融合:7、理学:8、批判继承: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秦朝,“焚书坑儒”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1、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单元小结:2、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时期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两宋明清戊戌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历史地位备受冷落受到压制居于统治地位被利用改造被全盘否定彻底批判受到动摇独尊正统巩固强化受到怀疑批判继承共同原因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状况春秋战国秦朝西汉魏晋宋明明清之际创立/发展重创独尊/正统冲击批判新发展儒学:在古代中国“三次高潮,三次低潮”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中国共产党:洪秀全对儒家思想的利用,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