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专题三 第12讲 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2讲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既有成就,也有教训。一、政治上: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民主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外交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三大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地提高。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三大政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3)“文化大革命”:毛泽东等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造成民主与法制的践踏。2.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20世纪五六十年代)①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②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2)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20世纪70年代)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③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二、经济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经济建设方面: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生活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2)“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年。②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③意义: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3)三大改造①内容: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②意义: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探索失误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②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③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特点是“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3)纠正失误: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4)国民经济的劫难①劫难:“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②调整与整顿:1971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3.社会生活的变迁(1)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2)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建成。(3)《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发挥了重要功能。三、思想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与改革开放前的科教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科技、教育和文艺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但受国际国内局势的影响,中国科技、教育和文化总体仍落后于西方;受“左”倾路线的干扰,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1953年,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1956年,毛泽东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2.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3)生物技术:1965年,中国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人类合成蛋白质的时代。3.教育的奠基与挫折(1)新中国初期:确立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3)“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大动乱冲击了教育,高考制度被废止。[通史整合]主题一现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程视角1创设新情境考查新政协会议的召开【考题1】(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审题定位现代中国——新政协会议与新中国的成立辨析选项1949年的新政协会议旨在筹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安排在港民主人士北上及民主人士参加筹备新政协的主要目的是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故选A项。B项表述不当,民主党派恢复其各级组织主要由各民主党派自己进行,与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动无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在1956年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于1953年,故C、D两项可排除。答案A视角2从妇女地位的变化角度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影响【考题2】(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审题定位现代中国——新型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解题关键根据题干信息:1953年6月,《人民日报》及“当选的代表”等,理解李大娘的话“今后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选A项。答案A【拓展延伸】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议政是这一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主题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及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视角1从大国崛起角度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考题3】(2014·江苏单科,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审题定位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万隆会议解题关键从题干材料中的“亚非国家”“西方缺席”等信息可判断此次会议是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此次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因此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中的“亚非国家”不符;B、D两项与题干中的“西方缺席”不符。答案C视角2创设新情境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考题4】(2013·江苏单科,11)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审题定位现代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辨析选项由题干中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可知A项与题意不符。B项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排除;C项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从材料信息看,1972年,我国外交取得重大进展,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故选D项。答案D【拓展延伸】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1)革命性①新中国外交的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目的是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出发点。(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主题三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视角1创设新情境,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表现、特征及影响【考题5】(2015·课标全国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审题定位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与工业化建设解题关键观察图,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原有工业基础薄弱。为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一五”计划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选A项。B、C、D三项说法不符合题干材料或史实,排除。答案A视角2从时代特征角度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失误【考题6】(2013·江苏单科,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