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魏晋(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专题点拨1.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1)政治方面。①改革中央官制,加强皇权。任用低级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共议国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演变为一般的执行机构。②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③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官的监察。④推行推恩令,王国问题基本解决。(2)经济方面: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官营、货币官铸等,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削弱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3)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例1(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解析】本题围绕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大制度分别可以从政治、思想、选官、经济等角度分析其对中央集权的意义。【答案】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2.均田制(1)概念:北魏孝文帝改革至唐中期,政府在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基础上,把政府所掌握的无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2)意义:①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②使流民归农,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③与租调制(唐朝租庸调制)结合,有利于增加政府赋税收入。特别提醒:均田制是限制土地兼并的重要手段,但实行后,土地兼并问题依然存在。例2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答案】B3.关于汉代儒学(1)董仲舒新儒学的知识突破。背景①汉武帝时期,“无为”思想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②土地兼并、边境不宁、王国问题困扰西汉统治,西汉需要一种新的统治思想。③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造主张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③“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④“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影响积极: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③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④限制君主的权力,使君主实行“仁政”。⑤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消极: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②新儒学带有封建神学色彩,造成封建迷信思想泛滥(2)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①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的统治哲学。②核心是天人感应,在此基础上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③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君权神授。④以神权限制王权。总之,董仲舒新儒学是西汉历史发展到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把神权与王权高度融合,既满足了统治者的心理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例3《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解析】材料中说的是贫富程度与治国难易的关系,但材料中没有强调怎么达到贫富有度,B、C、D三项都是在强调怎么达到这个度,扩大了材料的信息。所以只有A项符合题意。【答案】A4.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突破。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前提)。②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有利条件)。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必要性)。④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推动力)内容前期:创立新制。①制定官吏俸禄,整顿吏治。②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后期:实行汉化:①迁都洛阳。②移风易俗影响①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③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2)用文明史观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文明史观考虑,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由此运用新史料,考查北魏孝文帝的历史影响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角度。“中国”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年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古代华夏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可称为中国,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说明这一结论。【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从材料一可知“居中国”是占据中原,“行中国之道”是践行华夏文化,结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的相关史实说明。【答案】说明: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