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变化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1)加强了国际贸易中的垄断程度。(2)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3)影响了国际贸易地区分布。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3/4集中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实际上主要是促进了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4)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制成品贸易的比重上升,初级产品贸易的比重下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弥补了资金不足、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了就业、培养了新型人才、带动了经济贸易增长、提升了贸易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了体制转轨过程、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等。然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也给我国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市场受控、转让低技术、转移污染企业、国内企业受压制、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控制难度增加等。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1增加了资本形成数量,提高了资产质量改革开放初期,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国内积累能力有限,储蓄严重不足,而投资需求却逐年扩大,导致储蓄缺口逐年增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进口需求迅速增长,但由于我国出口规模不大,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创汇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进口的需求,因而导致外汇缺口也逐年增大。而外资的进入有效地解决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1979~198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578亿美元,而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企业50多万家,实际使用外资存量超过27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不仅增加了我国资本形成的数量,而且改善了资本质量。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值/投资比率明显高于国内企业,其资产质量高于我国工业整体资产质量和国有资产质量。2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我国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缩短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差距,获得了技术扩散的积极效应。有关数据表明,外商在一些行业关联效应比较大的行业投资,推动了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例如,跨国公司在汽车业的投资使我国汽车产品技术水平在短短的几年里,从20世纪50年代跨入80年代水平;机械工业通过吸收外资,使大批企业技术由20世纪70年代一步跨入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的水平;化工外资企业的高新技术项目近年来明显增多,已有一批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人才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经验,同时造就了一批新型管理人才,使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国内企业通过与外商举办合资、合作企业,加速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资产重组,形成了一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名牌企业,如上海贝尔、上海大众、康佳、TCL等。3带动我国产业发展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带来了资金,而且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产业带动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优化了产业结构。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变,可通过三次产业间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出来,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这一趋势,而这一趋势的形成和加强,与外资的加速进入及其产业分布保持了一致。其次,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2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使我国出现了一批现代新兴科技企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快了我国现代化的步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第三,带动零部件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大型跨国公司都是生产全球化程度很高的公司,在全球有多家协作企业,当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本地化程度,就会带动国外协作企业到我国进行投资。4增加就业,造就新兴人才外商投资企业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为我国一部分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外贸易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已达8000多万人。外商投资企业还提高了我国的就业质量。外商投资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使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跨国公司为了长久占领我国市场,采用多种形式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如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设立技术开发中心等。据调查,几乎所有的在华外商投资企业都建立了规范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特别是大公司,其培训体系往往是国际化的。例如上海贝尔公司从1986年开始已累计培训万人次以上,其中还派往国外培训,并在比利时建立了培训和开发中心。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对新录用的国内技术人员经常性地派往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总部受训,并定期轮换安排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到世界各地的半导体企业接受培训。5.增加财政收入和平衡国际收支在外商企业开业初期,政府从外资企业得到的税收收入有限,当企业逐步发展,利润增加时,政府税收收入也显著提高。1989年,外商投资企业缴税收入不足10亿元人民币,到十五期间涉外企业缴税收入达22385.10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20.9%。可以预期,随着外资企业经营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我国涉外税收管制措施的进一步完善,外资企业上缴税金将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1992年以来,随着外资的大量流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曾长期存在的外汇收支矛盾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中央银行外汇储备逐年增加,从1994年的516亿美元猛增至2005年的8189亿美元。对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这种实质性改善,外商投资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具体表现:首先,外商直接投资为我国资本项目的顺差做出了较大贡献。其次,外商投资促进出口、改善出口结构,致使外资企业的贸易平衡状况长期保持顺差。外商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是正面的,外商投资对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发挥了明显积极的作用。6推进体制转轨的过程,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对外商直接投资推进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意义值得特别强调。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实行改革和开放政策以后,最早制定的一批尝试与市场经济法律框架接轨的法律和法规,就是与外商直接投资有关的法律文件。197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法》经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人大通过的第一部法律文件,以后又陆续制定了许多部涉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后来构成通用于国内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的基础,并推动着相关法律建设的开展,加快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在微观层次上,通过举办合资企业,有利地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举办中外合资企业,实际上也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企业进行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使企业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重塑市场行为主体的过程,中外合资企业的举办为推进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1对我国经济自主权和国家安全的冲击和影响经济自主权是国家主权的核心部分,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只有独立自主地制定国家经济政策,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产业,有效地抵御外部不良势力的干扰和侵蚀,才能对国家利益做到真正的维护。跨国公司对一国经济自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冲击和影响的基础是对该国进行市场垄断和产业控制。市场垄断和产业控制程度自身,对该国经济自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很大。1992年以来,外商投资的大量进入以及我国政府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取消其商品内销的种种限制,许多国内著名品牌被外商收购、控制,外国投资企业冲击和抢占我国国内市场,使国内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与威胁,在外来投资企业的强大冲击下,国内企业纷纷败下阵来。这需要引起我们关注和警觉。2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扩大了我国区域间和产业间发展的不平衡一是地区分布不平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大部分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内陆地区较少;二是产业分布不平衡,较多集中于第二产业,而第一、第三产业分布较少。地区分布不平衡使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目标要服从其全球战略目标,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对华投资的基本动力。因此,它必然要选择投资条件好、资本收益率高的产业和项目投资,从而必然带来投资地区和投资产业的不平衡性。3产业转移中,污染产业进入我国根据1995年普查资料统计,在华跨国公司中投资于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16998家,工业产值4153亿元,从业人数295.5万人,分别占全国工业企业相应指标的0.23%、5.05%和2.01%,其中投资于严重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7487家,工业产值1984亿元,从业人数118.6万,分别占全国的0.10%、2.41%和0.81%。这些污染产业,破坏环境,影响生态平衡,直接危害了我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同时加大了我国环境保护成本。4对我国企业产生压制效应外商投资企业在东道国生产经营中,凭借其资本、技术、规模和经营优势,挤压同行企业,对当地企业形成压制效应。这种压制体现在股权控制、技术控制、品牌控制上。例如,在我国电子行业中,外商控股比例最高的是集成电路生产和通讯设备行业,外方平均控股权比例在60%以上,形成了全行业控制状态;家电制造业的合资项目中,75%为外方控股,10%为双方各占50%;在洗涤用品行业中,跨国公司已形成对我国国内市场的控制品网行业资讯技术交流跨国公司独资化的成因正文跨国公司独资化的成因--------------------------------------------------------------------------------中国化妆品网发布日期:2005-7-28外商携带巨资前来中国投资。改革开放之初,世界各地的外商纷至沓来,其中,70%-80%的外资是以“中外合资”的方式存在,于是,中国被世人冠以“合资大国”之称。但是,1997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外商投资由合资转向独资为主。加入WTO以后,外商独资的浪潮更为猛烈。2001年,我国新批外商独资企业15643家,合同金额429.99亿美元,分别是合资企业的1.76倍和2.45倍;从2003年以来,在中国新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达到近两万家,几乎为中外合资企业数的两倍、中外合作企业数的十倍。毋庸置疑,外商独资正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流方式。与此同时,在华经营了数年十几年的外资企业也纷纷“变脸单飞”,在过去的一年里,开始形成了跨国公司的独资化浪潮。2004年3月,雅芳宣布其中国公司与美晨达成“分手协议”。2004年5月,宝洁也终于从合作了16年的老伙伴和黄手中收购剩余的20%股权,实现在华独资。2004年8月,在通信行业赫赫有名的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BISC)宣布更名为北京西门子通信网络有限公司(SCNB),西门子持股比例从40%上升到67%,企业性质也由合资公司变为外商控股企业。2005年1月末,强生与上海生化分手,上海强生成为在华独资企业.....外资巨头“不约而同”地选择“恢复自由身”使国人不得不重视这样一个事实:“合资中国”已经不复存在。合资是双方企业为克服各自资源上的相对不足,在双方利益目标取得兼容的情况下,寻求资源互补、获得协同效应而进行的一种合理安排。而外商独资浪潮来得如此猛烈,正是反映了中外合资双方资源和利益的博弈而导致的企业治理结构的正常变动。作为“弃妇”的中方企业面对“变心”的跨国公司,其“悲愤”之情可以理解。但是,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在短短的时间里,是什么原因加速了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婚姻”走向终结或者更具有现实意义。一、“东道国风险”锐减对于进入中国的跨国巨头来讲,高深莫测的国内市场使得它们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考虑发展的每一步。其中,“东道国风险”是十分关键的。“东道国风险”指的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政策、地理等因素对外资可能造成的风险。这类风险是不可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