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怎样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我们应该改变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尝试着做了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使学生爱学。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而且能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学生的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小学四年级“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让学生给画面配音,使运动过程由静变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相背”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种教学方法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二、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乐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更好的诱导学生思维,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乐学。例如:我在教学面积计算时,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启发学生认识到: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平行四边形是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过拼合成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导学生在这些关键的地方思考,把面积计算知识系统化,既沟通了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请了思路,又渗透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学地位,体现了教育教学价值。三、自我评价分析,使学生会学。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这位同学的回答符合要求吗?”“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评价和反馈,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作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那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6+6+6+6+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大部分学生作出(1)6×4+4(2)6×5-2,出乎我意料的一个同学却是7×4。我立即表扬了他,同学马上反对。这样许多同学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了评论之中。此时,课堂气氛及其高涨,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减轻心理压力,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不但积极主动学习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四、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饱”。例如:在教“带余数除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筐里有50个橘子,(1)平均分给8个同学,每人几个,好多几个?(2)最少加几个才可以平均分给9个同学?(3)拿走几个就可以平均分给7个同学?3题采用分层练习:差生做第一题;中等生做第二题;优秀生做第三题,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启发,促进思维,提高分析能力,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并随着进取意识的增强,不断向上一个层次递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的自主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为核心,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