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18个文言虚词复习课件-(共103张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复习考点解读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①“常见虚词”共18个。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2、考查方式:选择题为主,比较异同;翻译题为辅。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学会根据语境辨别虚词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则者与之110234567891112131415161718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按常出现在文言句子的位置分•句首:•句中:•句尾:帮助文言文断句何、其、且、若、焉而、乃、所、为、以、因、于、则、者、之焉、也、乎•而:(一)作连词,表示某种关系1、并列关系2、递进关系3、顺承关系4、修饰关系5、因果关系6、假设关系7、目的关系8、转折关系(二)作代词,译作“你”“你的”(三)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图穷而匕见•2、温故而知新•3、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盛以锦囊,负而前驱•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7、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8、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9、既而儿醒,大啼•1连词,表承接“来”“就”;•2连词,表并列“和”“并且”;•3连词,表转折“却”;•4、连词,表递进“而且”;•5、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6、连词,表假设“如果”;•7、连词,表因果“因而”;•8、代词,通“尔”,“你”“你的”;•9、时间副词词尾,助词。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C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1、()2、()3、()•4、()5、()6、()•7、()8、()•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何(一)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二)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很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三)奈何:怎么(四)何如:怎么样[何]•一、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答案:D(A怎么B什么,宾语C什么,定语D为什么E多么)二、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1、()2、()3、()•4、()5、()6、()•7、()8、()参考答案:•1、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2、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3、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4、疑问代词,可译什么•5、副词,可译为多么•6、疑问代词,可译什么•7、可译为凭什么•8、可译为怎么样•乎(一)介词,同“于”(二)句末语气助词(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乎】•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二、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1、()2、()3、()•4、()5、()6、()•1、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相当于“于”•3、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助词,词尾,译”……的样子“•6、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①刿曰:“肉食者……”乃入见(《曹刿》)1.“于是”“就”,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2.“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条件。●乃(一)用作副词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3.“却”“竟(然)”“反而”,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逆转相背。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只”“仅”,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①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5.在判断句中帮助判断,译为“是”“就是”等。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乃(一)作副词1、于是,就2、才3、竟然、却、反而4、只、仅5、帮助判断,是,就是(二)作代词1、人称代词:你,你的2、指示代词这样(三)作连词于是(四)固定句式:无乃…….乎——恐怕……吧乃•一、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ADG(A才B是C竟然,却D才E就F这样G才H你的)•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作判断词,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可译为“他”“它”,“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4.指示代词,表“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其(二)用作副词。表示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②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③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⑤吾其还也(《烛之》)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反诘“难道”揣测“大概”婉商“还是”期望“一定”(三)用作连词。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①沛然下雨,则苗……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四)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其一、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B(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他们)⑨大概二、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1、代词,可译为他的•2、代词,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连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7其一二。8其是耶,其非耶?9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0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1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代词,可译为其中•8、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9、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0、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1、代词,可译为我,自己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1.并列关系,并且。●且①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2.递进关系,而且,况且。(一)用作连词。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③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石钟》)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3.表让步关系。尚且,还。①不出,火且尽(《游褒》)②且为之奈何(《鸿门》)1.将,将要。(二)用作副词。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2.暂且,姑且。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且(一)连词1、并列关系2、递进关系3、让步关系(二)副词1、将要2、姑且,暂且(三)且夫:况且,再说且•一、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吾攻赵,旦暮且下•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BCEF(A将近。几乎B将要,马上C将要,马上D尚且E将要,马上F将要,马上)二、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1、副词,暂且•2、连词,并且•3、副词,将要•4、连词,表并列•5、连词,尚且①视之,形若土狗(《促织》)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若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1.第二人称,“你”“你们”。(二)用作代词。(一)用作动词。像,好像。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三)用作连词。表假设,如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若一、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②视之,形若土狗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天若有情天亦老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⑦君过矣,

1 / 10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