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历史文化及产业现状演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安化黑茶的历史演变茶属山茶科植物。几十万年前在西南地区进化而成。由原始的野生大茶树——过渡型茶树——人工栽培,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神农尝百草和茶的最早发现《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明有徐霞客《滇游日记》“茶树,数皆高,三四尺,绝与相对,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云贵、两广、川、海南、福建、湘、江西、台湾等十省区两百多处发现,高马二溪古茶树有460多年。茶的发现众说纷纭,神农说、达摩禅定说、西周说、秦汉说等等。神农发现说:《茶经·六之饮》“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庄公”。神农氏,传说中上古帝王,姓姜,牛首人身的奇人,后尊为医药始祖——炎帝——农业发明者,曾与皇帝决战于阪泉,败。炎黄联合——(抗击)蚩尤部落——炎黄——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寻找医药食物而发现茶。一、茶的发现和利用二、早期茶的饮用自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后,茶开始与人类结缘,但人们对茶的功效的认识也有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神农尝百草,与茶结缘,先秦时如何利用,史料很少记载。只能想像,古人把茶叶从野生茶树上采摘后直接放入嘴中咀嚼,或加水煮饮,或与其他蔬菜一起煮后饮用。在历经千年的发展中,茶有了诸如:不夜侯、甘侯、涤烦子、森伯、清友、馀甘式、酪奴、苦口师等称呼。据明《杨慎记》载,汉代四川雅安名山蒙顶山有座甘露寺,其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殁,化石为象,其徒奉之,后为甘露大师,水旱疾疫祷必应”。这就是人们常说起的吴理真种植仙茶的故事。西汉时期《僮约》规定了家奴硬座的上百种劳役,其中就包括“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可见,汉代在四川一带不仅有茶饮活动,且有了买卖茶叶的市场。可以说,在古巴蜀地区,茶文化完成了其漫长的孕育期。三、茶文化与茶礼的发展茶文化始于秦汉。中国的茶叶,最初兴起于西南地区古巴蜀一代,秦始皇统一中国,随着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向中原地区传播。《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灭殷商后,把自己的宗姬分封巴国,巴国每年上供物品中就有茶,治百病的神药。茶与三教结缘:魏晋南北朝时期,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结合,并且与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的佛教思想互相碰撞,使单纯的茶饮料呈现出文化意义上的多姿多彩。饮茶主体:上层贵族文人——养生,标榜节俭。齐武帝遗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以茶为祭。陈务妻好茗饮,得钱千贯,志怪故事。民间以茶做祭。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后,始知有茗饮之事。”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尔雅·释木》苦荼。魏晋南北朝,既是我国茶文化的形成期,也是我国茶业重心向东南西南推移的时期。秦汉统一全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和南部渐次传播开来。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路史》引《衡州图经》载:“荼陵者,所谓山谷生荼茗也”。《齐民要术》引文称:“浮陵茶最好”;《北堂书钞》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浮陵就是武陵,也就是现今所指的武陵山脉地区。这说明秦汉统一不久,茶的饮用和生产,就由巴蜀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地处湘中偏北、资水中游的安化毫无例外的开始受到茶文化转移的影响,有学者相信,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茶叶就是安化黑茶的前身。兴于唐。唐代,是我国的茶文化发展的繁荣期。“茶”定名于唐玄宗时官修《开元文字音义》。此前茶有不同名称,大多为巴蜀方言。茶圣陆羽所撰《茶经》(中唐时期公元756-780)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发展的新高度。《茶经》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饮茶的方式和方法,讲求茶的品饮艺术,“品”在于利用茶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发掘出了其精神与文化意蕴,在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现在常讨论品茶的三重境界:得味、得韵、得道,便源自于此。遗憾的是《茶经》中并未对安化茶有所记载,难怪连清代两江总督陶澍都此都表示愤懑不平。直至唐代(公元856年)杨晔的《膳夫经手录》载:“唐朝茶中有(益)阳团和渠江薄片(安化茶)销往江陵、襄阳一带。”已将安化茶列入“以多为贵”的茶。五代毛文锡《茶谱》: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渠江薄片一斤十八枚”。既安化黑茶的前身。宋朝茶业重心开始向东南地区转移,主要原因是由于宋代平均气温较唐代低2-3℃,气候寒冷直接导致茶树大面积冻死以及茶树萌发时间的推迟。宋人饮茶有别于唐代,有“唐煮宋点”之说。斗茶(茗战)是宋代茶文化兴盛时期的产物,2009年首届湖南黑茶博览会上的“万人斗茶大赛”便源自那时。宋熙宁五年(1072年)安化置县,安化是先有茶后有县,茶已甲诸州县,至元、明,茶树由野生进入艺植,乡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宋哲元祐三年(1088)设博易场于县境(宋史·地理志)“米盐布帛交换茶叶”后同治称“茶场”。南宋:朝廷加强对官盐官茶管制,“茶商军”武装流动贩运安化黑茶。宋孝宗淳熙年间(1175)黎虎将、赖文政为首,两支茶商军入境购茶,每队三四千人。荆湖路安抚使为加强安化茶叶的管制,在安化县龙塘乡境内设寨,派兵把守,控制“安化黑茶”的水陆运输。盛于明清。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茶业和传统茶学由鼎盛走向终极的一个阶段。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导方面开始变化,饮用和加工茶叶技艺发展趋于娴熟。期间,产生了品茶的“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童。“七禁忌”:不如法、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荤肴杂陈、忙冗、壁间案头多恶趣。除绿茶以外,明清两朝在黑茶、花茶、靑茶和红茶等方面,也应运得到了全面发展。朱权和钱椿年在《茶谱》中都提到过花茶的制作方法。又如黑茶,据载,四川在洪武初年便有生产,后来随着茶马交易的不断扩大,至万历年间,湖南许多地区也开始改产黑茶,明朝采用折中方法,以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进行易马。至清朝后期,黑茶更形成、发展为湖南安化的一种特产,一直延续到现代。始于明代:明太祖洪武24年(1391年),由安化向朝廷进贡芽茶22斤(称为“四保贡茶”)。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御史李楠以安化茶(私茶)妨碍茶法马政为由,上奏禁运。御史徐娇同时上奏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南之行,无碍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最终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西北引茶,以川为主,湖南为辅,从此“安化黑茶”正式定为官茶。安化黑茶最早产于苞芷园,以后沿资水向上发展,逐渐遍及于全县。以“六洞茶”最为著名,即:火烧洞、条鱼洞、漂水洞、檀香洞、深水洞、仙缸洞。单就品质而言,以高家溪、马家溪所产最佳,俗称“高马二溪茶”。临近安化边境的桃源、沅陵、溆浦、新化、汉寿等运至安化出售的品质较次的茶俗称“外路茶”,安化本地所产茶称之为“道地茶”。安化贡茶时至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许多人迷失了方向:一生忙碌,不知为的是什么。这时一杯清茶也许能解开这个结。茶能让一颗躁动的心平静下来,通过品茶来品味人生。——“品茶如品人,茶清似泉清”(回文诗)茶文化在现代的积极作用中华茶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便是它的礼仪性,这是因数千年来人们对茶的精神品格的深刻认识而形成的,也是因用茶的不同目的而形成的。这种以礼仪为核心的茶礼,可以体现为待客之礼,也可以体现在婚俗、丧仪、祭祀等方方面面。来客敬茶:茶与婚俗:三茶六礼茶与丧俗:茶礼茶按加工工艺分为绿、红、黑、白、靑、黄六大茶类主要代表品牌绿茶:西湖龙井红茶:祁门红茶黑茶:安化黑茶白茶:安吉白茶靑茶:安溪铁观音黄茶:君山银针黑茶(主要包括普洱茶、安化黑茶、广西六堡茶、四川康砖、湖北青砖)安化黑茶(主要包括天尖、贡尖、生尖;黑砖、花砖、茯砖;花卷)目前,安化黑茶的系列产品有“湘尖、三砖、一卷”,其中:“湘尖茶”又称为“三尖”,指天尖、贡尖、生尖;“三砖”指黑砖、花砖和茯砖;“一卷”是指花卷茶,现称安化千两茶。普洱茶六堡茶康砖青砖安化黑茶展示安化茶产业发展和优势篇近代安化茶产业经历了由衰落—兴起—衰落—飞跃的发展过程。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五口通商,广州成为最大的茶叶出口市场。彼时,红茶销路甚畅,售价亦佳。安化红茶作为“湖红”的代表,与安徽的“祁红”和福建的“建红”曾鼎足而三,同为中国红茶的正宗。1915年,一举夺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期间,安化黑茶生产,由于在边区有良好的信誉,一直经久不衰,红茶兴起后,产量稍减。抗战及内战期间,茶区经济衰退,百业凋零,茶农生活痛苦不堪。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安化茶产业迅速恢复,并取得较快发展,到1985年底茶叶产量达到8500吨,收购总值1891万元。90年代至2005年安化的茶产业一直在徘徊,没能得到发展,加之退耕还林使得安化从茶园到茶杯的整个产业都停滞不前。200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安化黑茶产业,才使得安化的茶产业焕发出往日的生机。一、安化茶产业发展概述安化黑茶:湖南省益阳地区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是以特定区域内生长的安化云台山大叶种、槠叶齐等适制安化黑茶的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照特定加工工艺生产的黑毛茶,以及用此黑毛茶为原料,按照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的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各类黑茶成品。安化县:柘溪镇、马路镇、奎溪镇、烟溪镇、南金乡、渠江镇、古楼乡、平口镇、东坪镇、田庄乡、江南镇、小淹镇、滔溪镇、长塘镇、仙溪镇、大福镇、梅城镇、清塘镇、乐安镇、龙塘乡、冷市镇、羊角塘镇等22个乡镇。桃江县:马迹塘镇、鸬鹚渡镇、浮邱山乡、桃花江镇、石牛江镇、大栗港镇6个乡镇。赫山区:新市渡镇、泥江口镇、沧水铺镇3个乡镇。资阳区:新桥河镇。安化黑茶定义安化黑茶生产区域安化黑茶产销史简介安化是中国黑茶发源地之一,历史上为中国黑茶的主要产地。明朝嘉靖3年(1524年)前,安化茶农发明黑毛茶初制加工技术。安化黑茶的原料要求、加工技术、花色品种、品质特征、文化内涵、饮用价值等具有独特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安化黑茶在明朝万历23年(1595年)被定为“官茶”后,以“陕引”和“甘引”形式运销西北。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前后,来安化采购“甘引”的茶行开始将安化黑毛茶运至陕西泾阳,委托当地茶坊加工成“茯砖”(当时称“泾阳砖”),1958年之前,茯砖的生产集中于陕西泾阳。1953年,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砖茶厂(湖南白沙溪茶厂前身)试验生产茯砖获得成功。1958年后,国家将茯砖的定点生产集中到了湖南。清朝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商在安化创制了一种圆柱形的“百两茶”。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晋商“三和公茶行”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增加原料用量,改进压制技术,创制了“花卷茶”。花卷茶每支净重合老秤1000两(36.25公斤),故通称“千两茶”。目前,千两茶系列产品包括:千两茶、五百两茶、三百两茶、百两茶、十六两茶等规格。湘尖茶生产始于清代乾隆时期,当时“西帮”茶商在采购“陕引”时,指导安化当地茶农采摘细嫩芽叶,精细加工,经筛分后制成不同档次的篓装高级安化黑茶产品,其中有芽尖、白毛尖、天尖、贡尖、生尖等,其中天尖、贡尖、生尖的生产延续至今。文革期间,将此类产品改称“湘尖”,分别称天尖、贡尖、生尖为湘尖1号、湘尖2号和湘尖3号,1983年以后,恢复了天尖、贡尖、生尖的称谓。1939年5月,安化试制黑砖茶获得成功,此后黑砖作为安化黑茶的主要产品之一,已经持续生产了70余年。1958年以后,湖南白沙溪茶厂为减轻千两茶加工的劳动强度,开发了机械化生产的砖面四周压有花纹的“花砖”茶。自明、清至民国年间,安化一直都是西北市场所畅销的黑茶产品的主要供应地。目前,安化黑茶的市场范围已经大大拓展,安化黑茶产品已经销售到全国各地以及港、澳、台地区,并出口到俄罗斯、蒙古国、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安化黑茶的历史演变安化黑茶的经济特征安化茶树种植史安化黑茶产销史安化黑茶的历史渊源茶商:晋、陕、甘、鄂、湘等地茶商各成行邦,以晋、陕、甘茶商资本雄厚,经营早在黄沙坪桥口建楼阁,设立茶叶行邦组织。明清六百年,晋、陕、甘等地茶商相继来安化兴办茶庄、茶号、茶行,一时商贾云集资

1 / 7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