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必修三思想文化高考复习策略一、把握思想文化的纵向与横向联系1.纵向——思想文化现象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比如专题一儒家思想的演变。应运而生蔚然大宗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专题一:2.横向——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动关系。例如唐: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中外交流频繁、科举以诗取士等使得唐诗繁盛。所以,文化史的考察不是孤立的,它以文化史为切入点考察与政治、经济的联系,中外文化的联系相互交错。复习过程中要用这些观点来指导。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2、“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反映”文化是时代的产物.3、横向——不同地域、类型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面临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一些先进的爱国人士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向西方学习。中国的农业文明、儒家思想在强大的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强力的冲击下败下阵来,战败导致反思,开始了学习西方的发展历程。二、文明史观(碰撞——交融——创新)例如:运用新史观认识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A.文明的冲突:异与碰撞、反思;(两次鸦片战争: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B.文明的交融:学习西方;(战败导致反思:学习西方的发展历程)C.文明的创新:新的理论体系的建构。(逐步提出适合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理论)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备考策略本单元是历届高考的命题重点。复习过程中要用这些观点来指导。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反映”本单元的时间跨度大,人物多主张多,要注意分阶段总结古代思想的特征,分析人物的主张时要注意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析,适当时候进行总结归纳。采取比较法来区分各思想家的主张,避免张冠李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1课第2课第3、4课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蔚然大宗3、受压: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4、独尊: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思想)5、挑战: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冲击)6、巩固:两宋时期(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7、新发展(遭批):明清时期——批判继承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8、中西结合:维新变法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9、动摇(全盘否定):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严重冲击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10、被彻底推翻: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文化大革命”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影响进一步减弱。11、新利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双重性)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概念呈现一、百家争鸣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泛指数量多;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代表阶层: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阶级、小生产者二、“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经济:政治:阶级:文化: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发展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大变革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观点各异;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在思想文化领域,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16(一)儒家学派三、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二)道家学派(三)法家学派(四)墨家学派(一)儒家1、孔子(春秋):提出“仁”和“礼”和“中庸”A、“仁”的思想——核心①含义:“仁者爱人。”②方法:“忠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层内容:a、爱自己的亲人;b、爱他人;c、统治者实行仁政(1)主要思想:③“仁”的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刑杀、节用爱民——政治主张对于普通人: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礼”的思想:①含义:②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a、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b、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狭义:周礼(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幼年求学从政治鲁周游列国献身文教1、追求礼乐的一生实践礼乐宣传礼乐教授礼乐学习礼乐礼乐的含义:周公制作礼乐治理天下,礼是人伦和道德规范,而乐从属于礼,是表现礼的艺术手段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礼崩乐坏”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恢复礼制维护道义维护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思想具有保守性)孔子“仁”和“礼”的思想是互为补充的。仁是礼的内在核心与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与规范。问题探究思考:仁与礼的实质是什么及关系?对“仁”和“礼”的评价进步性: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抑制暴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可以说是古代社会和谐思想的典型,对提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局限性:仁是有差等的,即鲜明的阶级性。“克己复礼为仁”,他推崇周礼,礼是周的统治秩序,强调贵贱有序,比较消极。由此又形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抑制了人的创造性的发展。C、中庸之道——选修《人物》P22①中庸的含义: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②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③中庸与仁礼的关系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④教学内容:——孔子整理“六经”(2)教育方面:选修《人物》P23—24(3)整理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的哲学观:“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思考:1.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礼的主张,为何在当时备受统治者的冷落?2.儒家思想后来又为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提示:1.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2.孔子“仁”和“礼”的思想本身有进步性的一面,后经发展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对中国:①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统一);②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利于修身社建;③教育方面,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对世界: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思想家所启发、借鉴;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2、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学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孟子亚圣荀子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强调礼法并施使人向善。2、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学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1)孟子的思想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并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2)荀子的思想思想主张:①“仁义”、“王道”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③礼法并用④伦理观:“性本恶”zX.x.K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论思想。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规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思想评价①用“道”来说明万物的起源和演变:②朴素辨证法思想:③“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二)道家(三)法家---(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集权:加强君主专制,实现大一统;法治: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法治);改革:“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受到统治者重视?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守株待兔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以法为本,法不阿贵——《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请继续解读韩非的政治观点: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年)墨子名翟,鲁国人或曰宋国人。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出身平民,是小手工业者。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其成员多为生活艰难的小生产者。(四)墨家---(代表小生产者阶层)墨家:墨翟“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特点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②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核心思想墨家学说一度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A.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B.农业、手工业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C.墨家学说适应了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