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灾后应急救援与搜救的最佳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灾后应急救援与搜救的最佳方案一.中文摘要近年发生的的汶川、盈江地震,使人民损失惨重。地震所到之处,一片狼藉,生灵涂炭。但是,地震无情,人有情。人民解放军反应速度,积极救援,日夜奋战,有目共睹,为灾区人民带去生的希望。基于此,我们小组以“灾后人员应急调配和灾后救援”为主题,建立震后“人员调配”及“人员搜索”数学模型。通过对地震灾情的仔细分析,用数学方法,优化分配,解决灾后救援问题。同时做到,在到最短时间内到达,以最快速度搜索,对最大面积救援,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关键词:人员运输“地毯式”搜索提高效率Abstract:Thewenchuan,yingjiangearthquakehappenedinrecentyears,makepeopleheavyloss.Earthquake,wherechaos,creaturesofmisery.But,earthquakeruthless,peoplelove.Thepeople'sliberationarmyreactionspeed,activelyrescue,fightfordayandnight,obviousbringtothepeopleinthearea,bornofhope.Basedonthis,ourgroupwithpost-disasteremergencypersonnelallocationandpost-disasterreliefasthetheme,establishpost-earthquakepersonneldeploymentandpersonnelsearchmathematicalmodel.Throughcarefulanalysisofearthquakedisaster,usingmathematicalmethod,theoptimalallocation,solveproblemsaidafterdisasters.Meanwhile,intheshortesttimeitiswiththequickestspeedarrived,withintheareatosearch,rescue,guaranteethepeople'slifeandpropertysecurity,tominimizelosses.Keywords:searchtransportationefficiency二.引言思考背景: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在云南盈江发生5.8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4.7度,东经97.9度,震源深度约10公里。截止10日23时30分,地震已造成25人死亡,250人受伤,30万人受灾。国务院救灾工作组于10日晚间抵达盈江地震灾区,此外,多支救援力量星夜驰援盈江,救灾款物陆续抵达。云南盈江5.8级地震震中距盈江县城约3公里,距梁河县城约40公里,距陇川县城约60公里,距腾冲县城约70公里,距潞西市区约75公里。由于盈江地震震中在距县城两公里的平原镇,距离中心城区较近,造成的损失会大于此前当地发生的地震。在这样地震的背景下,我们考虑到,灾害之后,多坚持一下,也许就能多挽救一条生命。在增援部队没到达之前,或者是救援人员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一个优化方案,使搜救人员高效率搜索完一定范围,采取最佳方法,运来救灾物资,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组决定着手研究灾后人员调动及灾区搜索的最佳方案。三.方案的确立及其应用计算1.地震紧急调兵理论分析最佳方案纵观汶川、盈江地震,印尼,日本海啸等,我们发现,在一场场自然灾害的侵蚀后,如何使救援人员及时赶到灾区,并在黄金72小时内实施救援,是救灾胜利的关键。通过以下模型,我们建立,在最短时间内,利用车与人的最佳结合,节省宝贵时间,尽早到达灾区,挽救更多的生命,带去的更多的希望。1.1问题假设:1.1.1.需将甲地20名先遣人员紧急调运至乙地。但是由于运输车辆不足,m辆车无法保证每个战斗人员都能乘车前行,显然,部分战斗人员乘车,部分战斗人员急行军才是可行方案。1.1.2.建立这一函数模型,我们需要知道:只有将这20名人员全部运送至乙地才算完成任务,最后一名人员到达时间为t。我们所追求的是t的最小,在最短时间内将人员全部派到:车速、人行军速度按最大且均匀行驶,忽略人员疲惫;人员上下车时间,汽车加油,道路上坡下坡等问题;车辆在前进是应该满载,向后走时应空载;每辆车载b人(不包括驾驶员)车速使人行军速度的k倍(k﹥1);1.2问题模型基本构建:1.2.1模型解释:开始时,一部分人员坐车前行,到了途中某一点,让乘车人员全部下车,改为行军前行,车辆返回,去接另一部分人员。1.2.2结论:满载车辆与其余行军人员同时到达乙地是最优方案。1.2.3问题证明:(1)假设:车辆与行军人员不是同时到达。由于出发时间t相同,无论哪部分先到,到达时间有先有后,设为t1、t2(t1﹥t2),故总时间T1=t1-t,T2=t2-t。又由于甲地到乙地位移相等,设为s。所以他们平均速度v1=s/T1,v2=s/T2。(2)假设;车与人两者不同时到达乙地。我们可以让速度大的人员减少乘车里程,增加行军路程,降低平均速度v2,;而让平均速度小的人员多乘车,增大平均速度v1。所以,我们可以不断提前最迟到达乙地的时间,直到两者时间相等。所以,假设不成立,t1、t2相等。两者同时到达即为最优方案1.3数学模型构建及其应用计算1.3.1设甲地到乙地距离1个长度单位,人行军速度为一个速度单位,即车速为k。1.3.2设最优方案中人行军位移为y,则人乘车位移均为1-y,0﹤y﹤1在最优调运方案中,车向前行走的位移为x,总位移为1。所以,车后退位移x-1,x﹥1。最优方案中人与车同时到达乙地,所用时间相同,所以:y+(1-y)/k=(2x-1);(1.1)1.3.3设20=mbj,车向前时,mb个人乘车。车向后时,无人乘车。车向前开的时间为x/k,车向后开的时间为(x-1)/k,为了方便计算,假设只有一台车可供使用在最优调运方案中,平均乘车人数(单位时间的乘车人数)d=[xmb/k+0*(x-1)/k]/[(2x-1)/k]=xmb/(2x-1)(1.2)单位时间内人乘车走的距离为y1=kd=kxmb/(2x-1)所以最优方案中最小平均速度(人车同时到达)为v=[y1+(20-d)*1]/n=[kxmb/(2x-1)+20-xmb/(2x-1)]/n=1+(k-1)xmb/[20(2x-1)]=1+(k-1)x/[(2x-1)j](1.3)由式(1.1)知,最优方案的平均速度为v1=[y+(1-y)/k]=k/[1+(k-1)/y]v2=k/(2x-1)v=v1v=v2由此得到关于x,y的方程组1+(k-1)x/(2x-1)j=k/[1+(k-1)y]1+(k-1)x/(2x-1)j=k/(2x-1)解得,X=(k+1)j/(k-1+2j)(1.4)Y=2(j-1)/(k-1+2j)(1.5)在平均速度最大情况下,人行军路程与车行驶路程均已求出,保证每位人员行军路程恰为(1.5)式,接着,再为每车制定方案。1.4实施方案(1).开始让车满载,车人同时出发;(2).当车开到(1-y)处,让车上人员下车前进,车辆往回开;(3).当返回车辆遇到正在前行的人员时,让其中mb个人乘车前行,其余人继续行军前进;(4).当车辆遇到前面行军的人员时,停车,并让这mb个人下车与这一批人一起步行前进,车辆在返回(5).当车辆再在返回途中遇到行军人员时,再用车载其中mb个人前进,剩余人继续行军,如此反复,直至最后mb个人上车,并与其他战斗人员一起到达乙地。这样,在行进的过程中一前一后有两个集团,mb个人在两个集团之间向前走,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集团每次增加mb个人,第二集团每次减少mb个人,直至第二集团消失,人员共同达到乙地,剩下的问题就是证明这一方案的最优性。经过前面的计算,我们知道,每个人应步行的距离为y,乘车前进的距离为(1-y),他们有相同的平均速度。最后一批乘车的人在乘车时,车向前走了(j-1)(1-y)。如图,列方程组:k*t1=1-yk*t1-k(t2-t1)=t2所以第一次车后退的距离为1-y-1*t2=(k-1)(1-y)/(k+1)与最后一批人相遇时共后退距离为(j-1)(k-1)(1-y)/(k+1),则实际前进了(j-1)(1-y)-(j-1)(1-y)(k-1)/(k+1)=(j-1)(1-y)2/(k+1)将y用(1.5)式代入,得车辆与最后一批人相遇时,离甲地距离为(j-1)*(1-2(j-1)/(k-1+2j))*2/(k+1)=2(j-1)/(k-1+2j)=y;所以最后一批人员乘车距离也是(1-y),故20个人与车一起到达乙地是最优方案。2.震后紧急搜索理论分析最佳方案在讨论过人员运输的问题之后,我们还需要考虑灾后的地面搜索问题,这个问题在灾后应急重建的规划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不能实际的进行考察和实践,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分析,确保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搜索工作,减少灾民的死亡率。2.1问题假设:(1)在搜索的过程中,每个GPS地位仪能够精确显示每个搜索队员的位置,而且每个队员能严格按照规定路径搜索。(2)当搜索人员搜索到目标是,通过步话机直接或间接向组长汇报结果,汇报时间不计入完成任务搜索时间。(3)当搜索人员搜索到目标时,搜索人员的滞留时间不计入完成任务搜索时间。(4)搜索人员都从同始点同时出发(即不考虑出发时间差),并同到同一终点。并且,我们在理论上考虑搜索问题时,应满足:(1)避免对目标区域的重复搜索。(2)每个搜索人员所搜索的面积相等。当然,满足这两种条件的状况属于理想状况,所以我们只进行理论层面上的研究。2.2模型建立及其应用计算:2.2.1模型建立:我们设想搜索队是由20名搜索队员组成,而且这20人小组在搜索过程中能正常通讯,并且无重复搜索。让这20人进行“地毯式”搜索。所谓“地毯式”搜索,是将20人分别编号第1人,第2人,……,第20人,他们同时从始点水平向右以1.2m/s速度步行,当第1人步行20米时再向上以0.6m/s搜索;当第2人步行60米时再向上以0.6m/s搜索;当第3人步行100米时再向上以0.6m/s搜索;……当第20人步行780米时再向上以0.6m/s搜索。如此,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搜索,另一方面,20人的搜索区域相邻,形成“地毯式”的搜索带。当然,20人中的每个人均是形成以20米为半径的“地毯式”的搜索带,根据矩形搜索区域的长、宽及小组搜索带的宽度(800米),在搜索区域不重复的情况下,设计图如下:搜索队员1的路径;搜索队员20的路径;20人组搜索带其次,在“地毯式”搜索过程中,每个队员定会遇到拐弯,左或右上角会出现一个“盲区”,即留下一个区域没有搜索。最后,“地毯式”搜索完,他们不会同时到达以终点为左端点的长度为800米的搜索带边。任何成员一旦搜索到最后的搜索带边,便以1.2m/s的速度步行到终点。2.2.2应用计算:从以上分析可知:小组完成任务的时间应以20个队员中任务完成时间最长的为准;单个队员完成任务的时间可分为三个部分计算:步行时间,“地毯式”搜索时间和“盲区”搜索时间。(1)“交换路径”时间计算:搜索队员i和搜索队员(21-i)的“交换路径”时间相等为:T5=[800-2(2i-1)r]/(V1R1)=0.1759(小时)(2)“盲区”搜索时间T3的计算:搜索队员沿拐弯点左或右上方45°以V2搜索()r米,然后以V1步行返回拐弯点继续“地毯式”搜索。因此单个“盲区”搜索时间为T4=[()r/(V2*R1)+()r/(V1*R1)]=0.00575(小时)由图一可得每个搜索远在搜索过程中共有n=66个拐弯点,所以,“盲区”搜索时间为T3=[()nr(V2+V1)/(V2V1R1)]=0.3796(小时)(3)总时间的计算:T=max(T1+T5)+max(T2)+max(T3)其中,T1=S1/(V1*R1);T2=S2/(V2*R1);T3=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